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技能大赛骨干教师培训讲义信息技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9839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99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技能大赛骨干教师培训讲义信息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山东省技能大赛骨干教师培训讲义信息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山东省技能大赛骨干教师培训讲义信息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山东省技能大赛骨干教师培训讲义信息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山东省技能大赛骨干教师培训讲义信息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技能大赛骨干教师培训讲义信息技术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技能大赛骨干教师培训讲义信息技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技能大赛骨干教师培训讲义信息技术文档格式.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技能大赛骨干教师培训讲义信息技术文档格式.docx

三、从细节角度成就丰富课堂31

技术特点的视角31

技术体系的视角38

教学主动的视角46

教学实践的视角53

第三讲专业成长的非理论道路58

一、用认同感凝聚起发展共同体58

二、七重动力“链条”,启动自主学习的引擎61

附1案例交流66

案例1:

从需求出发学习技术、应用技术解决问题66

——《音频作品创作》教学片断与反思66

案例2:

把课堂搬到松林书院去69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方式变革尝试69

附2问题对话73

山东青州一中王爱胜

wassoft@QQ:

347679968

第一讲核心与目标的变迁

一、探索教学核心

三个学段的课程定位

方式

理论梳理与实践举例。

以高中为主,涉及小学、初中,教材与教学。

思考1:

你在教学中教一种技术时,设计了相关问题吗?

思考2:

你有没有问过这些技术的必要性?

重要性?

特色之处?

思考3:

操作与技术之间有什么区别?

内容

(1)《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0年,零起点,模块化。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非零起点,必修(方法)+选修(模块)。

(3)《江苏地方课程标准》,参照高中课标,小学以信息需求为线索一体化设计。

(4)山东省的经验介绍:

初中探索特色技术,小学探索故事情景学习。

(5)新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分析

我们在看到新课程日渐成熟的同时,要看到它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需要进一步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整与改进,让新课程更健康地成长。

一、课程的价值定位问题

从早先的计算机程序教育,到后来的应用软件教育,再到目前基于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走过了从单一化到综合化,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过程。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尤其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普及的技术文化和公民素养被得到充分发扬。

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课程部分地发生了一些特色化价值发展倾向。

1.综合化发展倾向

受部分省区的考试形式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有向综合化发展的倾向。

即,信息技术课程在前期阶段尚作为独立学科,但是到了中后期不少学校直接纳入基本能力教学管理。

信息技术课程在基本能力的框架下,与其他领域的内容参杂在一块,一方面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内容到教学都提高了综合性。

如此以来,课程的地位得到了较大提高,教师的从业地位也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学科学习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家长的重视。

然而,由此给课程的独立性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由于应试的规模、方向等对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指示性干预,造成了多数学校认不清基本能力高考的价值性,单纯追求应试的表层效果,给学科的系统性开设造成了较大的问题。

甚至,给选修课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考试,尤其是传统模式的知识式的考试给课程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加强高中命题方向的改革,提高应用性和学科性;

另一方面,提高课程体系的精准化,避免因为课程内容过多给师生产生减化处理的心理。

2.课程多核心倾向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因此,课程核心的价值取向会影响课程的实践性和生命力。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价值取向。

由于各地课程发展的不均衡,受设备、师资、学生水平、评价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的核心发生偏移,甚至出现多核心现象。

有的地区,单纯地把必修的基础模块作为素养内容教学,把选修的模块作为技能教学,对素养与技能进行了人为化分割;

有的地方把信息素养仅作为旗帜,仍然按照软件技术分类进行操作化训练;

有的把课程的核心偏移到知识学习,沦为单纯地考试内容,甚至在统一的会考等评价中对线性操作死板记忆。

因此,课程的必须加强核心的确立,对信息素养的针对性、结合点进行较全面的界定,尤其对信息技术活动典型分析非常重要。

另外,对其他准课程核心,比如技术素养、软件应用技术、算法思维等也有必要进行相对全面的分析。

二、新课程中的核心概念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应重视对概念的引导性界定,并在实例中进行落实,以免造成观念的混乱,扰乱课程的进程。

以下以信息素养为例进行讨论。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五点,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实质上这是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多视角的描述和概括。

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及与技术的关系,不少专家与教师从理论、实践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应的剖析。

李艺教授认为要全面认识信息素养,需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综合论证:

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上;

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上;

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

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方面。

专家们还特别指出,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简单叠加,而是从信息处理到信息文化的不断升华。

信息素养的科学结构,也不能简单界定为单纯的信息活动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而是建立在上述四个层面相互融合基础上的健全人格塑造;

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

王吉庆教授在九六、九七年写《信息素养论》一书时,就提出了信息素养。

书中所讲信息素养,已经超出了InformationLiteracy的含义,它包括了多层次的、作为一个一般的公民、应用者和技术人员所需要的一种素养。

它是多纬度的,包括信息意识跟情感,信息的伦理道德,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基本知识这四个方面。

信息能力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还有一个是信息活动的参与能力。

针对现在有些专家比较多的谈信息素养完全等同于国际上的InformationLiteracy,王教授的看法有一点是不同意的:

因为我这个里边既包括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很多的能力,甚至包括开发能力,或者是应用能力,维护能力,包括技术层面的东西,也包括参与信息活动的能力,比如说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对信息的欣赏和认识能力,包括信息的组织能力,参与信息的交流和表达能力这些内容。

张义兵教授对信息素养作进一步的解析,认为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

其中,知识为其他五个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则为其他各个部分(包括知识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

因此,知识和评价调控两部分共同组成其他四个部分的共同承载;

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三部分有机相联并呈现一定的层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精神的领航,渗透于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影响。

由此,六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处理好“素养”与“技术”的平衡发展成为关键。

在信息素养的大框架下有“技术素养”、“传媒素养”以及“技术伦理”等各种各样的素养。

技术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

这是关于信息素养争论的主要根源之一。

在一场教学活动中,以技术为主导,还是以素养为主导,这成为操作性难题。

认为“培养”或“教育”一词过于强调外力,可能“养成”更接近一些素养的形成实际。

“素养”不是单纯教出来这个道理,就像“品德”不是单纯教出来的,也像“修养”不是单纯教出来的,但在教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却非常必要,此所谓“教化”。

如果把信息素养过于神化,会带来技术上的虚无主义。

换句话说,即使信息素养非常接近真理的“道”,仍然需要用可操作性较强的“术”来实现它,“道术双修”比较好。

新课程提倡信息素养,却并非是一个教学内容的定位。

高中必修课中的信息获取、加工、交流、发布这样的结构,并非是在“教”信息素养,而是在教信息处理的方法、过程、技术,形成规律性认识。

很多人理解成这就是在讲信息素养,这是夸大化了。

个人认为信息素养是“神”,有价值的技术学习是“骨”,情景、任务、主题等应皆为“血肉”,那么操作层面的规律(通用操作)就是脉象。

由此特别提出“通用操作(如用户界面、对象编辑等步骤相似性操作)”这个词汇是指操作规律,不是特指哪些软件,是与“特色技术(如文章修订、图像合成等特色化功能)”相呼应的。

之所以比喻成脉象,就是说我们别指望靠脉象能具体给我们什么,但透过它可以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有法度的掌握。

另外,也有不少教师也对信息素养提出了质疑,尤其对信息素养为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产生了疑问。

从软件操作、技术技能突然转变到信息素养,无论是学术专家,还是广大教师,存在一些争议也是正常的。

总结一直一来有几大争论要点在于:

学软件还是学信息?

学技术还是学信息?

三、选修课内容的价值取向建议

目前的选修课程以多媒体、网络这类技术门类作为“模块”,人为割裂了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在造成学习偏面的同时跟时代的适应性也大为减弱。

我们认为应把多种选修模块以社会应用为标准进行重新分类,解决以媒体形式分类的弊端。

每个分类宜以“项目类别”界定,不宜模块化割裂。

每个项目选取内容要有实践针对性。

在对内容进行项目化规划之后,原来各模块之间的内容甚至可以进行交叉。

甚至可以提供不同的门类知识,供学生在选修时同步筛选。

例如,技术思维类的项目,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基础,作为最基本的技术,先从算法的思想、方法上布局,体现出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

然后由此涉及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内容的结合应用。

当然难度层次是可以降低的,不必要面面俱到,重在方式运用,体现出选修之后即有实用“才能”的价值来。

又如技术应用类的项目,以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或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实例项目为主,内容也可以从规划开始,经过设计、制作到评价,但应剔除过多的知识,甚至需要回避过多、过难的原理类内容,而是强化应用能力,达到较强的社会、技术发展的结合性。

再如尖端科技类的项目,以人工智能初步、虚拟现实、电子商务等新科技为内容,强化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识,以探索、研究为目的,改变原来的数学模型类的理论问题的要求方式,改向以趣味性和现实结合性发展学生的心智。

可见,选修课如何消除“门类”、“模块”概念,可以更容易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进一步催化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引发创造意识,开发创造潜能。

 

总之,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从本位、核心、课程结构等反思、优化是必要且急迫的。

整体把握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自主阅读《十年信息技术教学的嬗变》,根据核心转移轨迹,讨论问题。

讨论1:

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有何历史渊源?

讨论2:

你在教学中方法有什么变化?

讨论3:

你在学校中地位有什么变化?

讨论4:

你在教学中面对什么形式的评价?

在中小学这片教育的大天地里,承接着计算机教学先行的脚步,信息技术课程在风风雨雨中又跋涉十个年头。

在这十年中,信息技术教学感受到了十个春夏秋冬的阳光、雨露;

信息技术教师从一个个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者成长为经验丰富、教有心得的收获者。

每当回顾信息技术教学这段不平凡成长经历,大家都不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心得与体会,不论是酸或甜,还是苦或辣,都会沉甸甸地无限感动。

教学内容革新式“成长”

上世纪90年代前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的是计算机编程,以语法教学为主。

大家都是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