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文化建设先进材料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3943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文化建设先进材料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乡镇文化建设先进材料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乡镇文化建设先进材料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乡镇文化建设先进材料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乡镇文化建设先进材料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镇文化建设先进材料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乡镇文化建设先进材料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文化建设先进材料doc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镇文化建设先进材料docWord文档格式.docx

近几年来,调风镇党委政府把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揽农村工作的总思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注入环境生态保护的新内容,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努力创建生态示范村和生态文明村,取得显著的成果。

先后有创建了禄切村、课下村、山后寮村、后湖村、东平村、官昌村、调铭村等40条村庄被评为雷州市生态文明村、湛江市生态文明村和湛江市生态示范村。

其中后湖村、禄切村、调铭村和南田村等16条村庄被评为湛江、雷州特色文化村。

08年被湛江市农村信息化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单位;

09年被雷州市评为城乡规划建设先进单位;

09年被评为湛江市技术创新专业镇;

08年被湛江市评为工业先进镇。

阳高县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县。

一是历史悠久。

早在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北京人”后裔——“许家窑人”就在此定居并留有遗迹。

战国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国在此置高柳郡,建置距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

二是文物古迹众多。

全县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5个,其中国家级3个(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许家窑人遗址、规模空前的古汉墓群、气势恢宏的明代建筑云林寺),省级文物1个(距今2000多年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长城),市县级文物31个。

三是民间艺术源远流长。

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晋北鼓吹、200多年历史的恒山道乐享誉国内外,均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人台”艺术魂宝和鳌石赛戏分别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是民间工艺绚丽璀灿。

精美的皮革制品、人工刺绣、剪纸、泥塑、布艺等手工艺品地方特色浓郁,多次获国家、省级比赛奖。

多年来,阳高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主动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特别是近年来,全县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文化统筹协调发展,通过不断挖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良好的传承发展特色,着力强化组织领导、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保障措施,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建设日臻完善,二人台剧团、晋剧团、业余戏社等文化队伍建设日新月异,社区文化、“文化下乡”等群体型文化活动异彩纷呈,阳高大地文艺奇葩竞相绽放,全县文化建设工作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2007年9月,阳高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

2008年1月,在共青团中央、农业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乡村青年才艺风采大赛中,二人台歌舞《挂红灯》荣获一等奖;

2004年9月,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比赛中,《姐妹情》被评为纪念奖,同年11月,在中央精神文明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又荣获金奖;

2008年,二人台剧团优秀演员王志卫以一曲二人台唱腔入选奥运火炬手;

2004年,在晋、蒙、陕、冀二人台电视大赛中,《表真情》荣获二等奖。

近年来,“阳高二人台”精品剧目先后多次亮相央视“魃力十二”、“曲苑杂坛”、“文艺频道”等名牌栏目。

2008年,阳高“二人台”民间艺术在央视二套以专题形式给予重点报道。

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阳高县荣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回顾总结阳高县近年来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有喜悦,也有收获,但更多的是体会和感受。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不断强化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是领导重视。

阳高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三个纳入”,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阳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文化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每年县委常委会议和县政府常务会议召开两次以上专题会议,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县委、县政府把文化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范围,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是政策扶持。

为促进民营经济投资文化等公益事业,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税收、土地等各项收费上给予减免。

三是齐抓共管。

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文化事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积极协调乡镇和组织、宣传、文化、发改、教育、科技、财政、人事等部门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并明确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年终认真考核,进行评比表彰,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主抓,各乡镇、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二、政策倾斜,公办民助,不断强化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

在文化投入上,县委、县政府政策非常明确,阳高虽然是个财政补贴县,但每年始终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而且增长幅度都超过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2006年文化事业投入112万元,2007年投入155万元,增幅38.3%(当年财政增幅为8.97%),2008年投入166万元,增幅为7.1%(当年财政增幅为3.35%)。

这样,通过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年度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都得到了按时足额拨付。

近三年来,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拨付共计180万元,全部用于文艺活动、文化馆设施建设、图书购置、传统节日文艺演出等。

通过“公办民助”的投入形式,三年来累计接受同煤集团、金光公司、绿苑饮品等大中型企业共赞助150万元。

现在,基本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必要补充的文化建设良性投入机制。

三、多措并举,创新机制,逐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近年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文化设施相继建成。

一是县级文化活动场所日益完善。

山西省唯一一家县级艺术学校——阳高县二人台艺术学校,通过加大投入,体制创新,联合省戏曲学院办学,一大批优秀剧目脱颖而出,多次赴京演出,屡获殊荣。

2008年,县财政投入22万元,重新修缮了县文化馆,配建了阳高文化书城,筹办了全县规模最大的报刊阅览大厅,启动了数字电影放映工程。

县文化馆、图书馆在2007年就被省艺术馆评估为部颁标准三级。

近年来,在文化馆相继举办了首届“电力杯”美术、书画、摄影、民间工艺品展览、大学生村官书画艺术展览、中国阳高首届杏花节山西摄影作品邀请展等多次大型书画展览。

2008年,争取省级图书馆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现在项目前期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当中。

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展顺利。

近年来,阳高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层文化站建设的有力契机,先后争取上级资金230万元,建起了北徐屯、马家皂、东小村等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2800平方米,并配套了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和文化资源共享站点等相关设施,配备了专职文化干部,做到了人员、经费、设施、活动四落实。

到2009年底,全县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将全部建成,成为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的重要平台。

另外,全县建起了村级文化室205个,50个村建成了农村图书室,拥有图书3.5万册,罗文皂镇罗文皂村于1980年办起的“一分钱图书室”,30年坚持为农民服务,如今藏书达5.3万册,名闻全国。

三是城镇社区文化发展如火如荼。

阳高县坚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与城乡规划协调推进,要求新建、改扩建居民小区必须规划配套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小区内必须建有一个集文化、体育、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

现在,县城灯光蓝球场、火车站广场、龙泉小区、汽车站广场、福祥苑小区、众和苑小区、鑫庄苑小区等八大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已经成为县城居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全县顺利实现了80%的城镇社区和乡村都有文化阵地的发展目标。

四、统筹兼顾,广泛覆盖,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确实保障

近年来,阳高县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和乡村(街道社区)基层点建设达到文化部规定标准,覆盖率达到100%。

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文化广场为枢纽,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城乡一体的文化活动网络。

通过深入基层,全年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680多场,送电影下乡3000多场,送图书下乡2.8万册。

近三年来,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一年看2场文艺演出,一年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2次群众文化活动,每月看1场电影的文化活动需求。

城乡居民看书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图书馆人均购书费、人均藏书量均高于省平均水平。

五、贴近群众,文化下乡,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

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阳高县始终从细微处着手,采取多种举措,千方百计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全县所有公共服务场所全部免费开放。

县文化馆的文娱活动厅、棋牌厅、排练厅、培训室、老年活动室、音乐室、书画室、橱窗,图书馆的借书室、阅览室、资料室全天候免费为群众开放。

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同样成为农民群众学知识、学科技的“文化餐厅”。

2、文艺演出异彩纷呈。

阳高县有二人台剧团、晋剧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有玲玲剧团等3个民营演出团体,有业余戏社15个,全部演出人员达800多人。

通过送戏下乡,每年演出至少在1200场左右,二人台、秧歌剧、晋剧等精品剧目已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3、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文化工作深入开展。

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对未成年人文化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措施、有效果。

由县公安局牵头,文化、工商、广电、电信等部门配合,共同组织专项行动,集中清理整治网吧、娱乐场所等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外,成立了老年大学和老年书画研究院,参加活动的退(离)休老同志500余人。

依托公共文化单位,同样不放松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史云、贺江个体投资的艺校已培养出120名艺术苗子,成诚、王宝林等4个家庭声乐培训班也有近百名学员毕业,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当初就是实打实的农民工或农民工子弟。

4、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社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有序组织下,每当盛夏时节,县城社区文化广场、老干部活动中心、乡村文化大院等演出场地锣鼓声声,乐曲悠扬,人如潮涌,既有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也有戏迷、歌手的绝活,几十年来从未间断,每年举办在300场以上。

六、强化监管、规范运行,确保了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阳高县委、县政府在文化建设上,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治理”,保证了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一是加强稽查队伍建设。

2002年,县委、县政府新组建了“文化、新闻出版稽查队”,编制由原来的5名充实到8名,人员工资全部由县财政负担。

各乡镇均配备了专职文化员,负责治理本辖区内的文化工作。

目前,全县文化市场治理队伍达60人。

二是加强市场监管。

通过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规章制度,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加强对网吧、网络游戏、音像制品、娱乐场所、印刷复印行业及图书摊点的监管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保证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健康、有序发展,近三年来,全县公共文化单位和文化经营场所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七、健全制度,强化责任,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有效

阳高县境内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5家。

几年来,阳高县委、县政府始终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专门成立有文物保护工作领导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财政每年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建立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