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三Word版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0800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三Word版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三Word版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三Word版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三Word版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三Word版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三Word版答案Word下载.docx

《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三Word版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三Word版答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三Word版答案Word下载.docx

而南方却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

在农业社会里,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西汉元始二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北方人口是南方的三点二倍。

虽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农业经济也在逐步向前发展,但是速度很慢。

例如牛耕技术直到东汉时期才传播到淮南地区。

然而魏晋以后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大大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过程,使南方的农业文化水平不但赶上而且超过北方,实现了文化重心由北到南的转移。

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北方曾经出现过几次大动乱,迫使黄河流域人民南迁到淮汉、长江以至闽岭以南地区。

南迁的人民不但给南方增添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移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

同时,割据的政权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也要积极发展经济。

这两个因素都促使南方的开发速度比正常的一统时期要快。

在南下的移民长河中,有三次蔚为大观的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

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南来的北方侨民大都集中在淮水以南、太湖以北地区,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将三国东吴以来南方已经加速开发的势头更加推向前进。

但其时北方在十六国的混乱之后,也相对安定百余年时间,使黄河流域传统的优势继续向前发展,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文化水平尚未完全赶上北方。

南北朝之后,隋唐重又建立一统宇内的大帝国,黄河流域重新得到繁荣,关中仍称沃野,南北文化都臻于昌盛。

天宝初年,南北户口之比达到四比五之谱,双方相去不远。

盛唐文化堪称南北共荣的文化,而北方似略占优势。

但是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荒无人烟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准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

南方经济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

北宋初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北户口之比已为三比二,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五代末期,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发展,但通观北宋一代,南方的经济力量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不过,在商业方面,北方之发达不让南方。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各阶层的北方人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

两浙地区聚集移民最多,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至为迅速。

相反,在北方,由于战争的影响,经济受到破坏,文化日见萎缩。

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的八百年,这一重心开始并完成了向南转移的全过程。

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

(选自《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下列关于“经济重心转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农业经济也在逐步向前发展,但是因为人口数量不足,再加上农耕技术还没有传播过来,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很慢。

B.移民可以促使农业经济长足发展,如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

C.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荒无人烟的灾区,但是南方经济也正是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因为大批难民的涌入,使南方经济已足与北方抗衡。

D.因为两浙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最迅速,所以靖康之难时这个地区聚集移民最多,北方优势消除,使农业文化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史小而言之,是一部农业文化重心从北到南转移的历史:

大而言之是一部农业文化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

B.由于北方的土壤是最好的土壤,再加上北方气候凉爽,雨水集中,水源充沛,因此自远古直到秦汉一统时代,北方的农业文化得到有力的发展。

C.秦汉时期,北方已形成关中和山东两大农业经济中心。

由此可以看出南北的差距。

D.动乱虽会造成移民,但是南迁的人民不但给南方增添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移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农业社会里,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北方农业经济发达,主要原因也是人口要多于南方。

B.黄土高原之所以会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土质松软,易于耕种,即使没有铁器之类的工具,收成也不错。

C.三次蔚为大观的南下的移民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

但北方在相对安定的百余年时间,也在继续向前发展,并有超越南方之势。

D.经济文化中心大体经历了以下过程:

秦汉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到两宋的八百年,开始并完成了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元明清时期,固着在南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母亲的岛

陶丽群

“我要出去住一阵子。

”五十岁的母亲做出一个决定。

在我的印象中,我从没见过母亲有任何关于她自身的决定,仿佛她是一件东西,属于这个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唯独不属于她自己,正如她的出身,母亲十九岁时被奶奶从人贩子那买来给父亲当老婆。

母亲说完后,她站在饭桌边等着,仿佛在等待谁答应她。

然而大家都好像没听到,各自吃着饭。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出门了,家里一团糟糕。

地没人扫,猪鸡鸭狗没人喂,饭也没人做。

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

我们都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母亲几乎从没离开过家,在父亲坚决地反对中,她甚至连河北老家也没去过,我们随便在家里什么地方叫一声,母亲都会带着恭顺的,略显惊慌的表情出现在我们面前,手里拿着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邻居玉姑见我们一屋子鸡飞狗跳的狼狈相,对我们说,你们妈在毛竹岛一一离我家十公里四面环水的一座孤岛——锄地呢。

父亲于是领着我们兄妹四人,一路朝毛竹岛心急火燎赶去。

他一直铁青着脸,仿佛要把母亲狠揍一番。

我们几兄妹都没怎么为母亲担心。

我们都是在母亲的哭泣声中长大的,见怪不怪了。

远远的,我们看见母亲在毛竹岛上忙碌的身影,她不断的从木屋里进出,像只忙碌的蚂蚁。

我们和母亲隔了一条大概三十米左右的河面,要想过去只能划竹筏了。

但那张多年不用的竹筏此时泊在母亲那边的毛竹岛岸边。

父亲朝我瞪了一眼,我赶紧往前一站,朝毛竹岛大喊:

“妈!

母亲在木屋门边站住了,朝喊声张望,然而很快她就进木屋去了,根本没把我们当回事。

很快,全村人都知道母亲的“创举”,村里买来的外地媳妇们从未如此。

父亲不敢出门,他怕碰到村人疑感和嘲笑的目光,在屋里像困兽一样暴躁不安,又毫无办法。

玉姑时不时给我们带来母亲的一些消息。

前几天母亲和她借三百块钱,买上百只鸭崽喂养。

“我妈到底怎么了?

”我问玉姑。

玉姑摇摇头,神色凝重的脸上有种令人担忧的表情,然后叹了口气,朝我说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五十知天命,人老了,怕死在外头。

有一天夜里,起了暴风雨,瓢泼而下,听着都令人心悸。

父亲把我们从床上叫起来。

我们靠近江堤,在频繁的闪电照耀下,瞬间看见岛上孤零零的木屋笼罩在暴风雨之下,看起来随时都有可能被洪流卷走。

我们嘶声力竭地喊叫,一遍又一遍……

“都怪你这个阴阳怪气的老怪物,是你把我妈逼走的……”父亲面对翻滚的江面,僵硬呆立着。

“你们这些怕死鬼,你们看着妈被水冲走吧。

我去找妈……”我终于嚎啕起来,脚步趟进沸腾般的江水中,我从来没像此刻觉得母亲如此重要。

“看,快看,妈那里亮灯了”二哥急切地说。

我顿时止住哭和挣扎,仇恨似的睁大眼睛朝毛竹岛看去。

果然,毛竹岛上的小木屋里有隐约的亮光透出来,在密集的雨水中若隐若现。

这微弱的光亮使我们欣喜若狂。

暴雨过后第二天,我去岛上找母亲。

“妈,回家吧。

”我恳求说。

“鸭子还好,没死一只。

”她在回避。

“我在叫你回家呢,你要在这呆到死呀。

”我不依不饶。

“卖完鸭子再说吧。

母亲卖鸭的时候,父亲吩咐哥哥们把两辆皮卡车开到河边等着,母亲会需要我们帮忙。

母亲却没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她并不亲自挑到街上去卖,而是去联系几家做烤鸭的老板自己到江边来拉鸭子。

那群鸭子卖了差不多五千块钱,母亲拿着一把钱,我发现她竟然眼泪汪汪的。

母亲在我们的印象中并不是个在意金钱的女人。

然后她给我们四兄妹每人一百,哥哥们都不好意思拿。

母亲却笑着说,第一次给你们钱,拿吧。

卖完那群鸭子后,母亲依旧划着竹筏回到毛竹岛。

“妈,你不是答应卖完鸭子就回家吗?

”我冲母亲喊。

“你们先回。

”母亲从水面给我们甩来一句话。

我和哥哥们在岸边站了一会儿,大哥说:

“也许妈要收拾小木屋里的东西,明早再来接她。

第二天一早,我们浩浩荡荡来到江边,却看见那张竹筏搁在沙地上。

显然母亲已经从毛竹岛上出来了。

小木屋里似乎并不少什么东西,衣物也还在,除了母亲。

父亲也住在了岛上,像母亲那样在毛竹岛上养鸭子挖地种菜。

梅雨季节过后,父亲总是把母亲的衣物翻出来晾晒,仿佛母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

(选自《当代小小说经典集萃》,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出走后,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当知道她去毛竹岛锄地,就急匆匆带子女们去找,说明父亲对母亲极其依赖。

B.母亲拿着卖鸭子的钱,“眼泪汪汪的”,这寓意着从家庭中走出来的母亲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独立并获得了尊严。

C.兄妹四人在江边大声喊叫母亲,最后“毛竹岛上的小木屋里有隐约的亮光透出来”,显然那“灯火”是母亲故意给子女“报平安”的。

D.“母亲的岛”在文中极具深意,它既是指“母亲”离家后生活的毛竹岛,也是母亲个体独立的精神象征,是她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家园。

5.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5分)

6.文末说到“仿佛母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那么“母亲”到底会不会“回来”呢?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人类为了解决能源的不足,通过建立核电站来发展电能是一种科学的探索,但探索过程必然也面临风险。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首府基辅西北130公里处,一系列化学爆炸摧毁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

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中,持续了10天,28人几周内死于急性放射病;

其后10年该地区放射病患者日增,后遗症难以估量。

因这起事故引起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至今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事后论证表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设计缺陷和人为失误是主要原因。

今天日本核电站发生爆炸,尽管是自然灾害引发,但也再一次警示人们,对核电能的开发技术还待于完善。

核能帮助人类解决能源不足问题,但如果技术安全系数没有保障,出现设计缺陷和人为失误,对人类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日本这次核电站爆炸,就是明证。

(摘自《人民日报》2011l年04月23日)

材料二:

20l1年发生的日本福岛核事故使我国核电项目的开展进入了一个敏感而谨慎的暂缓时期。

当时,所有新建核电项目的审批都被紧急叫停。

在建项目也进行了彻底的安全检查,行业发展一度陷入了将近停滞的状态。

国家能源局于今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