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精品文档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503624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精品文档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精品文档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精品文档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精品文档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精品文档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精品文档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精品文档PPT格式课件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精品文档PPT格式课件下载.ppt(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精品文档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三、社会化与个性化三、社会化与个性化1、个性化:

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2、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

社会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有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个体还拥有独特、难以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

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的原因:

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经验个体具有能动性。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3、个性化与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体:

社会化:

使个体适应环境,获得发展的基点个性化:

超越现实,推动现实变革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对于社会整体: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个性化:

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机制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4、极端的后果:

过度社会化:

只许社会化而扼杀个性化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社会化不足:

过于强调个性化而忽视了社会化缺乏传承优秀传统的能力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社会角色引导一、社会角色引导二、社会比较机制二、社会比较机制三、社会学习机制三、社会学习机制四、亚社会认同四、亚社会认同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社会角色引导一、社会角色引导角色:

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的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1、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依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2、社会认可是个体自我价值最重要的来源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二、二、社会比较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比较(socialcamparison):

将自身状态与他人进行对比以获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1、社会比较是获得社会性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2、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共同的人进行比较3、情境越缺乏客观标准,比较倾向越强4、自信心状态影响比较的性质5、扩展范围,深化内容,超出自身所属群体,重视个人内在的历时性比较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三、社会学习机制三、社会学习机制1、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各种行为、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

2、直接强化人们根据所受到的强化或惩罚才建立起相应的行为规范概念和行为方式。

3、替代强化人们不直接参与某一活动,也不需亲自体验直接的强化,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惩罚,使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况下也作出这种行为或抑制这种行为。

4、自我强化使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评价、衡量自己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四、四、亚社会认同亚社会认同亚社会:

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

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社会背景1、作为个体的首属群体(primarygroup)和个体社会化的直接背景,个体会首先以亚社会为出发点,并在其被要求、期望和奖惩的环境中被引导。

2、引导青少年的亚社会环境保持与大社会的良性接触和融合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一、文化一、文化二、家庭的特殊作用二、家庭的特殊作用三、同辈群体三、同辈群体四、学校四、学校五、媒体五、媒体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一、文化一、文化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包括价值观、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文化因素以其渗透力浸染人的身心,并直接支配和制约着人的成长,从而使人的一切言行举止最终都能够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

文化的“化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文化为个体提供社会化的规范。

其二,文化培养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以成为特定的社会角色。

其三、文化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模式。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二、家庭的特殊作用二、家庭的特殊作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

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三、同辈群体三、同辈群体伴随着生理成熟、性意识萌发和成人感的出现,摆脱儿童的刻板印象,崇拜三星(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四、学校四、学校1、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文化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且特别的影响。

2、教师威信和教师期望学生会比较信任有威信的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的批评和表扬都容易接受。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又称教师期望效应,即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期望,一段时间后,这种期望会成为现实,学生真的如期望的那样获得了良性发展。

这种被称为“期望自动实现”。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影响源五、媒体五、媒体1、电视电视的两面性:

增强社会化,了解社会和分享经验,增长知识,接受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常迎合一些低级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制作和发行低级、庸俗的作品。

2、网络应接不暇,集中注意时间太短。

用看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减少了“想”的时间,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不平衡。

3、媒体中的偶像崇拜媒体中塑造出来并给予大量宣传的明显形象使得当代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着“追星族”、“超女热”等偶像崇拜行为,且已经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突出代表。

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一、一、语言和认知能力语言和认知能力二、二、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三、性别角色的获得三、性别角色的获得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一、一、语言和认知能力语言和认知能力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而学习的核心是掌握语言。

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二、二、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认同和接受某种道德规范,并使自己的行为遵循这些社会道德规范时,就实现了道德社会化。

建立法制观念,并依照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动时,实现了法律社会化。

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三、性别角色的获得三、性别角色的获得

(一)性别与性别角色的概念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二)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分工的不同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分化。

不同的社会中,性别角色规范及其共通性也具有差异。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源1家庭双亲的影响2学校影响3大众传媒的影响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成人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成人社会化一、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内容一、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内容二、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二、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三、角色获得三、角色获得四、角色改变四、角色改变五、再社会化五、再社会化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成人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成人社会化一、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结构一、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结构1、成人社会化的概念基本社会化基础上,适应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在担负正式社会责任后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

2、成人社会化的内容

(1)深层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

(2)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3)人生目标与价值观念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成人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成人社会化二、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二、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在急剧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三、角色获得三、角色获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和情感。

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成人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成人社会化四、角色改变四、角色改变从具体的角色上来看,成年人不只承担相对单纯的角色,众多的角色要求他们面对不同对象和情境及时、经常转换角色。

五、再社会化五、再社会化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作业与思考题作业与思考题作业与思考题作业与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化的概念以及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关系?

2.试述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3.试述儿童社会化代理人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4.简述社会化的类型与结果。

5.试分析成人为什么要经历社会化,简述成人社会化的内容。

建议读物建议读物建议读物建议读物1.埃利奥特阿龙森.(2001).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金盛华.(1997).自我概念发展的社会比较机制.心理学探新,(3).3.李庆善.(1993).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论集-1992.香港:

香港时代文化出版公司.4.查理斯史密斯.(1988).儿童的社会发展策略与活动(吕翠夏译).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5.BondM.H.,HwangK.K.(1986).ThePsychologyoftheChinesePeople.HongKong:

Oxford.6.陈力.(2005).小学儿童电视兴趣与儿童电视评价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7.周晓虹.(1988).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青年研究,(11).8.周晓虹.(2000).文化反哺:

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社会学研究,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