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98703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Word下载.docx

《孟子二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二章Word下载.docx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

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教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音频朗读材料

集体备课

自主备课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

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两篇文章,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

二、互动探究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二)文本链接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三)自主学习

学习《富贵不能淫》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

(1)听读。

(音频朗读)认识生字,读准节奏。

丈夫之冠(guà

n) 富贵不能淫(yí

n)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

这。

焉:

怎么,哪里。

这怎么称得上大丈夫呢?

②丈夫之①冠也,父命之②

冠:

名词作动词用,行冠礼。

之①: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之②:

代词,他。

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

③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女家,指夫家。

(四)合作学习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

引用景春的话,摆出错误的观点及论据,引出下文的论述。

错误观点:

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论据:

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第二段:

先用反问否定错误的观点。

再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迎合了诸侯的野心,如妾妇一味地顺从丈夫,从而嘲讽公孙衍、张仪的做法,驳斥了错误的观点。

接着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明只有符合仁、义、礼的行为才是大丈夫所为。

最后得出结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总结提升

文章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表现,有力地论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从而阐明了孟子的思想,即大丈夫要做到仁、义、礼。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提出错误观点:

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反驳错误观点:

类比论证

树立正确观点:

事实论证

层层深入,论证有力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点学生翻译《富贵不能淫》中的有关句子。

2.指名背诵《富贵不能淫》。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自主、合作学习

1.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二)自主、小组学习

1.自学第1自然段。

(1)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

兴起,被任用。

举:

被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

“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

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2)师生共同订正、释疑。

2.学习第2自然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是”:

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

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拂”:

违背。

“乱”:

动词,扰乱。

(注意:

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

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曾”:

同“增”。

“恒”:

常常。

“过”:

过错。

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

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

同“横”,梗塞,不顺。

“征”:

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

“拂”,同“弼”,辅佐。

3.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六位。

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4.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5.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物与后面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有什么关系?

从列举出的六个人物,推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艰难的环境给人以磨炼,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使这六个人的成功成为有力的论据,进一步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6.“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会不断奋发;

国家没有忧患,则往往会灭亡。

即精神上的安逸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

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1.层层推进,结构严密。

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并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个道理。

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既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

如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严密、紧凑,真是一气贯穿,浑然一体。

2.善用修辞,气势磅礴。

(1)用对比修辞,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表述,更鲜明突出。

(2)本文还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

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用排比;

造就人才须经受的各种磨难用排比。

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极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

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

“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文辞虽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死于安乐

得结论(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