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6650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变态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1)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2)个体心理差异;

(3)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3、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1、变态心理学发端于公元前400年。

2、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说。

包含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3、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的新见解是:

(1)心理异常与大脑功能有联系;

(2)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解释

(1)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

(2)潜意识比意识重要;

(3)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起因。

2、推论:

(1)力比多:

是人类的生物本能;

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欲阶段)。

(2)人的心理结构:

是有层次的;

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潜意识多于意识,空间更大。

与此相对应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吵我构成。

(3)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4)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以下缘由造成的:

(1)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因此,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过分或者接受的刺激太少,就会使“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固著,就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或异常。

(2)“自我”必须随时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3)为防止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的冲动。

4、简评

从历史的眼光评价弗洛伊德:

优点:

(1)坚决抵制宗教思想和支持人本主义思想;

(2)用“力比多”这一人类自身的生物本能替代了上帝的意志。

(3)人的动机行为是人类自身本能的需求。

(4)将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驱动权从上帝手中夺过来,还给人类自己。

(5)他的学说受到打压来自宗教。

缺点:

(1)心理学对弗洛伊德的批评:

首先是来自方法论方面。

逻辑演绎式地分析心理现象的理论不被视为真正的心理学。

(2)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严格的实验研究。

研究特点:

a.以强迫症和癔病两种病的研究为基础的。

b.从潜意识出发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演变包括:

(1)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被所谓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代替。

(2)将关注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

(3)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

(4)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借助不争的事实对弗洛伊德临床症状解释提出质疑。

(5)学科理论的替代是渐进的和革命性的。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1、巴甫洛夫:

(1)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2)通过“实验”神经症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介入心理学的早期记载。

(3)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即不是从现象学的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即:

(1)动物实验;

(2)分析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3)对临床病人观察;

(4)类比的方法。

2、神经病与精神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上的区别。

3、对于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原因,巴甫洛夫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4、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

(1)通过动物实验结果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

(2)以人为实验对象与动物比较。

5、行为主义理论的整合趋势:

(1)互补的目标;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以及其他各类学习理论的产生;

(3)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结合;

(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1、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2、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

(1)应是欧洲15世纪反宗教的“怀疑论”的副本。

(2)人的一切必须集中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

(3)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3、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

(1)提出一种假设;

(2)赋予这种假设某种固有的特性;

(3)进一步从这种假设推论;

(4)构成学说。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一单元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知识点】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常识性的区分

(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1、统计学的角度:

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2、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3、社会学的角度:

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4.精神医学的角度:

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5、认知心理学的角度:

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三、标准化的区分

(一)医学标准:

1、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2、如果一个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

3、其心理或行为表现,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原因是脑功能失调。

(二)统计学标准:

1、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属于正常范围,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2、提供了数量资料,便于比较;

3、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

4、局限性:

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

(三)内省经验标准

1、病人的内省经验

2、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四)社会适应标准

1、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以及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原则;

2、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

3、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

4、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郭念峰提出的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和依据(必须背下来):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1、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

2、“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丧失。

3、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

如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是很有效的。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的各种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如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1、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

2、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人格特征具有倾向性和独特性;

【注】人格与心理结构之间不具有对应关系。

心理结构是指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v几个需要区分的症状

感知:

错觉和幻觉

内感性不适和内脏性幻觉

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思维:

强迫思维和强制性思维情绪:

情绪低落和情感淡漠焦虑和恐怖

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1、精神科医生是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

2、心理咨询师是了解心理异常症状后,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将精神障碍转给精神科医生,留下非精神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对象。

(精神障碍指的是确诊为神经症以上的精神障碍,含人格变态。

3、对有精神障碍的人,即精神病患者也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是辅助性的、有条件的:

(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2)主要目标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考试重点)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v感觉过敏

™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

™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地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

™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v感觉减退

™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

™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

™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后者称为感觉缺失)。

™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症状,如失明、失聪等。

v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

™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参见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第357页案例八)

(二)知觉障碍

1、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证后可以认识纠正。

™精神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

区分:

正常人的错觉和精神病人的错觉。

2、幻觉:

无对象性的知觉。

感觉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

幻觉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知觉障碍,在精神病患者中常见。

3、幻觉具有感知觉的特点:

形象的生动性;

存在于客观空间;

不从属于自己;

不能随自己的意愿而加以改变。

根据感受器官的不同,幻觉可以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

(1)幻听:

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幻听。

言语性幻听又可分为:

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2)幻视:

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觉。

如见到闪光,火花等。

幻视也可以同外界事物的形象一样。

幻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热患者。

(3)幻嗅:

患者嗅到的异味感。

幻嗅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