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城市规划师--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516026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城市规划师--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城市规划师--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下载.doc

《注册城市规划师--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城市规划师--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下载.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册城市规划师--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下载.doc

我国市制有两个基本特点:

①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②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双重性。

农村采用三种方式给城市提供强大动力:

①直接投资、②提

供廉价劳动力、③提供廉价土地。

乡村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和畜牧业②形式较单一③自给自足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的城乡统筹包括:

①统筹城乡经济资源②统筹城乡政治资源③统筹城乡社会资源

P8、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

现代城市发展凸显的动力机制,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①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②科技革命与创新、③全球化与新经济、④城市文化特质。

区域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城市的腹地、城市发展的动力。

P9、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①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②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③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④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P10、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政治制度

城市化初始动力----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工业化,后续动力----第三产业。

P11、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P1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集聚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P13、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攀枝花、鞍山、东营、克拉玛依)。

②商业短缺时期以乡镇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③市场经济早起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的城镇化模式。

④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P14、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①城镇化过程经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②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③各级城市普遍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加速,成为接驳世界经济的空间单元。

④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①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②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③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④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P17、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人口密集,因此社会问题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

健康的社会环境是必然促进:

①人的素质不断提高②人与人的关系不断改善③人与自然的和谐。

健康的城镇化:

①不是单纯追求人口意义的城镇化②依靠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城镇化③注重城市整体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世界上168个国家和地区按城市化水平:

人均GNP城市化水平|人均GNP城市化水平

1000刀以下30%以下|1000--300030--50%

3000--700050--70%|7000刀以上70%以上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P19、古典时期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了一系列城邦国家。

在该时期,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

营寨城平面上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

中心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欧洲许多大城市由其发展而来,如巴黎、伦敦等。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

中世纪教堂和广场:

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中世纪的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十分有机的城市形态)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下,建设了一系列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街道和公共建筑。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绝对君权古典思潮影响下,轴线放射的街道(香榭丽舍大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协和广场)。

P25、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①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

1817欧文“协和村”4/5财产美国印第安纳州建新协和村、1829傅里叶“法郎吉”1500-2000人社区

②法律实践---英国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1868《贫民窟清理法》、1890《工人住房法》、1909《住房、城镇规划等法》

③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1853豪斯曼

④技术基础---城市美化1893芝加哥博览会

⑤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P26、现代城市规划的早起思想

①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四周永久性的农业地带环绕,土地共有,委员会委托管理。

人口限制在3.2万。

②勒.柯布西埃1922明天城市:

总300万人(40万摩天大楼,60万板式住宅,200万花园住宅)

1930光辉城市:

立体交通

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共同点:

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不同点:

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③索尼娅·

玛塔1882线性城市:

城市交通为前提

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师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1948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轴线延伸。

④戈涅20世纪初工业城市:

提出功能分区思想

⑤卡米洛·

西谛1889《城市建设艺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⑥格迪斯1915《进化中的城市》、芒福德-区域规划

P34、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1)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

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

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

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

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

6)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P36、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1920年,恩温提出卫星城理论:

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

更强调了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

①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②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合的用途③保护一切老的新的使用价值。

广亩城:

赖特1932《消失中的城市》《宽阔的田野》

P39、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1966豪尔《世界城市》①②③④⑤

1986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

1957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大都市带人口下限250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P44同心圆:

1923伯吉斯以芝加哥为例提出5个同心圆:

CBD、过渡区、工人居住区、良好住宅区、通勤区。

扇形理论:

1939霍伊特多核心理论:

1945哈里斯和乌尔曼

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伊萨德任务,决定城市土地租金的要素有:

①与中央商务区的距离②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③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④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

P49、邻里单位理论:

1929佩里①规模②边界③开放空间④机构用地⑤地方商业⑥内部道路系统

1961简·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

①街道必须是安全的②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③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的有使用者。

城市规划方法论:

①综合规划方法论(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②分离渐进方法论(理论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结合)③混合审视方法论④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⑤倡导性规划方法论(达维多夫和雷纳,《规划的选择理论》)

P56、1933《雅典宪章》现代建筑运动、物质空间决定论、城市发展终极状态下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

1977《马丘比丘宪章》主要理论思想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1、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历史约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4000年。

规划思想最早形成:

周代规划思想多元化:

东周儒家-礼制-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管子、老子-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商君书》阐述了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

2)唐长安城:

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皇城位于内城的内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东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道家阴阳五行思想。

明清北京城:

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

突出8km中轴线。

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南形成商肆。

3)明南京城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

P66、19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推进市政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的一部分主要城市,如上海、南京、重庆、天津、杭州、成都、武昌以及郑州、无锡等城市相继运用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或在欧美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城市规划设计。

P67、《大上海都市计划》运用了卫星城市、邻里单位、有机疏散、以及道路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