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5779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

列入淮河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的97个项目,规划投资39.2亿元。

到2009年底,70个建成投运,7个调试运营,项目完工调试率79.4%,投资完成率74.9%;

列入巢湖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的56个项目,规划投资70.75亿元。

到2009年底,35个建成投运,0个调试运营,项目完工调试率62.5%,投资完成率74.1%。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制定并实施《安徽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组织开展全省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报批工作,并推进后督察;

开展淮河流域枯水期和汛期污染联防,全面实施巢湖蓝藻防控工作;

继续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依法取缔、关闭对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的一、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新(扩)建项目和码头75个。

严格考核监督。

对国家“十一五”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公布,未通过考核的市、县,暂停新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

2009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局部改善,总体趋势好。

淮河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由“十五”末的Ⅳ类好转为Ⅲ类,出境年均水质(Ⅲ类)好于入境年均水质(Ⅳ类);

巢湖湖区水质由“十五”末的劣Ⅴ类好转为Ⅴ类,湖区营养状态由中度富营养好转为轻度富营养,其中东半湖区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

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保持优,新安江流域和主要水库水质保持优;

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3.1%。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闸门”控制作用,突出加强重点行业环境准入管理,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

制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容量管理办法》,把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前置条件,所有建设项目所需总量须从当地减排项目中置换,从严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增量;

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环保部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严把项目的准入关,限制‘两高一资’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

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的环保问题专项排查中发现的1276个未批先建或存在其他环保问题的建设项目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对拒不履行整改要求的,责令停止建设或停产;

积极推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全省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均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我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位于全国前列;

“十一五”期间(截至2010年6月底),全省环保系统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24560项,其中省环保厅审批603个,市县级环保局审批23957个。

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同级审批制度。

下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赋予合肥、蚌埠、芜湖市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环境保护局享受省级审批权限;

加强市、县环境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工作,确保落实同级审批政策,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效率;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铜陵有色、安庆石化、合肥京东方、新桥机场等51个重大项目及时通过了环境保护部审批。

4.环境监督管理进一步拓展

加强经常性环保执法检查。

依法取缔、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223家,追究45名相关责任人责任;

开展涉铅、涉砷行业环境保护专项检查和后督察工作,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企业11家,挂牌督办企业8家,停产治理企业8家;

开展造纸行业专项整治,实施省级挂牌督办企业32家,下达监察通知企业93家,依法取缔企业121家,涉及造纸能力80万吨。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组织环境保护执法检查6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32.6万人次,检查企业12.1万家次,累计对561家企业进行挂牌督办,对2673家企业依法采取停产治理、限期整改和经济处罚等措施。

建立环境应急机制。

编制出台103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其中省级3项,市级25项,县(区)级75项;

建立环境信息快报制度和应急值守制度,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建立起应急联动机制。

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

全省累计征收排污费14.24亿元,是“十五”时期排污费征收总额的5倍,排污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全部用于污染防治。

建立环境信访矛盾化解机制。

全省共受理各类投诉66454件,信访总量年均增长37.8%,处理率95%,办结率90%,有效解决或化解了群众环境保护诉求。

5.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示范创建得到有效推进

制定《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编制并实施《安徽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对农村环境保护作出全面部署。

将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纳入全省民生工程。

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省级财政安排3.2亿元用于245个镇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安排省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用于54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7245万元,在93个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把环境保护示范创建作为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整体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载体,开展4大系列创建活动。

在城市着力抓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马鞍山市成为中部地区以及全国钢铁工业城市中第一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合肥、芜湖和黄山市正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全省有34个县区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已有13个县(市)通过验收,并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其中霍山县成功创建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建成13个省级和3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创建了4个国家卫生镇(县城),2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卫生县城,8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15个省级生态村,2个省级卫生村,同时还建设了一大批市级生态村镇;

在学校、社区开展绿色系列创建,全省共创建绿色学校2200所,绿色社区400个;

在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工作,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

家,评选出首批环境友好企业?

家。

6.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56亿元用于提升环境监测、执法、科研等能力。

17个市环境监控中心建成并与省环境监控中心联网;

所有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省、市监控中心联网;

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36个,空气自动监测站70个,初步建立起对全省234个地表水断面(点位)、4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57个环境空气监测点、460个入河(江、湖)排污口的监测体系;

基本建立起省、市两级辐射环境监管体系;

全面完成安徽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务,投入资金1.14亿元,组织普查人员1.23万人,对全省20.29万个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进行了普查,共获得各类数据3700万个,编制了《安徽省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书》,建立了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库。

7.环境保护投资增幅较快

“十一五”期间,全省环境保护投资为504.34亿元,其中,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39.2亿元,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127.31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6.03亿元,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投资27.27亿元,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和环境基础科学研究投资4.53亿元。

全省环境保护投入约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GDP的?

%。

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例比“十五”高?

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淮河、巢湖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建设进展不理想,有41个在建项目没有完成建设任务,其中有10个项目仍然没开工建设。

两流域水质距离2010年规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巢湖湖区10个考核断面总氮达标仅有4个,综合达标率只有40%,主要污染支流水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淮河流域安徽境内部分支流污染仍然较重。

2.农村环境问题相当突出

全省农村饮用水基础状况不清,农村居民饮用水环境安全隐患较多,部分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农村地区每年约产生1800万吨生活垃圾和5亿吨生活污水,而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均只有10%左右。

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给大气、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带来较大污染。

分散在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管理粗放,极易引发农村局部环境污染问题。

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使土壤和水体污染日益突出。

全省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仅为53%,地膜年残留率高达20%。

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全省农业污染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省总量的39.32%,总磷占全省总量的66.05%,总氮占全省总量的61.41%,农业污染源已成为影响区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3.环保基础设施薄弱

污水处理方面,城镇雨污分流比例低,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管网欠账多,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负荷率仅为76.19%。

县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虽消灭空白,但处理能力缺口近一半,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各县(市)省级开发区普遍没有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

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大多采用简易填埋措施,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处理率不足30%,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危害;

危险废物处置方面,方式单一,集中安全处置能力严重不足。

电子电器废物收集无序和作坊式拆解处理仍占很大比例。

17个地级市仅建成医疗废物处置项目7个,且多数存在着收集率低的问题。

4.对环境保护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

在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仍然存在,如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仍然不到位,擅自降低环境保护准入标准,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甚至出台限制和阻碍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土政策”。

在环境执法效力等方面普遍存在逐级衰减的情况。

5.环境保护队伍力量比较薄弱

目前,全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市级机关编制平均仅有17人、县(市、区)级平均仅有5.6人,乡镇级几乎空白。

全省环境监察执法机构,市级编制平均仅有25.5人,县(市)级平均仅有17人,市辖区平均13.7人,95个县(区)中有12个县(区)的监察执法人员经费还为自收自支。

全省环境监测机构仍缺编1519人。

全省省、市、县三级都没有设立环境应急机构。

省级没有独立的固体废物监管机构,市、县级没有专门的固体废物管理人员。

县级没有独立的辐射环境监管与监测机构。

“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增编制、增投入,环境保护队伍和能力建设得到空前发展,但相对于环境保护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力量仍显薄弱。

第二节“十二五”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为我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前所未有地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十二五”期间“重大任务”之一,综合国力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绿色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这是我省环境保护事业乘势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