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瓶与气瓶的安全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39025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瓶与气瓶的安全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气瓶与气瓶的安全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气瓶与气瓶的安全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气瓶与气瓶的安全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气瓶与气瓶的安全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瓶与气瓶的安全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气瓶与气瓶的安全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瓶与气瓶的安全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瓶与气瓶的安全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国家在1989年颁布的《气瓶安全检察规程》中对气瓶的设计、制造、充装、运输、储存、使用、检验和改装七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

如定期检验中规定各类气瓶的检验周期为:

1、盛装腐蚀性气体的气瓶,每二年检验一次。

2、盛装一般气体的气瓶,每三年检验一次。

3、盛装惰性气体的气瓶,每五年检验一次。

4、液化石油气瓶,使用未超过二十年的,每五年检验一次;

超过二十年的,每二年检验一次。

为了您和周围同志的安全,请大家认真检查气瓶肩上钢印,如发现在用气瓶中有超期气瓶应及时退库或通知综合管理处;

新领气瓶时,若发现超期,有权拒收气体并同时通知综合管理处。

 

灭火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灭火器是由筒体、器头、喷嘴等部件组成,借助驱动压力将所充装的灭火剂喷出,达到灭火的目的。

我所目前配置的灭火器主要是1211和干粉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带电设备等物质的初期火险,其中1211更适用于扑救精密仪器、计算机、珍贵文献及贵重物质仓库等处初期火险。

使用手提式灭火器时,应手提或肩扛灭火器,迅速将灭火器带到火场,距燃烧处3-5米处,放下灭火器,先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开启压把,另一手握在喷射软管前端的喷嘴处(如灭火器无喷嘴软管,可一手握住开启压把,另一手扶住灭火器底部的底圈部分),先将喷嘴对准燃烧处,用力握紧开启压把,使灭火器喷射灭火。

使用推车式灭火器时,一般由二人操作,先将灭火器推到火场,在距燃烧处10米左右停下,一人快速放开喷射软管后,紧握喷枪,对准燃烧处,另一人快速按逆时针方向转动钢瓶上的手轮开启阀门。

使用1211灭火器不能颠倒,也不能横卧,否则灭火剂不会喷出。

同时人要站在上风位置,灭火器要对准火焰的根部扫射推进,方能见效。

逃生的状况及方法

一般而言,逃生状况可分为三种,一是逃生避难时,二是室内待救时,三则是在无法期待获救时。

其方法叙述如下:

一、逃生避难时

1.不可搭乘电梯,因为火灾时往往电源会中断,会被困于电梯中。

2.顺着避难方向指标,进入安全梯逃生。

3.以毛巾或手帕掩口:

毛巾或手帕沾湿以后,掩住口鼻。

可避免浓烟的侵袭。

4.浓烟中采低姿势爬行:

火场中产生的浓烟将弥漫整个空间,由于热空气上升的作用,大量的浓烟将漂浮在上层,因此在火场中离地面30公分以下的地方应还有空气存在,愈靠近地面空气愈新鲜,因此在烟中避难时尽量采取低姿势爬行,头部愈贴近地面愈佳,但仍应注意爬行的速度。

5.浓烟中戴透明塑胶袋逃生:

在浓烟中避难逃生,人体如防护不当,易吸进浓烟导致晕厥或窒息,同时眼睛会因烟的刺激,产生刺痛感而致睁不开。

因此如有简易的装备能使人们在烟中逃生时提供足量的新鲜空气,并隔离烟对眼睛的侵袭最佳。

此时即可利用透明塑料胶袋。

透明塑料胶袋不分大小均可利用,使用大型的塑料胶袋可将整个头罩住,并提供足量的空气供给逃生之用,如无大型塑料胶袋,小的塑胶袋亦可,虽不能完全罩住头部,但亦可掩护口鼻部分,供给逃生所需空气。

使用塑胶袋时,一定要充分将其张开,两手抓住袋口两边,将塑料袋上下或左右抖动,让里面能充满新鲜的空气,然后迅速将其罩在头部到颈项的地方,同时两手将袋口按在颈项部位抓紧,以防止袋内空气外漏或浓烟跑进去。

同时要注意,在抖动塑胶袋装空气时,不得用口将气吹进袋内,因为吹进去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效果会适得其反。

6.沿墙面逃生:

在火场中,人常常会表现得惊慌失措,尤其在烟中逃生,伸手不见五指,逃生时往往会迷失方向或错失了逃生门,因此在逃生时,如能沿着墙面即可进入,而不会发生走过头的现象。

二、室内待救时

1.用避难器具逃生

逃难器具包括绳索、软梯、缓降机、救助袋等。

通常这些器具都要事先准备,平时要经常训练,熟悉使用,以便突发状况发生时,能从容不迫加以利用。

2.塞住门缝,防止烟流进来

一般而言,房间的门不论是铁门、铜门、钢门,都会有半小时至两小时的防火时效。

因此在室内待救时,只要将门关紧,火是不会马上侵袭进来的。

但烟是无孔不入的,烟会从门缝间渗透进来,所以必须设法将门缝塞住。

此时可以利用胶布或沾湿毛巾、床单、衣服等,塞住门缝,防止烟进来,潮湿能使布料增加气密性,加强防烟效果,因此经常保持塞住门缝的布料于潮湿状态是必需的。

另外如房间内有大楼中央空调使用的通风口,也应一并塞住,以防止浓烟侵袭渗透。

3.设法告知外面的人

在室内待救时,设法告知外面的人知道您待救的位置,让消防队能设法救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待救的房间有阳台或窗户开口时,应立即跑向阳台或窗户的明显位置,大声呼救并挥舞明显颜色的衣服或手帕,以突显目标,夜间如有手电筒,则以手电筒为佳。

如所在的房间刚好没有阳台或窗户,则可利用电话打“119”告知消防队你等待救助的位置。

4.至易于获救处待命

在室内待救时,如可安全抵达安全门,进入安全梯间或跑至顶楼平台,均是容易获救的地点。

如不幸受困在房间内,则应跑至靠阳台或窗户旁等待救援。

5.要避免吸入浓烟

浓烟是火灾中致命的杀手,大量的浓烟吸人体内会造成死亡,吸入微量的浓烟则可能导致昏厥,影响逃生。

因此务必记住,逃生过程中,尽量避免吸入浓烟。

三、无法期待获救时

当无法期待获救时,绝对不要放弃求生的意愿,此时当力求镇静,利用现场之物品或地形地物,设法逃生。

1.以床单或窗帘做成逃生绳

利用房间内之床单或窗帘卷成绳条状,首尾互相打结衔接成逃生绳。

将绳头绑在房间内的柱子或固定物上,绳尾抛出阳台或窗外,沿着逃生绳往下攀爬逃生。

2.沿屋外排水管逃生

如屋外有排水管可供攀爬往下至安全楼层或地面,可利用屋外排水管逃生。

3.绝不可跳楼

在火灾中,常会发生逃生无门,被迫跳楼的状况,非到万不得已,绝不可跳楼,因为跳楼非死即重伤,最好能静静待在房间内,设法防止火及烟的侵袭,等待消防人员的救援。

消防安全知识ABC

1.着火源分七类:

火焰、高温物体、电火花、绝热压缩作用、撞击与摩擦作用、光线照射与聚焦作用、化学反应放热。

2.灭火过程中“三先三后”的战术原则:

“先控制、后消灭”、“先救人、后灭火’’、“先重点、后一般”。

3.点火源有四个类型八个种类:

化学点火源(明火、自然发热)、高温点火源(高温表面、热辐射)、电气点火源(电火花、静电火花)、冲击点火源(冲击与摩擦、绝热压缩)。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有三种形式:

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5.火灾探测器按所探测的火灾参数分为五类:

感烟型、感温型、感光型、气体、复合式。

6.防火、防爆十大禁令:

(1)严禁在厂内吸烟及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有毒、易腐蚀品入厂;

(2)严禁在厂内施工用火和生活用火(确需动火时须办理动火证);

(3)严禁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进入油气区工作;

(4)严禁穿带铁钉的鞋进入油气区及易燃、易爆装置区;

(5)严禁用汽油、易挥发溶剂擦洗设备、衣服、工具及地面等;

(6)严禁非工作机动车辆进入生产装置、罐区及易燃易爆区;

(7)严禁就地排放易燃、易爆物料及化学危险品;

(8)严禁在油气区用黑色金属或易产生火花的工具敲打、撞击和作业;

(9)严禁堵塞消防通道及随意挪用或损坏消防设施;

(10)严禁损坏厂内各类防爆设施。

爆炸及其分类

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

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种。

1.物理性爆炸

这种爆炸是由物理变化而引起的,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爆炸的现象称为物理性爆炸。

例如容器内液体过热气化引起的爆炸,锅炉的爆炸,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性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2.化学性爆炸

由于物质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

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化学爆炸按爆炸时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可分三类。

(1)简单分解爆炸

引起简单分解爆炸的爆炸物在爆炸时并不一定发生燃烧反应,爆炸所需的热量,是由于爆炸物质本身分解时产生的。

属于这一类的有叠氮铅、乙炔银、乙炔酮、碘化氮、氯化氮等。

这类物质是非常危险的,受轻微震动即引起爆炸。

 

(2)复杂分解爆炸

这类爆炸性物质的危险性较简单分解爆炸物低,所有炸药均属之。

这类物质爆炸时伴有燃烧现象。

燃烧所需的氧由本身分解时供给。

各种氮及氯的氧化物、苦味酸等都是属于这一类。

(3)爆炸性混合物爆炸

所有可燃气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所形成的混合物的爆炸均属于此类。

这类物质爆炸需要一定条件,如爆炸性物质的含量,氧气含量及激发能源等。

因此其危险性虽较前二类为低,但极普遍,造成的危害性也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