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00吨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6066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5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产100吨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年产100吨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年产100吨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年产100吨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年产100吨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产100吨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年产100吨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100吨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产100吨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1、中档绿茶10吨(1万公斤),条装,每公斤4条,320元/公斤。

2、普通绿茶90吨(9万公斤),袋装,每公斤4袋,100元/公斤。

1.1.5建设内容

(一)基地建设:

按有机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优化基地5000亩,培训茶农3000人/次。

(二)土建工程

1、生产车间:

600平方米;

2、产成品仓库:

200平方米;

3、原材料仓库:

4、办公用房:

5、生活用房:

100平方米;

6、道路:

7、绿化:

500平方米。

(三)设备引进:

规格型号

生产单位

单位

数量

FP-50热风炉(带烟机)

浙江上洋机械

2

电炒锅组

5

3.0翻板烘干机(电)

1

25铜揉捻机

FSZ40/13提升机

4

FSP40/2.0D斜平输机

8

6CHF10m²

烘干机

6CSF100热风杀青机

提升机

冷却机

6CSF80热风杀青机

不锈钢平台

100

(四)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选择绿茶烘青技术,主要工艺流程为:

鲜叶验收-鲜叶摊放-电热源杀青-冷却回潮-揉捻-烘干冷却-包装入库。

1.1.6建设期限

建设期限:

建设期1年。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

1.1.7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一)项目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836万元,其中:

1、建设投资326万元,

2、流动资金500万元。

(2)资金来源:

1、企业自筹536万元,

2、农户集资150万元,

3、申请财政科技扶持资金150万元。

1.1.8项目效益指标

销售收入:

1220万元,

销售税收:

166.5万元,

企业利润:

208万元,

投资利润率:

24.8%,

内部收益率:

12.6%,

财务净现值(i=10%):

347万元,

动态投资回收期4.1年。

带动农户:

3000户

直接增加茶叶收入:

600万元。

1.2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企业概况。

湖北省XX县XX茶业有限公司是2004年由原XX县绿林茶场改制后,重新组建的股份制有限公司,股东三位,注册资本508万元。

公司占地61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总资产2156万元。

名优茶加工机械200余台套,茶叶专用冷藏库800立方米,全面实现茶叶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机械化和清洁化。

企业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质量为前提,以效益为目的”的办厂方针。

生产的“XX”绿茶先后获得30余次省级以上名优茶评比金奖,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荣获湖北省十大名茶称号,2010年首届“国饮杯”全国评比中获特等奖。

公司已获得ISO9001:

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评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双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十佳”名优茶加工企业、湖北茶业十强企业,与农户联办的5000亩茶园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

在北京、武汉、沙市、长沙、恩施等大中城市设有直销门市部,其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2、企业财务状况:

公司总资产达215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934万元,流动资产1222万元,所有者权益1150万元,负债总额1006万元,资产负债率47%。

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万元,实现利润220万元。

3、企业法人代表:

XXX,49岁,大专学历,农艺师,是恩施州茶叶“十大”企业家,湖北省“十佳”茶叶企业家,中国茶叶学会会员,湖北省茶叶学会理事。

自1994年创办企业以来,无银行欠资记录,无其他专项周转金欠资记录。

1.3可行性报告编写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补助资金2011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财办建[2010]79号);

2、《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国家农业部2003年;

3、《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局关于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10年)的通知》;

4、《有机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5、《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1325号(第三版));

6、《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7、《XX县特色产业规划2009-2013》;

8、政府发布的有关统计资料和相关资料。

1.4综合评价

1、项目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名优茶产量10万公斤,正常年份可实现销售收入1220万元,为国增税166.5万元,年税后利润为208万元,其投资利润率24.8%,税后内部收益率12.6%,大于设计的基准贴现率10%,税后财务净现值(i=10%)347万元,大于0,在财务指标上是可以接受的,税后动态投资回收期4.1年。

2、项目社会效益较好:

本项目的实施,能促进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3000户茶农增加现金收入600万元,户平增收2000元以上,加快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进程。

3、项目生态效益明显:

通过对示范基地实行有机栽培,减少农业资源污染,改变土壤结构,降低氨氮、重金属排放,对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导向意义。

1.5结论

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设规模适度,建设方案合理,工艺技术可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俱佳。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2.1产业政策背景

我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中明确,武陵地区是茶叶优势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5年,优势区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控制农药和重金属残留;

加大资源原产地保护和新产品研发力度,扶持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改善加工工艺;

整合品牌,规范市场;

中西部优势区创建一批特色饮料地域性名牌,提高区域产品的认知度”。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将XX列为全省名优绿茶出口基地之首(XX、五峰、恩施、宣恩、英山、保康、竹溪、竹山、谷城、通城等10个县市),提出“通过提高加工质量和名优茶的比重,使茶叶生产增效30%以上;

通过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化工等深度开发,形成产值50亿元以上的产业”。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以茶叶、蔬菜、林业、烟叶、畜牧为重点,按照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的要求,加速建设绿色产业集群。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建设生态有机茶园;

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茶精粉、茶饮料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茶产品附加值”。

2.2产品市场背景

1、企业品牌背景。

并且北京、武汉、上海、长沙及荆州、恩施等大中城市设有直销门市部和经营连锁店近40家,已建成了自己稳定的销售渠道。

其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XX牌XX茶”不仅得到了国家、省、州级专家的一致好评,而且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年年供不应求。

2、消费取向背景。

茶叶消费依据不同地区的饮用习惯而不同,但主要趋向消费名特优新茶。

目前消费市场中,低档茶滞销,大宗粗茶积压,而价格昂贵的名优茶、名牌茶走俏,高档茶畅销不衰。

名优茶的价格高于一般茶叶50%以上。

近年来,有机茶消费在国际上渐成时尚,尤其在发达国家需求量很大,供不应求,且价格比普通名优茶又高出50%以上。

我国茶叶因农药残留超标,出口均价低于印度茶价40%,低于斯里兰卡茶价60%,从茶农、茶厂到茶叶进出口公司都感受到了“绿色壁垒”的影响。

随着人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进口国各种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标准的不断提高,茶叶生产今后将更加重视无公害生产,建立优良的茶叶生产生态环境和严格的无污染加工流程,走绿色繁荣之路。

2.3项目区社会经济背景

1、经济概况。

“十一五”以来,XX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县优势资源,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开放促开发,着力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产业建设、民生保障建设,县域经济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势头。

(1)经济结构。

2010年,实现县城生产总值24.8亿元,“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平均增长9.2%;

第二产业9.6亿元,平均增长18.5%(其中工业8.5亿元,平均增长15.2%);

第三产业8.2亿元,平均增长15.5%;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1.8:

36.8:

31.4调整到2010年的28.2:

38.7:

33.1。

县域经济呈现节约、清洁、低碳、循环发展的良性态势。

XX经济结构一览表

科目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县域生产总值

万元

124378

142070

156420

181600

215000

248000

第一产业

39596

46460

49290

55900

64000

70000

第二产业

45768

49403

57650

64700

81000

96000

其中:

工业

41222

43880

51370

54700

71000

85000

第三产业

39014

46207

49480

61100

70400

82000

XX县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结构对比图

2、农业产业化水平。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亿元,农人均5376元;

粮食总产达到9.3万吨,农人均达到490公斤;

牲猪出栏23万头,农人均1.2头,农业内部形成了茶叶、烟叶、箬叶、蔬菜、畜牧等5大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过亿元的产业。

茶叶面积17.8万为亩,产量1.51万吨,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52亿元;

烟叶面积8万亩,产量1.01万吨,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35亿元;

箬叶采摘面积30万亩,产量1.1万吨,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12亿;

商品疏菜面积6.3万亩,产量12万吨,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0.96亿元;

出售商品猪9.6万头,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1亿元。

(1)绿色食品。

以山野菜、高山蔬菜、茶叶、酿酒等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25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为80%,其中薇菜产量500吨,居全国第一;

茶叶产能1.2万吨,列全省前茅。

以箬叶、厚朴叶等为原料的绿色包装加工业产值达到1.3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为21%,其中箬叶产能1.1万吨,成为全国绿色包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