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基础项目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6256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羊圈基础项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羊圈基础项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羊圈基础项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羊圈基础项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羊圈基础项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羊圈基础项目2Word文档格式.docx

《羊圈基础项目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羊圈基础项目2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羊圈基础项目2Word文档格式.docx

牧场历届党委非常重视改善山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从1986年到2009年已累计投入羊圈建设资金近300万元,已建成70余座羊圈,但目前还有30套暖棚圈没有完成建设。

由于牧场山区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击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给山区绒山羊冬季舍饲保膘,春季接产护羔和幼羔保活带来很大影响,使畜牧业生产长期陷入“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生产局面。

据统计,每年因冬季严酷寒冷的自然环境,幼畜死亡率高达20%,年均损失赔偿2400余只,成畜(母畜)死亡率高达6%,年均损失660余只;

同时由于羊圈危旧,造成雪豹、狼等野生动物攻击畜群的现象频繁发生,每年被野生动物伤害损失的山羊数量在1500只以上,据此计算,全场仅山羊经济损失每年大约50万元。

因此,加快绒山羊育种基地羊圈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山区牧民定居,对于实现绒山羊集约化生产、科学化改良饲养和大幅度提高幼畜、母畜保活率,最终达到安全节约生产,快速提高优质绒山羊品质、经济效益目标、和加快全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巩固边境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目的提出,拟在萨瓦甫齐牧场64个放牧点新建30套集产羔暖棚圈,成畜饲养圈和仓储饲料房,牧民住房于一体的经济适用性羊圈;

同时以基地标准化羊圈为中心,积极开展绒山羊科学养殖技术集成推广和基层人员培训等示范工作,以此来为周边农牧民提供优质白绒山羊品种和先进的推广养殖实用技术。

项目预计到2011年建成新疆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绒山羊育种基地和“十一五”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基地绒山羊养殖3万只,年产绒10吨以上,种羊1000只,年改良项目区和辐射区山羊30万只,实现牧场绒山羊年生产产值390万元,为项目区增收社会效益2700万元(以每只改良山羊增收90元计算),极大地促进项目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进程。

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促进绒山羊增产增效的需要。

萨瓦甫齐牧场绒山羊育种基地迄今时南疆地区唯一能承担利用现代遗传基因技术从事育种、改良和研制开发新品种的企业单位,其种羊质量级次影响到南疆骗取山羊改良水平和效益增收水平。

本项目的提出,是以加强育种基地基础施舍建设来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使牧场绒山羊生产沿着科学化、集约型方向迈进。

同时通过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加强推广优良绒山羊品种及中和改良配套实用技术的研究,在短时期内提升萨瓦甫齐牧场绒山羊生产整体水平,使绒山羊在科学化饲养管理下进一步增产增效,达到以科学投入转换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是南疆型绒山羊这一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潜力和经济效益。

(2)是发展设施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传统落后的牧业生产方式,发展设施牧业,推行集约化养殖有利于推广优良绒山羊品种及综合配套实用技术,也有利于加快良种化进程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对于建立“基地+农户”的示范养殖小区起着促动作用,同时通过牧区暖棚圈配套住房的建设,使当地农牧民群众放牧居住条件和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3)是实现绒山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新疆“南疆型”绒山羊是我国山羊品种中独特而珍稀的生物资源,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科学选育而成,为国内最优秀的山羊品种,已被列入中国畜禽品种保护名录羊种中的首要保护对象,属于国家限制出口的山羊品种。

鉴于山羊能适应严酷生态环境和耐粗饲,易饲养,投入低、高产出,生命力强等优秀特点,因而山羊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及青藏高原干旱寒冷的地区发展很快,并生产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随着饲养山羊数量的增多,传统沿袭少投入、低成本、自由放牧、粗放经营的养殖方式加剧了产地的草畜矛盾、人畜矛盾和农牧矛盾,而且不利山羊绒纤维品质的改善,因此改变传统的养畜模式,由自然放牧饲养转变为集约化、半舍饲或全舍饲饲养方式,对于减轻草地放牧压力,保障草地实现自然植被生态修复和提高山羊养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建设基地羊圈基础设施成为势在必行,也符合绒山羊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4)是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促进发展生态山羊业的需要。

当前,国家一再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目的在于贯彻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观。

本项目提出暖棚圈养殖山羊的生产模式,就是要以生物能转化的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为基点,做到投入少、高产出,并有效的避免或减轻环境污染,在产地实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如通过山羊舍饲,可加大产地丰富的秸秆、树枝叶、果渣、牧草有效的综合利用;

同时再将山羊的粪便导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供牧业生活使用,最后将发酵的熟肥培进农田、经济林和人工草场,使整个生产过程实现清洁型无污染的农林牧联基生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促进绒山羊走上持续、健康、稳定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5)是屯牧戍边,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牧场地处边防战士要塞,英沿牧业队与前苏联吉尔吉斯坦接壤,境内有长达67公里的边境线,边防巡防任务繁重。

近几年来,一些国外反动势力从此内潜外逃,严重影响了项目区社会稳定。

2009年,也有不明身份的外籍人员从吉尔吉斯坦入境从事探险活动,企图窥探我边境地形。

“七·

五”事件以来,我场边境牧业队成为警民联防的重点。

种种迹象表明,加强边境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推进牧民边境定居放牧戍边,实施警民联防工程已刻不容缓。

本项目的提出也旨在巩固边防,有必要在我场山区边境牧业队修建适量的羊圈,加快推进牧民边境定居进程,以此来达到警民联防、屯牧戍边的目的。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2.1自然概况

温宿县萨瓦甫齐牧场位于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最西北边缘,地处东经79°

27'

-81°

29'

北纬41°

51'

-42°

15'

之间,东西宽51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1717.5平方公里,距温宿县城48公里,交通便利,闻名遐迩的天山神木园风景名胜区即在牧场境内。

全场气候属于大陆性暖温带温凉气候区,水、土、光热资源丰富。

年均气候10.7℃,并随海拔维度升高呈垂直显性分布,即前山区年均气温10.7℃。

中山区年均气温8.7℃,高山区年均气温4℃左右,气候早、中、晚差异很大。

2.2经济概况

萨瓦甫齐牧场经40余年发展,迄今有5个山区牧业队,1个平原行政村和2个农区草林队,辖9个自然村落,64个牧民主放牧点。

总牧业户600余户,总人口3060人,拥有耕地面积6000余亩,可垦地(库木艾日克河洪积地)0.7万亩。

企业现有国有资产1029万元,职工278人,畜牧业专家技术人员(地区山羊研究中心)20人,其中研究员1名(师伯乐),高级畜牧师4人。

长期以来,他们在绒山羊育种改良,科学化示范饲养项目中协助课题组做了大量实验工作,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课题任务,并建立了自己的绒山羊研究、饲养开发体系,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技术性队伍,基本上形成了集绒山羊技术研发、推广、示范养殖为一体的“绒山羊种羊场”。

企业现牲畜存栏4.3万头(只),其中南疆型白绒山羊2.4万只,中国美奴绵羊1.7万只,牦牛、骆驼0.2万只。

2009年全场生产山羊绒10.5吨,绵羊毛48吨,育种商品畜1.1万只,育种山羊并推广1100只,创畜牧业总产值552万元,实现纯利23万元,能够保证项目实施和顺利完成。

三、项目建设规模及方案

3.1技术依托单位简介

项目技术依托为阿克苏地区山羊研究中心,该中心是新疆唯一的绒山羊科研、推广机构,专门从事绒山羊育种、改良和科学化示范饲养及推广普及工作,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人;

曾参与国家“八·

五”科技攻关项目“南疆型绒山羊创立”课题,完成培育的绒山羊优良品种曾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1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杯奖和新疆科技成果展示会优秀新产品金杯奖。

3.2项目建设规模及实施地点

3.2.1项目建设规模

(1)通过羊圈基础设施建设,到2011年建成南疆型绒山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自治区最大的种山羊繁育生产基地,年产种羊能力达到1000只,年改良项目区和辐射区山羊30万只,基地绒山羊养殖实现,“家庭牧场”的生产模式,育种水平和改良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到2011年,通过暖棚圈舍饲饲养,基地绒山羊个体产绒量从290克提高到350克,核心种羊由500克提高到650克,绒细度控制在15微米以下,绒长5cm以上,实现个体绒山羊平均增值20--30元,每户农牧民增收4000—6000元(每户以200只山羊计)。

3.2.2项目建设地点

温宿县萨瓦甫齐牧场

3.2.3项目建设期

2010年--2011

3.3项目实施内容及投资规模

3.3.1项目实施内容

项目计划在牧场5个山区牧业队建成30座暖棚羊圈,每座暖棚圈建设标准为200平方米,具体包括:

1、暖棚采食活动室170平方米,钢、木、砖机构,计价8.5万元。

2、产羔房20平方米,砖混结构,造价700元/㎡,计价1.4万元。

3、饲料仓库20平方米,砖混结构,造价700元/㎡,计价1.4万元。

4、料槽及清洁饮水槽(10米1槽),砖混结构,造价100元/㎡,计价0.2万元。

5、配套农牧民生活房50平方米,砖混结构,造价700元/㎡,计价3.5万元,以上每座羊圈合计15万元。

3.3.2项目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450万元(15万元×

30座)

3.4项目主要技术路线及经济指标

3.4.1主要技术路线

(1)通过山羊暖棚圈示范建设和暖棚圈养羊,加强绒山羊标准管理,使现代育种应用技术得到推广;

同时通过示范点开展人工受精工作,可扩大优秀种公羊的利用率,是绒山羊改良、饲养朝着科学化管理轨道迈进首选途径。

(2)以育种、繁殖、科学化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为综合配套措施,提高现有绒山羊生产水平。

(3)开展优质饲草料加工。

青贮玉米氨化饲喂和农作物秸杆加工调制等技术研究,努力降低饲养成本,加大草饲料综合有效利用率。

3.4.2项目技术经济指标

(1)项目建成后,全场1.2万只母山羊入住暖棚圈产羔,舍饲产美羔率将达到90%,比放牧山羊提高11%,舍饲暖棚圈羔羊断奶成活率达到80%以上,比放牧山羊提高23%;

同时舍饲山羊发病率将降低到10%,比放牧山羊发病死亡率降低10个百分点。

(2)项目建成后形成南疆型绒山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基地养殖山羊3万只,绒山羊养殖模式进入“家庭牧场”舍饲养和适度放牧饲养,基地600余户农牧民均养殖绒山羊达到50—80只,个体产绒量由290克提高到350克,核心育种群个体绒量达到650克,绒细控制在15微米以下,实现户均收入达到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的目标,在项目期1年内摆脱贫困。

(3)项目计划培训技术骨干35人,农牧民600人次,使全场家家户户有一个科技致富明白人。

3.4.3项目年度计划进度

项目建设期2010年3月份至2011年3月,建设期为1年。

(1)成立由地区山羊研究中心,县畜牧局、温宿县萨瓦甫齐牧场主要领导参加人员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