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4187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8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摄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电视摄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电视摄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电视摄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电视摄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视摄像教案.docx

《电视摄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摄像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摄像教案.docx

电视摄像教案

电视摄像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电视摄像》是广播电视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注重理论性、知识性,更强调实践的应用型课程。

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又要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通过实习过程,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并把理论用于实践操作。

电视摄像不同于一般的其它课程,既是一门技术课,又是一门艺术课,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

《电视摄像》课程要求在学习电视画面的造型元素、摄像机调整和使用、常见的拍摄技巧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从技术和艺术上掌握摄像这一影视环节的基本创作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

《电视摄像》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课程,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拍摄技术和技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完美的结合,只有把理论和技巧在实践中进行使用与总结,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和和拍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电视摄像的基本理论、特点和基本技巧方法,思维技巧和艺术手段,使学生在电视摄像实践过程,练就扎实的技术功底,提高电视艺术修养。

教学方法:

本教学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操作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与运用中提高摄像水平。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电视摄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把多种学科的内容、技术和电视摄像艺术相结合。

2.熟悉电视摄像师的创作过程,能与电视艺术创作的其他环节相配合。

3.掌握蒙太奇思维的基本思想,并能运用蒙太奇思维来指导电视摄像工作。

4.熟悉摄像机的操作和基本功能按钮,并能进行熟练操作。

5.掌握电视摄像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并能灵活运用,不断创新。

6.培养学生热爱电视摄像工作,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任课教师:

宋卫平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电视画面基础

第一节电视摄像的基础知识

1.电视摄像的背景介绍

技术的诞生

设想:

电视早于电影(十八、十九世纪初化学技术比物理、电子技术发展快)

艺术:

电视源于电影(电影源于戏剧)

目标:

高于电影(要解决保存、清晰度两大难题)

电视与电影的技术比较

a.摄像机比摄影机灵敏度高,从而降低了对灯光的要求。

摄像机甚至能在微光和无光(红外摄像机)的情况下正常工作;

b.摄像机可在更宽的色温偏差范围内工作(但照度和色度的范围比摄影机小);

c.摄像机功能全、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

d.摄像机工作时无噪声(可方便现场录音),可用监视器供多人同时监看拍摄时的图象;

e.摄像在拍摄同时及结束后即可反复观看拍摄效果,减少了“备份镜头”的需要且节省了后期制作费用(电影需要显影、定影、着色和复印等一系列工艺过程,最快也要2~3天才能看到拍摄效果);

f.可采取多机、现场拍摄制作法,从而使电视的拍摄效率更高;

g.可方便地使用电子特技手法;

h.记录的声、像(磁带、光盘),可反复多次使用,制作成本低,周期短。

电视与电影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电视能即时复演图像。

摄影与摄像的不同之处

一、拍摄机器不同

二、承载媒体不同

三、编辑方式不同

四、传播方式不同

五、最终产品不同

2.电视的传播与艺术特性

电视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电视的特性:

(有很多分类法,这里只谈传播、艺术特性)

传播特性:

形象、直观、普及、传播快、空间开拓(集画、声、色大全)

(1)传播手段的先进性

传统媒介

(书、报、杂志、电影、戏剧、无线电广播)

电视

有限发行

无限发行

线性发行

立体发行

受制于区域、交通工具(速度慢)

不受制约速度快(直播、传播)

(2)传播信息的丰富性

·几乎兼容了所有传统媒介(超级综合)

·开创人类文化生活新时代(现代大众传媒之首)

(3)镜头的纪实性(电视的记录与揭示功能)

如实、全面、客观(相对而言);其他媒介(反映抽象、易受主观影响)

(4)接收的家庭性

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

(1979年美国调查统计,美国的家庭平均有35%的时间在看电视。

在我国亦居各类传媒之首)。

普及(不受文化程度、年龄、经历限制);

教育(家庭教育、电视大学)

艺术特性:

综合性强,节目的连续性、系列性、即兴性、同时性和画面的重复性,构成了电视节目的艺术特性。

音乐

表演艺术(时间艺术)

舞蹈

绘画

艺术造型艺术雕塑(空间艺术)

建筑

戏剧

综合艺术电影(时空艺术)

电视

语言艺术文学

动态性——连续性(区别摄影);系列性(区别电影);即兴性(数字点播、网络电视);同时性(全球观看);重复性(教学的重点难点)

时空性——五维(空间、时间、声音)

综合性——艺术与科技;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逼真性与假定性;艺术与商品

电视——视觉、动态、时空、综合的艺术

3.电视的时间与空间

电视的时间构成

1.播映时间——客观存在的播放时间(叙事容量受限制);

2.情节时间——剧情展示的跨度;

3.感受时间——心理感受的长短(时间的延长与压缩——慢、快动作)

电视的空间构成

1.再现空间——(逼真性)逼真地再现某一真实场景。

2.创造空间——(假定性)通过蒙太奇手段、剪辑技术来组成空间;借助摄影构图技巧造成某种空间感;声画对位的运用,以声音来延伸画外空间,丰富空间的造型表现力。

4.电视的基础知识

①电视的技术标准是依据:

光的特性和人眼的视觉特性所制定的。

②单色光与复合光

单色光:

只包含单一波长成分的光。

复合光:

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波长成分的光。

(太阳光)

③色源

光源色——物体本身所发光的颜色。

色源固有色——物体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吸收或透过某些特定波长的光来引起人眼的彩色感觉(举例:

红花绿叶)。

实验证明:

色彩既决定于物体固有的吸收和反射某种光波的特性,又取决于照射物体光线的光谱成分。

④色温(光的颜色标志)

色温:

某一光源的光谱特性与某一温度下的绝对黑体的光谱特性相同,这一温度就称作该光源的色温。

(见常用光源色温表)

物体受热→辐射光(光谱特性随温度连续变化)黑→红→黄→白→蓝(青)

色温是表明白光光源光谱成分的标志。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生活中的可见光多数是热辐射体发出的,如太阳光、灯光和蜡烛光等,都可以看作是白光。

但白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这些光源含的光谱成分不同(光谱成分即光的色彩成分)原因。

人眼对不同色温的光有不同的色感,光源的色温越高,越偏兰,越低越偏红色。

光源的色温和光源的物理温度无关。

道理很简单,一盏钨丝灯发出光的色温大约是3200K,蒙上一层兰纸发出的光色温就升高了,变成5600K了(升高多少根据兰纸的深线而定)因为加一层兰色透明纸后,投射出来的光的色彩成分变了,兰光多了,红绿光被蓝纸吸收了,但灯的温度并没有变化。

冷光源色温高,但本身的温度并不高。

各种摄像光源色温概数比较表

人工光

光源色温(K)

自然光

光源色温(K)

蜡烛光

1600~1900

日出日落

1850~2200

煤油灯

2000

日出日落

前半小时

2350~3100

普通民用灯泡

2650~2800

9时-15时

5500

碘钨灯

3200

9时前-15时后

5500-4800

钨丝灯

3200

平均日光

5400

照相强光灯

3400

夏季中午直射光

5800

镝灯

5500

秋季中午直射光

6000-6500

万次闪光灯

5000-6000

蓝天阴影中

12500

电视屏幕

6500

蓝天天空光

19000-25000

白色荧光灯

4800

薄云天空光

13000

云雾天空光

7500-8500

阴天天空光

6400-7000

注:

1.晴天太阳直射光在9-15时之间。

阳光中含红、绿、蓝三原色比率基本相等,各占1/3。

因此给人以白色的感觉。

钨丝灯、民用灯泡色温较低。

其中含红的成分较多,给人以偏红的感觉。

荧光灯含蓝绿成分较多,给人感受偏蓝绿。

2.灯光的色温随电压高低而变化,电压高色温高,电压低色温则偏低,上表表示标准电压220V时的概数。

电压低3-2V影响不大,不会被人眼所察觉。

光源色温对物体色彩再现的影响

我们平常看到各种物体的颜色是在白光下呈现的颜色。

这是因为人们基本上是处于白光照明环境下生活的缘故。

用不同色光照明有色物体,物体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对这种变化人眼不太敏感,因为人眼有色觉适应现象,但对彩色摄像机却十分敏感。

●大脑的“自动纠错”作用阳光是人类判别颜色的标准光源

显色性:

指光源的光照射到物体上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也是指光源能否正确地呈现物体颜色的性能。

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决定了光源的显色性。

温度辐射体光源的特点:

它产生的光谱是连续的,即在全部可见光谱范围内都有辐射,光谱分布是连续变化的。

这类光源一般能较好地重显物体的固有彩色,其显色性能较好。

非热辐射光源的特点:

发光不以发光材料的高温为基础(如荧光)。

它们辐射的是线状或带状的非连续光谱,或既有连续又有线状的混合光谱。

当我们在缺少某些波长成分的光源下观察或拍摄物体时,所摄物体的颜色就会发生色变。

我们称这些光源的显色性差。

光源的显色性和色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具有不同光谱功率分布的光源可能有相同的色温,但显色性可能差别很大。

物体的颜色(由三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物体本身的属性——物体所具有的吸收、反射及透射不同波长光的能力。

物体的照明条件——照射物体的照明光源所含的光谱成分。

人眼的视觉功能。

⑤彩色视觉

杆状细胞:

灵敏度高,对彩色不敏感,主要辨别明暗。

锥状细胞:

灵敏度低,主要辨别色彩,但要有一定光照度,光暗时基本不起作用。

⑥人眼的主要特性

a视觉范围人眼所能感受的亮度范围(分辨亮暗的比值),它随亮度改变而改变,相差极为悬殊。

亮度很低时:

10:

1亮度适当时:

1000:

1(对比电影的宽容度:

128:

1;电视32:

1)

b适应性可通过瞳孔的调节作用和不同的感受细胞来适应外界的亮度变化。

c视觉锐度人眼分辨景物细节的能力(观察物体时所能分辨的相邻最近的视角的倒数)。

它与照度和物体运动的速度等因素有关。

在中等亮度、对比度下观察静止图象,人眼的极限分辨角约为1′~1.5′。

在医学上将1′定义为1.0,这相当于5米视距外恰好能分辨1.4mm的线宽。

如果某人极限分辨角为2′/3,则他的视力便是1.5。

人眼对彩色的分辨力比亮度分辨力低约4′。

d视觉暂留(视觉惰性)正常人约1/10~1/12秒(黑暗中≤1/40秒)

e视觉范围全视野120°~145°

明视野静止50°~55°

动(100Km/h)10°~15°

⑦人眼的色彩视觉

a.不同的彩色刺激会引起人眼同一彩色的视觉;

b.同一个彩色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彩色视觉;

c.波长不同的光产生的视觉灵敏度不相同。

⑧视觉守恒现象(联想‘透视’规律)

a.大小守恒把较小的物体看成是距离较远。

b.亮度守恒亮度降低时所见到的颜色不变。

c.颜色守恒无论在什么光线条件下,看到熟悉物品的颜色都“不会改变”。

d.形状守恒判断已知的几何形状时,尽管它们由于透视或其他原因发生了某种畸变,我们还会认定它们保持了原来的形状。

这些就是为什么拍摄到的东西与看到的东西会有差距的原因。

⑨三基色原理

三基色原理:

选取相互独立的三种原色,将它们按不同的比例进行组合,从而在视觉上引起各种不同的彩色感。

三种基色光的比例,决定混合光的色调和饱和度。

三种基色光的亮度之和,为混合光的亮度。

三基色的选择彩色电视中的荧光粉:

既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