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的功与过Word下载.docx
《论诸葛亮的功与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诸葛亮的功与过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治军严明慎选良将从严要求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政治形象的分析
1.上对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开府治蜀安定内部
(2)北伐曹魏鞠躬尽瘁
2.联吴抗曹的政策的智慧
(1)舌战群儒缔结孙刘联盟
(2)赤壁之战神机妙算折服众人
3.下对百姓黎民宽厚仁德
(1)民本思想的提出
(2)治理南中的民族政策思想
二、诸葛亮塑造手法
(一)《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正面描写
1.对诸葛亮的语言描写
2.对诸葛亮的肖像描写
(二)《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侧面描写
1.徐庶、司马徽的一再诚荐诸葛亮
2.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感激涕零
(三)《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反面描写
1.诸葛亮的五个“不谨慎”
(1)择主的不谨慎
(2)《隆中对》的严重错误
(3)北伐曹魏、穷兵黩武
(4)察人不明、用人不当
(5)紧要关头的错误抉择
三、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蕴及影响
(一)忠诚的楷模
(二)勤政的榜样
(三)廉洁的典范
(四)智慧的化身
总结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摘要】
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光照全书的人物形象。
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化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完美人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
其实,《三国演义》在超神化塑造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
同时,《三国演义》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诸葛亮悲剧性的命运。
而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也充分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因此,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塑造作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形象塑造 正 反 影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的一首杨慎的词,这首词集中表达了毛氏父子对三国时期英雄际会风云突变的态度,《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三国时代是一个战火连天英雄辈出的时代,在无数名将智士中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核心谋士被罗贯中着重描写,他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被塑造成了一个智慧与忠贞并重,仁德与谦逊兼修“近妖”化的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唐著名诗人曾作诗评价他: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一生居功至伟,起最重要的成就首推其助刘备复兴蜀汉三分天下。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十年在隆中边耕边读,他师从荆州名流水镜先生博览群书精研治国韬略,并且在十年中积极结识了当时荆州许多的名士,因此提高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声望,这也是之后徐庶和司马徽一再举荐诸葛亮的原因。
诸葛亮十年的耕读让自己更加了解天下大势兵法经书。
正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耕读十年,他所了解的天下大势,他所结识的名人贤士,他所熟读的阵法兵书,这些都是他出山之后叱咤风云的底蕴。
(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军事形象的分析
(1)博望坡之战初试锋芒立威信于三军
诸葛亮的首次军事动作就是从火烧博望坡开始,从此诸葛亮在军事行动中的“运筹帷幄”的形象在《三国演义》的全文中慢慢树立起来了。
诸葛亮初入刘备帐内,“玄德自得孔明,以师礼待之。
关、张二人不悦。
”诸葛亮的“盛装登场”引起了关羽、张飞以及手下众将士的不服,大家都认为诸葛亮年幼青涩,只是能说会道而已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不久曹操兵至新野给诸葛亮树立威信带来了好机会。
曹操得力干将夏侯惇帅十万兵力奔至新野,其时刘备势单力薄只有新招募的一些民兵,而夏侯惇一方兵强马壮令人胆寒。
张飞首推孔明去迎敌好挫一挫他的锐气,诸葛亮却已是准备好了自己的第一场扬名之战。
“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
右有林,名曰安林:
可以埋伏军马。
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
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
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
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又命:
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
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诸葛亮三言两语就道尽自己的战略意图和将士调度。
足智多谋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在调令之前诸葛亮问刘备乞要假剑印,在张、关二人质疑时毅然亮出剑印力排众议。
当曹军突火冒烟败兵而走时,糜竺、糜芳引军簇拥着一辆小车。
车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关、张二人不得不心中为之折服下马伏与车前。
从此诸葛亮“旗帜”的形象定型于《三国演义》之中。
博望坡一战在《三国演义》的篇幅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但是对于诸葛亮的军事形象的定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利用博望坡有利地形,合理的调度有限的兵力,在关、张二人不听军令时果决的拿出剑印声色俱厉训斥三军稳定军心,不仅让赢得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让诸葛亮军中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形象开始在读者的心中建立。
(2)罢免拔擢权计较权衡至公至正
《三国演义》中刘备进位汉中王是一个重要节点,诸葛亮的治军方针可以从此分为前期和后期。
但是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诸葛亮在治军上同样突出显现了赏罚必心、从严治军的形象。
其中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文中淋漓尽致的写出了诸葛亮的治军赏罚至公至正的形象。
孔明知街亭已失,问责于王平,王平解释自己早有谏言可惜马谡不停,若不是王平恐其有失设有后着马谡部队早就全军覆没了。
再召马谡进帐问责,马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见状早已知情。
只好挥泪曰:
“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毛宗刚也有评“谡曰父子,亮曰兄弟,情好如此而终不免一死,可见军法之严。
”最终诸葛亮含着泪以“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争,兵交方始,若夫废法,何以讨贼耶?
合当斩之。
”的理由处死了马谡,之后还杀了负有责任的两名将军张休、李盛,罢免了因为马谡兵败逃亡,“知情不举”的丞相长史向朗,随后只只有在街亭之役中表现突出的裨将军王平升迁为参军。
孔明是一位公正的执法者,他的法无偏私,不论贵贱亲疏俱应一律对等的做法,在注重门第的三国时期显得独特先进。
街亭一役体现了诸葛亮所说的“进有厚赏,退有严刑”的赏罚必信的形象。
罗贯中有意在挥泪斩马谡时用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浓墨重彩的描绘了诸葛亮治军严明慎选良将的军事形象。
2.众将军中的调和者和管理者的形象
(1)调节众将之间的矛盾整合军队增强战力
在蜀军之中,诸葛亮扮演的不仅仅是军事指挥者,还是将与将之间的润滑剂。
所以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形象就不只是一贯的磅礴大气的形象,还有细心顾全大局的调和者的形象。
刘备招降马超进取益州之后,马超因其凉州豪门,并且与张飞战力匹敌,破格升擢升为平西将军。
这件事引起了关羽的不满,他认为马超新降,并无战功,费出生入死的多年旧故可比,他知道诸葛亮参与人事决策,于是托关平呈上书信要与马超比试。
诸葛亮深知关羽心中不服,于是复书答道:
“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
以亮度之:
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
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
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
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
罪莫大焉。
惟冀明照。
”诸葛亮的这封信针对关羽骄傲的个性,给了他很大的面子。
关羽看完书信,自绰其美髯曰:
“孔明真知我心也。
”并将书遍示宾客。
诸葛亮缓和马超与关羽的矛盾中,他紧抓关羽的自身性格,最终化解了关羽入川的危机,并且使刘备集团内部关系更加紧密。
在第六十五回中,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形象,而是另一种在军队中调节众将之间矛盾团结内部的调和者的形象。
诸葛亮的治军严明的形象是从始至终的,从博望坡孔明初用兵直到秋风星落五丈原,诸葛亮治军的方式方法无形中渗透进读者的思想里,虽然罗贯中并没有特意着墨于此,但是孔明治军严明的形象早已成为他的一个标签了。
“两军对垒,如果在兵员多寡、兵器锋利、军队素质以及物资供应等方面均基本相侔或相近的情况下,则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将帅的指挥才能,优者胜而者劣败。
”诸葛亮的为军之道就是“不在兵少,在一人耳”。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选将的重要性了解。
诸葛亮选将首推“忠于国家,心存汉室”之人,忠心不二是他的人生信条,同样也是孔明选将的基础。
他上表南中地区永昌郡史吕凯为云南太守、王伉为永昌太守,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执忠绝域十年有余,心存汉室而守义不屈。
”
总之,诸葛亮对于良将的严格要求,反映了他治军从严的思想。
诸葛亮在治理军队树立军威上的形象,在罗贯中的笔下极力宣扬长于管理军队的形象特征。
诸葛亮在军事上在罗贯中的笔下总体上表现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在军中首先通过自己的智慧巧调良将,为刘备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漂亮的胜仗,在军中为自己树立了“旗帜”的形象,然后凭借着自己军中的威望计较权衡对各个将士进行考核,至公至正的进行罢免拔擢的决定。
诸葛亮在军队中还具有润滑剂的作用,他不仅善于奇谋诡计攻城略地,而且长于调和部队中的各种影响团结的矛盾。
1.上对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开府治蜀安定内部
诸葛亮的政治形象在刘备垂死托孤白帝城之后开始逐渐显著起来。
诸葛亮在政治上的形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一直都是排在军事之后的。
因为在刘备集团里面,刘玄德相当于一支军队中的政委,他所起的就是政治领导精神领袖作用。
而在刘备托孤后,诸葛亮的政治形象开始在罗贯中笔下明朗起来。
在刘备死后三军立即群龙无首痛心疾首,而诸葛亮要做的就是开府治蜀安定内部。
刘备病疫之后,诸葛亮总理朝政,蜀汉举国重任都落在他的肩上。
时值夷陵兵败不久,元气未复;
主少国危,各地的群雄虎视眈眈,“魏调五路大兵,来取西川;
第一路,曹真为大都督,起兵十万,取阳平关;
第二路,乃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犯汉中;
第三路,乃东吴孙权,起精兵十万,取峡口入川;
第四路,乃蛮王孟获,起蛮兵十万,犯益州四郡;
第五路,乃番王轲比能,起羌兵十万,犯西平关。
此五路军马,甚是利害。
”加上连年征战,民生凋敝,各项政务百废待兴。
诸葛亮身为顾命大臣“受任于兵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首先做的就是安葬故君刘备,拥立新主刘禅登基,随后以鬼神不测之机暗自调兵遣将退却四路虎狼之师,并使邓芝、费祎等先后出使孙吴谋求联盟。
于内诸葛亮躬身力行法度,他“约官职,修法制”,励精图治,建设蜀汉,休养民力,以培国本。
诸葛亮的治国才能也是在此之后方才充分显露出来。
诸葛亮自从继承托孤遗志之后,他所进行的开府治蜀安定内部,在罗贯中的笔下开始慢慢塑造起来一个政治能人的形象。
历史上许多人评价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有人评价他的五次北伐兴师动众导致蜀汉民众疲惫,最终导致蜀国国力明显衰退被吞并;
同样有人评价他的五次北伐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最终复兴汉室统一天下,他在北伐中用兵如神鞠躬尽瘁为后世传颂。
五次北伐是诸葛亮一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一次北伐进兵祁山三郡响应;
第二次北伐厉兵讲武力图再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