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中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研究生中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中特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
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要依法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第二,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总的原则是,“提低、扩中、调高、打非”。
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
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
强化防灾减灾工作。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兼的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处置能务。
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区医院改革。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加强医务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6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健全社会冶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冶安综合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及存在的的问题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
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1、人口问题突出。
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
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
2、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
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
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3、环境日益恶化。
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空气持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
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任务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4、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对于动物来说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
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
鸟类少了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大量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水旱火灾等等灾难。
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生态保护法律实施效果欠佳,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系统化的考虑。
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
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
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
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
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
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
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
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因此,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1、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
2、加速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重要杠杆作用,以新的税收制度支持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3、尽快出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制度,可借鉴美国使用绿色税收和绿色收费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经验,包括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征税,以各种税收奖励制度促进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税收与环保表现挂钩,征收天然产品发展税,制定交通优惠政策等。
4、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强化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责任、守法意识和监督意识。
落实企业的生态责任和监督,强调重在生产线始端的污染控制和污染减少,而不是在传统的终端治理;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发展。
5、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公众的生存权”的现代意识,提高全民的生态道德,让推进“生态文明”尽快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以及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
6、加快环保的信息化建设,以推进环境民主,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民众的参与、监督和管理作用;
同时,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民间参与环保)的先进经验,以建设城乡环境保护示范区的形式,形成全民促进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7、重视把环保与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紧密结合。
以高校和环保科研机构为平台,加快对环保科学、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其发展专业的环保咨询、设计、工程、服务和保险等的新兴产业。
8、尽快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广大城市社区和农村民众的环保教育和示范基地建设,落实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尽快让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青少年和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的培养,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社会环境。
三、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的把握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与最大实际?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都要立足这个最大实际,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遵循。
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上世纪80年代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从社会的制度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构成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即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