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专升本考试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4995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专升本考试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专升本考试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专升本考试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专升本考试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专升本考试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专升本考试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专升本考试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专升本考试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专升本考试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一、《诗经》的整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

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域大体涵盖今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

《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

2、《诗经》的编集,大约完成于公元前6世纪。

对于编集的情况,后人有“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

现在一般认为这些作品是由朝廷乐官整理编选的演唱和学诗的底本。

二、《诗经》的体制和功用 

1、今本《诗经》按照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有乐曲的意思,《诗经》里的十五国风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为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据音乐类型作出的区分。

颂,本指祭祀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引申则专指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诗经》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

它在周代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同时也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

汉代诗学经学化之后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影响至深。

3、在汉代,《诗经》的传本有今文的齐、鲁、韩诗,合称三家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

此外有古文的毛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

后来三家诗相次亡逸,毛诗独传。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一、祭祀诗与史诗

在《大雅》和《颂》中保存了许多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的诗歌。

这些诗虽以歌功颂德为主,但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系统记述了周人从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过程。

二、农事诗

周代已经进入比较发达的农耕社会,《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观念和情趣上印上了农业文明的印记,而且收录了不少直接描写农业活动的诗歌。

其中最优秀的当推《豳风•七月》。

三、燕飨诗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

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

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

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

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四、怨刺诗

1、西周末叶,王道衰微,社会动荡,于是出现了针砭时弊,感时伤世的怨刺诗。

在儒家传统的诗教里面,这些就是“变风”“变雅”,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者也。

2、二雅之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内容集中于政治层面,表现上层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往往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情辞恳切,风格沉痛而凝重,如《大雅•板》《荡》《民劳》《桑柔》《瞻卬》,《小雅•节南山》《雨无正》《巧言》《巷伯》等。

3、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

如《邶风•新台》《鄘风•相鼠》《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皆为名篇。

也有比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风•黍离》。

五、征役诗

征役诗是指那些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作品。

这些诗歌抒写征役之困顿,劳逸之不公,如《小雅•北山》《召南•小星》;

倾诉骨肉离散、夫妻暌违的痛苦,以及征夫、思妇的两地相思和对安乐生活的向往,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当然也有慷慨赴敌的作品,如《秦风•无衣》表现的就是秦人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的精神。

六、婚恋诗

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也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它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自由恋爱的歌唱。

这类作品有的大胆而直率,如《郑风•溱洧》写春光明媚之日,青年男女徜徉水边,相约游玩的快乐场景;

《召南•摽有梅》是一位待嫁女子的歌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

《召南•野有死麕》写男女幽会嬉戏,更是十分大胆放荡。

另一类作品则比较含温文典雅,如《周南•关雎》写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爱慕之情;

《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静美好;

《陈风•月出》描写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明丽而纯洁。

2、表现相思和爱情受阻的诗。

如《郑风•狡童》里头姑娘因为相思而寝食难安;

《秦风•蒹葭》通过描绘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刻画了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伊人可望不可及的惆怅与失落。

《诗经》中的一些诗在歌唱恋爱的同时也反映了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

如《郑风•将仲子》写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是又惧怕父兄的反对和旁人的风言风语,婉曲之中不乏怨尤。

《鄘风•柏舟》表现了同样的遭遇,她的恋爱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只有呼天唤地以示抗争。

这类诗歌反映的社会问题,是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

她们爱情的障碍不是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外来的社会压力。

3、描写美满婚姻生活的诗。

如《周南•桃夭》以艳丽的桃花起兴,祝福新娘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郑风•女曰鸡鸣》以夫妇对话的形式,写清晨起床的一个片段,饶有风趣,表现了夫妇缠绵恩爱的情意。

4、弃妇诗。

《诗经》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遗弃的妇女的咏唱。

其中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最有名。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遗弃的悲惨遭遇,但是又风格各异。

《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切切,哀怨缠绵;

《氓》则通过自己与丈夫在行止、情义等方面的对照,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表现出清醒果决的态度。

第三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1、赋、比、兴

赋、比、兴一般被认为是《诗经》的表现方式,但是关于它们的含义的解释却莫衷一是。

其中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被后世普遍接受。

他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章法结构

《诗经》通常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

一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3、句式和语言

《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同时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长短自如,比较灵活。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自然的音乐美。

其用韵的基本模式和规律,实际上成为了后代诗歌音韵的圭臬。

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一是词汇丰富;

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如“关关”、“窈窕”、“夭绍”、“参差”、“踊跃”、“绸缪”、“差池”、“黾勉”、“委蛇”等等。

这些特色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姿采。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

2、《诗经》树立了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

3、《诗经》建立的比兴传统,构成后世文学表现的基本手法。

第二章 

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古代的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历史散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从卜辞到《春秋》

1、我国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它们的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

极少数叙事比较完整,叙事要素齐全,可以视为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2、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由简入繁,篇幅加长,内容更加复杂,具备了一定的叙事规模。

3、《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盘庚》是可靠的商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尚书》的文字古奥,正如韩愈《进学解》所说:

“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尚书》的文诰结构完整,单独成篇,语言技巧较之卜辞和青铜铭文显著成熟。

对后代官方文书的体式有深刻影响。

4、《春秋》本是周代史书的通名,后来特指鲁国国史。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说孔子曾经笔削《春秋》,但有人认为孔子只是用它来教授弟子。

它的记事有法度,但都很简略,仿佛现代的新闻标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5、《春秋》全书贯穿维护周礼,正名定分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行文中不是诉诸议论文词,而是通过史实的排比,以及含蓄严谨的措辞方式来表现。

这就是所谓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左传》

一、《左传》的成书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是为《春秋》作传解的著作,作者是左丘明,但后人对此颇有疑义。

2、《左传》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

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编定者应是一位儒家学者。

3、《左传》当时即有写本,长期单行,与《公羊传》《穀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西晋以后经传合一,成为今日所见的面貌。

二、《左传》的史观

1、《左传》继承了《春秋》惩恶扬善的良史精神,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经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2、人本精神和民本思想是《左传》杰出的思想特征,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念,也是当时社会现实和思潮的反映。

人本精神是对神权意识的颠覆,《左传》提出了“民为神主”的观点;

民本思想则表现为对民意的重视,表达民为邦本,民重君轻的观点。

三、《左传》的叙事

《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是它记事详赡,文采生动,与质朴无文的《春秋》、《尚书》大不相同。

它的叙事特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看: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化。

文学性的剪裁,是说它既叙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意趣盎然,而避免枯燥乏味的流水帐式的记述。

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是说《左传》在叙述史实时常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曲的色彩。

2、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左传》虽然未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是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十分注重刻画人物。

其中如曹刿、先轸、弦高、子产、晏婴等等都是很生动的形象。

更可注意的是,《左传》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特性,而且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左传》主要运用对话、行动来表现人物,而绝少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特征。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录了春秋时期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而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如晋楚城濮之战前错综复杂的外交策略的铺陈,即是一例。

而描写战场的场面则以简洁生动见长。

如晋楚邲之战,写被楚军击溃的晋兵争舟渡河,自相攻杀,结果“舟中之指可掬”,仓皇之态毕现。

《左传》的叙事和写人,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极为传神。

如秦晋崤之战后,晋襄公放走了秦国的三帅,元帅先轸大怒痛斥,“不顾而唾”,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暴躁性格。

又如晋楚邲之战,晋军逃兵的兵车陷进坑中,追击的楚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又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