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伟大的24个教育法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4862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最伟大的24个教育法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世界最伟大的24个教育法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世界最伟大的24个教育法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世界最伟大的24个教育法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世界最伟大的24个教育法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最伟大的24个教育法则文档格式.docx

《世界最伟大的24个教育法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最伟大的24个教育法则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最伟大的24个教育法则文档格式.docx

这个效应,指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带来积极的结果的效应。

在皮格马翁神话里,他是赛甫路斯的国王,也是位雕像家。

他爱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她的受。

他的执着的爱,感动了爱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国王的妻子。

于是有了今天的赛甫路斯人。

神话终归博人一笑。

而罗森塔尔的试验,却得出了这个效应。

他对两组随意组合的学生分别给予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后来,果真就是那样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

积极的期望,其实就是一种外界的支持。

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

在你挫折的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对这种力量都非常期待。

反过来,缺少这种积极的期望与支持,他就变得消极,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

3

强化定律

人的习惯是被培养的,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而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人走向成功,或者拥有好的心态。

有一个鲸鱼实验。

科学家有水里放一堵玻璃墙,鲸鱼和实物各放在一边。

一开始,鲸鱼猛烈的撞击着玻璃,后来它终于发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时间后,它不再撞击了。

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然而,鲸鱼还是如是有玻璃墙的一样,只在自己那边活动。

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被固定起来,就形成了习惯。

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

当然,如果要改变一个习惯,也跟这个习惯形成的时间有很大关联,改变会更难,要花费更多时间。

所以,我们要注重孩子的细节,注重引导。

一个好的习惯,就是一笔财富,他会享受一生的。

4

狼性法则: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我们常说,学习靠的是兴趣。

然而,兴趣来自哪里呢。

好奇心的培养,就是让人对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进而他就会深入探究、学习。

研究表明,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慢的动物,既使是熟悉的环境、事物,它们都不认为是理所当然。

大自然的一个松果,一块鹿角,都是它们的玩具。

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孩子同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之心,他们会玩一些各种各样的东西,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也会问出我们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

正如小狼一样,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会很多东西。

然而,我们常常没有那样的开阔眼界,当他们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时,容易被我们呵责。

最终,他们的好奇心慢慢减弱。

好奇心,可以说是跟注意力、反应力有关的东西,人一旦对外界没有好奇心,也就没有更多的注意力,对外界的反应也就变的缓慢起来。

先不要说长大后的创造力,单是在竞争的世界里,他们的生存会受到挑战。

怎么样培养好奇心呢。

在教育界,有一个抽签教学法。

学生对原有的学习内容容易厌倦。

因而学习就变得消极。

在日本的铃木老师的学生里,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

寅次是位聪明的学生,他学什么曲目都比别人快很多学会。

因而他不愿再多加练习。

铃木老师知道,这对他以后能否成功很关键,没有得到巩固的课程,最终都无法学到更好。

正因为此,他对他的学生采用的抽签教学法。

将所有曲目编号,每堂课,让学生都随机抽一个曲目。

这样,寅次因为是自己参与了这个游戏(也相当于参于了老师的教学,而事实上,这一切可还是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因为结果达到了),因而也更努力的练习。

5

梦想法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

在比尔老师的课堂里,他布置了关于未来理想的作文。

罗伯特同学描绘了一个200亩牧场,以及在这个牧场里纵马奔驰的情况,并为自己的设想画了一幅牧场图。

比尔老题给了一个F的评价(即差的评价)。

罗伯特满怀希望,却没有得到好的评价,他问了老师。

老师的回答时,太不切合实际。

因为罗伯特的父亲只是一位驯马师。

他要求罗伯特重做一份作业,就可以给出一个好成绩。

罗伯特思考再三,并没有那么做。

多年来,这个F作业,就成了激励他的动力。

多年以后,他果真拥有了200亩的牧场,当年迈的比尔老师来参观时,比尔老师泪流满面,要知道,他差一点就毁了一个孩子的梦想。

在一个实验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

机关干部没有作出回答,而是望向在场的上级,局长回答:

没有经过研究,不能随便回答这个问题。

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他们哈哈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傻子就知道的问题;

问到中学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生说是“英文字母O”,却遭到老师的白眼。

最后问到一年级小学生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

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李谷一老师唱歌时的嘴、是老师发怒时的眼睛。

这个实验的题目被命名为“人的想像力是怎么样丧失的”,非常贴切,当西方老题努力挖掘学生的想像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在告诉孩子“标准答案”。

当年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如今已经实现。

没有很多失败的尝试,哪来今日的神话呢。

当我们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

至于方法,让他们去想好了。

而在这期间,我们只需要鼓励再鼓励。

6

南风效应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

他们约定,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

北风冷冷的、张牙舞爪的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紧;

南风出马了,它徐徐的吹,温暖的吹,直到风和日丽,行人都脱掉大衣。

南风胜利了。

那么,南风为什么胜利了呢,因为它让人们的行为是自觉的。

这种启发人们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被称作“南风效应”。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任何错误,只要悔改,总可以回头。

当小家伙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时,妈妈温和的说:

这真是个漂亮的牛奶海洋。

并进而告诉孩子,牛奶海洋虽然漂亮,但地板却要受罪了,她跟孩子一起把地板擦干净了,并告诉孩子正确的拿牛奶方法。

一个错误一旦发生,就算再发火,它也发生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复犯这个错误,并要收拾这个错误带来的残局。

当女儿穿着很前卫的衣服时,作为母亲朱迪非常担心并且不认同,因而她说教了很多次,但并没有解决问题。

于是她深入学校,发现,学校里大部分学都是这样。

于是她跟女儿约定:

你可以还这样穿衣服,但要是跟我一起出去的时候,可得穿的正统点。

这对你只是退了一小步,我可是退了一大步。

事情圆满解决。

了解事情的情况,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这正是商人世界里的双赢法则。

我们只是为了解决问题,哪怕是错误,而不是为了生一时之气,而让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另一方面,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的一切都在尝试与成长的阶段,多加宽容,注重引导,不正是我们都需要的。

而如果,孩子并不喜欢与信任你,你说的一切都很难凑效呵。

7

自然惩罚法则:

孩子自己承担过错

卢梭认为:

儿童所受的惩罚,正是他的过失所带来的自然结果。

这就是自然惩罚。

用我们的话说: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的过失,不可能由别人来承担。

这个方法的另一个方面是:

有时候,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如果他觉的少穿一件好,就让他冷着吧。

他自己感受经历的东西,往往比我们传教给他的深刻。

约翰一次又一次忘了带饭,妈妈也说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在他忘了的时候,她怕约翰饿着,就给他送过去了。

有一天,妈妈知道了自然惩罚法,她跟约翰说,今天可别忘了带饭去学校,妈妈今天很忙,你要是忘了,只能自己饿肚子了。

约翰答应着,饭却还是依然忘了带。

他打电话给妈妈,撒骄着磨着妈妈,妈妈还是决定不管他。

于是,约翰饿着肚子过一下午。

回家里,约翰生着气,妈妈还是不理他。

后来,他终于能做到不忘记了。

8

尊重法则:

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

鲁迅先生说过:

对孩子“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自尊心是不甘落后,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的一种情感体验。

自尊是人生要学的第一个原则。

在一个老师的课堂里,老师拿出一本著名漫画家的书,告诉孩子们这本书里的故事,也叫孩子们自己讲一个故事,并让他们画出来。

虽然孩子们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画的也不成样,老师还是很认真的记下来,并将记下的故事跟画装在一起。

他告诉大家,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现在你们小,以后长大了,就能写出好的书来,也会成为伟大的人物。

要让孩子真正长大成人,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站着”,而不是“趴着”去仰视那些大人物。

这种对等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有一个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研究表明,与9个月到3岁的幼儿多交谈,他长大以后会更聪明。

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平等,相互尊重,且保持沟通交流的家庭,孩子的智商明显比别的孩子高出许多。

当孩子迟到时,妈妈了解到,原来孩子是为了去河边看日出,妈妈告诉孩子“日出很美丽,孩子你真的很棒”,同时也告诉孩子“日出太美了,时间也太短了,所以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并送一块表,从此孩子再也没迟到过。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隐私,尊重他的选择,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导,他就会得到更好的成长。

9

延迟满足:

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

人有无耐心,表现出两个方向。

一个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另一个是,能够等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到来。

这中间的区别的就在于,一个不等,一个可以等。

这个等,就是耐心。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做过一个经典实验“成长跟踪实验”。

他在一个幼儿园选出十几个4岁儿童,并给每人一粒糖,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就只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粒。

有些儿童急不可耐的就吃了,有些孩子通过各种方法,如唱歌,说话,甚至睡觉的方式,敖过了于他们而言漫长的20分钟。

经多年跟踪,他们发现。

能等到20分钟的孩子,在青少年时,他们仍能够等待,在各方面综合素质明显强于等不及的孩子,并在以后也更容易的获得了成功。

那些性急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也更多的表现了,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而选择逃避。

有一个“三分钟游戏”。

孩子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玩游戏、看电视。

爸爸找来一个仿古的沙漏,而孩子非常相玩这个沙漏。

爸爸跟他约定:

这个漏斗是古时的计时器,沙子漏完正好是三分钟,咱们一起看故事书,三分钟一到,你就去玩吧。

开始几次,孩子根本没看书,而是盯着沙漏看,等沙子漏完就去玩了;

但爸爸并不气馁,多次之后,孩子慢慢的把视线转到书上来。

再多次,孩子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要求延长时间,但爸爸坚持只看三分钟。

很多次后,孩子就主动去看书去了。

三分钟,正是适合孩子的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之后,就打住,要经过很多次培养,形成习惯,这样,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物了。

家长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验呵。

10

感觉剥夺:

自己品尝生活的滋味

加大拿蒙特利尔海勃实验室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者带上半透时的护目镜,限制其视觉;

用单调的声音限制其听觉;

在他们手臂上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用夹板固定腿脚,来限制其触觉。

被实验者被安排在几个单独的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后,他们就开始感到恐慌,进行产生幻觉,连续三四天后,他们产生了许多病性心理现像:

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虚、恐惧等负面情绪,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急切要求停止实验。

实验停止后数日,他们才慢慢恢复正常。

通过实践,心理学家发现:

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像,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求得生存。

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