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资料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课程设计资料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资料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σ2
21
N54W
-26
σ3
13
S33W
-15
表2-2滑石排2号试验洞初始应力
组别
应力值/MPa
第一组合
13.3
NE10
40
5.7
SW29
49
4.1
SE72
9
第二组合
13.7
NE32
45
8.1
SE38
19
4.8
SW68
89
说明:
1、方位角、倾角是按以测点为原点坐标计算,X指北、Y指西、Z指上。
2、倾角为正是仰角,负者为俯角。
表2-3滑石排1号试验洞应力分量表
σx/MPa
σy/MPa
σz/MPa
τxy/MPa
τxz/MPa
τyz/MPa
-24.0
-15.0
-33.6
-2.8
6.1
6.2
在该处最大主应力为38.4MPa,约为滑石排2号初始应力的3倍,其方位角为NW88°
大致垂直与断裂构造线,与构造应力基本一致,同时也与地形有关,在应力量级方面考虑该处埋深只有600m,自重应力不超过24MPa,因此该处构造应力占比重很大。
从上述两个试点来看,隧道围岩初始应力较高,在隧道稳定性分析中,不应采用最大主应力考虑,如以隧道纵轴为X轴,往广州方向为正,Y、Z轴按右手法则取向,则六个应力分量见表2-3。
上述数据中,σ1的大小、方向非常接近,σ2、σ3差别大,但其值相差不大。
考虑地质差异,可以认为上述数据具有代表性,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应力条件。
应力状态与地质条件的关系见图1-1。
按山高为750m来考虑,γh=15.6MPa,其中h=750~160=590m(160m为测点标高),γ=26.5kN/m3。
按覆盖层厚度计算应力大于实测应力,因此可以认为该处初始应力主要是自重应力引起的,构造应力是次要的。
3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3.1隧道工程围岩岩性
隧道进出口两端为震旦、寒武系浅变质碎屑岩,中部为泥盆统桂头群砂砾岩、砂岩、页岩及东岗组的白云岩、灰岩、白云质灰岩。
这些岩石是一套以硅质、泥质为胶结物的碎屑岩系,经加里东构造运动,发生了区域变质。
两个时代的岩体的组成基本相似。
在较大规模的岩脉侵入带中,有的岩层发生了石英岩化的现象。
上述岩石呈互层状。
岩层的单层厚度一般为20~50cm,厚者达1~2m,薄者仅1~5cm。
浅变质岩中发育有三组或三组以上的节理,其产状和性状受局部构造的影响。
岩体中的体积节理数Jv值是单位体积各组节理条数的总和,是评价岩体节理密度和可能被切割单元岩块大小的一种指标。
据统计:
厚层至巨厚层砂岩,板岩Jv=13条/m3,中厚层砂岩,砂质板岩Jv=8~20条/m3、薄层板岩Jv=13~25条/m3、风化破碎岩体Jv≥30条/m3。
隧道围岩的岩石力学特性见表3-1。
表3-1隧道浅变质岩系的主要物理力学特性
岩石
指标
灰绿色石英岩
灰绿色长石
砂质板岩
泥质板岩
岩体
砂岩
板岩
容量/
2.73
2.71
2.69
2.70
孔隙比/%
1.7
2.6
单轴抗压强度/MPa
75.1~96.8
87.3
58.5
抗压强度/MPa
11.7
9.3
5.1
粘聚力C/MPa
2.1
1.8
1.5
内摩擦角φ/(°
51
48
42
静弹性摸量E/GPa
85.4
68.8
42.0~65.7
12.8~23.4
泊松比μ
0.20
0.23
0.25~0.30
动弹性摸量Ed/GPa
60~90
45~80
40~98
纵波速度Vp/ms-1×
103
5.6~6
5~5.4
3.8~5.2
4~6
3~4.5
3.2隧道工程地质构造
图3-1显示隧道地质剖面图。
由此可见,隧道处于湘桂径向斜构造的东侧,南岭东西经向构造带的南缘,越北山字型的脊柱部位。
因此,隧道地处多种构造体系,区域构造比较复杂的复合交接带。
隧道穿过复式褶皱瑶山北斜的东翼,马寨背向斜的北端。
这些褶皱均呈紧密的向斜倒转状,轴向NEE至近SN,部分轴向NW。
图3-1隧道地质剖面示意图
3.3隧道工程不良地质条件
隧道通过区存在大量小断层。
只要有适当的超前地质预报措施,注意及时按反馈信息进行支护修改即可。
3.4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区围岩主要是灰绿色石英砂岩、灰绿色长石、砂质板岩、泥质板岩,经测定其渗透系数不大,结构面(节理、裂隙)中水量并不丰富。
隧道所在地区,全年降水量较大,有紧邻武水峡谷,设计、施工中应注意防水,拟采用1.5mm厚的PVC做防水层。
4铁路隧道工程设计要求
4.1设计依据
隧道工程施工与设计规范: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4.2隧道工程围岩
围岩级别
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围岩开挖后的稳定状态(单线)
围岩弹性纵波速度vp(km/s)
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
Ⅰ
极硬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
60MPa):
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节理不发育,无软弱面(或夹层);
层状岩层为巨厚层或厚层,层间结合良好,岩体完整
呈巨块状整体结构
围岩稳定,无坍塌,可能产生岩爆
>
4.5
Ⅱ
硬质岩(Rc>
30MPa):
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节理较发育,有少量软弱面(或夹层)和贯通微张节理,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不致产生滑动;
层状岩层为中厚层或厚层,层间结合一般,很少有分离现象,或为硬质岩石偶夹软质岩石
呈巨块或大块状结构
暴露时间长,可能会出现局部小坍塌;
侧壁稳定;
层间结合差的平缓岩层,顶板易塌落
3.5~4.5
Ⅲ
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发育,有层状软弱面(或夹层),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尚不致产生滑动;
层状岩层为薄层或中层,层间结合差,多有分离现象;
硬、软质岩石互层
呈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小坍塌,侧壁基本稳定,爆破震动过大易坍
2.5~4.0
较软岩(Rc≈15~30MPa):
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节理较发育;
层状岩层为薄层、中厚层或厚层,层间一般
呈大块状结构
Ⅳ
受地质构造影响极严重,节理很发育;
层状软弱面(或夹层)已基本破坏
呈碎石状压碎结构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有时失去稳定
1.5~3.0
软质岩(Rc≈5®
~30MPa):
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发育
土体:
1.具压密或成岩作用的黏性土、粉土及砂类土
2.黄土(Q1、Q2)
3.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石土、卵石土、大块石土
1和2呈大块状压密结构,3呈巨块状整体结构
Ⅴ
岩体:
软岩,岩体破碎至极破碎;
全部极软岩及全部极破碎岩(包括受构造影响严重的破碎带)
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
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小坍塌;
浅埋时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塌至地表
1.0~2.0
一般第四系坚硬、硬塑黏性土,稍密及以上、稍湿或潮湿的碎石土著人、卵石土、圆砾土、角砾土、粉土及黄土(Q3、Q4)
非黏性土呈松散结构,黏性土及黄土呈松软结构
Ⅵ
受构造影响严重呈碎石、角砾及粉末、泥土状的断层带
黏性土呈易壖动的松软结构,砂性土呈潮湿松散结构
围岩极易坍塌变形,有水时土砂常与水一齐涌出;
浅埋时易塌至地表
<
1.0(饱和状态的土<
1.5)
软塑状黏性土、饱和的粉土、砂类土等
注:
层状岩层的层厚划分:
巨厚层:
厚度大于1.0m;
厚层:
厚度大于0.5m,且小于等于1.0m;
中厚层:
厚度大于0.1m,且小于等于0.5m;
薄层:
厚度小于或等于0.1m。
4.3V、Ⅳ级围岩施工
V级围岩开挖,由于岩石较发育破碎,采用Φ42注浆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
并设有工字钢拱架、Ⅳ级围岩设置格栅支架加强初期支护及锚、喷、网综合加固方式,先拱后墙喷锚支护进洞,然后先墙后拱分段完成模注混凝土。
开挖采用台阶法开挖,用线形微震爆破法施爆。
为了防止塌方保证施工安全,开挖后及时架立钢支撑和施作初期支护。
开挖、支护过程中量测紧跟及时反馈,以调整支护参数,衬砌前拆除临时支护,为确保施工安全量测及时进行。
4.4Ⅲ级围岩地段施工
Ⅲ级围岩地段采用正台阶法施工方案,台阶长15~20m,微震光面爆破,装载机和自卸车出碴。
关键工艺要求:
1、上台阶开挖采用简易台架人工风枪钻眼,楔形复式减震掏槽,微震光面爆破开挖,循环进尺1.5~2m。
2、拱部初期支护施工顺序为初喷、砂浆锚杆、挂钢筋网、补喷C25砼至12cm。
3、下部左侧开挖后及时进行锚喷初期支护,下部右侧开挖后及时进行锚喷初期支护。
4、铺设环向排水波纹管及隧道防水卷材,初期支护基本稳定后施做整体模筑二次衬砌,二衬段与台阶距离不大于80m。
5隧道设计步骤
5.1隧道围岩分类与分区
针对整个隧道的地质条件、埋深以及进出口段特征,将整个工程按照围岩稳定性和受力特性进行分类与分区。
并根据围岩类别仅围岩稳定性判别、支护与施工设计。
5.2隧道工程开挖设计
针对划分的不同区段的隧道,根据围岩分类和经验类比,进行隧道工程的初步设计,包括:
1、开挖方法(钻爆法)
2、开挖设计(全断面开挖、分步开挖、控制爆破、超前支护等)
5.3隧道工程支护设计
1、支护型式(初次支护、二次支护)
2、支护参数(初次支护、二次支护)
5.4隧道围岩变形监测设计
1、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评价;
2、支护后铁路隧道稳定性分析结果;
3、隧道变形监测设计。
5.5提交隧道工程设计图
1、铁路隧道开挖设计图;
2、铁路隧道支护设计图;
3、铁路隧道变形监测设计图。
6铁路隧道工程分区设计
根据隧道通过区地质条件,将支护分成两地段来设计。
6.1隧道进出口段设计
1、隧道围岩稳定性分级
采用地质力学分类,对铁路隧道进行围岩分级。
(1)岩石单轴抗压强度
隧道进出口岩石抗压强度均在60MPa以上。
围岩判为极硬岩。
(2)岩体完整程度
岩体的体积节理数Jv大于30条/m3。
且节理多以风化型为主。
完整程度判为破碎。
(3)基本分级
依据上述两项判断,进出口段的围岩定为Ⅳ级围岩。
2、基本分级的修正
(1)地下水的分级
地下水分级由表6-1确定。
表6-1地下水状态的分级表
级别
状态
渗水量
干燥或湿润
10
偶有渗水
10-25
经常渗水
25-125
上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