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521387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6.社会要素:

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孙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

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

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

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

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

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及其功能。

基本含义:

(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

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12.功能主义:

社会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社会某一部分运转需要其他部门配合,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

13.社会条件:

分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精神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是自然环境、人口与生活方式。

14.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

自发机制指依据一定的规律,自然的历史的行程的社会运行机制。

如一夫一妻制。

人为机制指人类依据一定的社会目标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而有意识的建立起来的社会运行机制。

如政策导向机制。

15.隐机制:

某些自然机制的结构功能或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不为人们所知,但在省会生活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机制。

例市场机制。

16.动力传导媒介:

(1)利益是最重要的动力传导媒介。

宏观动力主体最经常通过利益这一传导媒介,将自身社会运行动力化解,传递到中观、微观等层次的动力主体身上,社会成员反作用之,社会成员单个动力实际上凝聚成了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宏观运行动力。

(2)文化也是重要的动力传导媒介。

原理:

文化价值观和其它文化模式通过社会化和内化过程,使之融入个体的人格系统里,从而影响并改变微观动力主体的需要结构,从而使他的动力发生变化。

文化,尤其是宗教,使社会成员行为的内在动力,宗教——动力传导。

(3)信息也可以作为动力传导媒介,某一动力主体将动力以信息的形式传给另一个主体。

文件传达也是信息传导动力的一种形式。

17.动力受体:

指人们获得需要满足的对象、工具、资源等。

18.硬性满足物和软性满足物:

任何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满足物为硬性满足物,软性满足物是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满足物。

19.适度动力原则:

要求人们的需要保持在一定限度,一定范围之内,并具有一定方向,需求是合理的。

20.社会运行整合机制:

则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由三部分组成:

整合对象、整合中心,整合过程。

21.整合中心:

是指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产生吸附力量,使之凝聚为社会整体的社会事物。

22.社会运行激励机制:

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23.激励标准:

对社会成员进行激励的方向和强度所作的规定。

24.激励手段:

激励机制组成要素之一,为达到激励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激励方式。

25.激励过程:

激励机制发挥功能的动态运作过程。

26.导向环节:

根据社会设立的激励标准,制定一系列具体的守则、准则、规章、制度、条件等等。

并利用一切可能的工具,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向社会成员广为传播的过程,简言之,导向环节将激励标准具体化,操作化,并广为宣传的过程。

27.反馈环节:

指激励机制的输出结果对整个激励机制长生影响的过程,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

28.社会援助:

社会向那些生活上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的救治和支援,作用对象是社会成员,功能是避免这部分社会成员转化为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因素。

29.社会疏导:

有目的的运用社会力量对业已出现的社会不满情绪予以疏通、引导和排解。

抑制这种不满情绪的滋长和累积,从而避免灾难性的冲突的出现,保障社会运行安全。

30.社会调节:

运用社会力量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进行宏观调整避免产生危害社会运行安全因素。

特征是强制性。

31.社会检测:

对保障对象进行检查和测定,获取有关保障对象具体状况的信息,为保障手段的具体实施提供客观依据。

32.机制性病变

33.社会震荡

第三章

34.△◇社会:

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基本观点: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得总和。

第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最基本、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它使不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35.◇整合(社会整合)功能:

是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36.△社会整合:

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进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社会整合(社会一体化):

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亦称社会一体化。

37.◇社会运行:

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

纵向运行即社会变迁发展。

横向运行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38.社会学综合性原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衡量社会运向与发展不能只从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片面的角度出发,而是必须用一种全面的,综合的标准来评价,这个标准应包括社会学的各个基本方面。

39.结构的协调:

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

40.功能性协调:

社会系统在轰动和作用上相互费和与相互促进。

41.需要:

是个人、社会团体、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及自身活动的条件的各种需要的总和。

42.满足需要程度:

指个人、社会团体与社会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达到的水平或状态。

43.宏观社会:

指社会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如人口结构。

44.微观社会:

指社会的个体结构,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注意考察社会个人之间的差异与特性,个别人的态度行为等受到个人的心理支配,而区别于他人个别的原因。

45.个人关系:

是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非正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更没有通过法律、法规、规则、规章等形式固定下来,因而,它常常是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

是指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其他社会联系由此展开。

46.群体关系:

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发身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

与个人关系相比群体关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

它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47.△社会制度:

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社会关系中,社会制度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制度是社会关系得综合体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

社会制度是一种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

48.血缘关系:

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49.种族:

指根据生理特点区分,只具有某种相同遗传身体特质的人种分支。

50.氏族:

又称氏族公社,原始社会中有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集体或社会基本单位。

51.宗族:

同宗,同族,指有着共同的祖宗或同一父系,因而使用同一姓氏的人们。

52.家族:

同一血缘的几代人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有两种血缘联系:

直系的和旁系的。

53.家庭:

有直系血缘相联系的群体成家庭。

由核心家庭(只有一对配偶,一个核心的家庭)和扩大家庭(两对或两对以上配偶的家庭)

54.地缘关系:

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55.业缘关系:

指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四章

56.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

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57.文化的超生理性:

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58.文化的超个人性:

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个人,个人只有在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59.※△◇文化堕距(文化滞后):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了“文化堕距”的理论,即译为文化滞后,该理论认为,又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造成了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该理论认为,一般来说,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奥格本称之为“适应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异,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来说,总是制度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变迁。

60.主文化与△亚文化:

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61.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62.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63.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来说,评比性文化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

与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

64.◇文化特质:

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

例如:

中国人的筷子,日本人的和服等。

表现:

物质文化的形式(汉字)和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四书五经教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