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8812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8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格式.docx

唐朝政府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成为当时世界上极富吸引力的国家。

唐朝自身博大而自信的胸怀,更使其广纳异域文明,大大丰富了本国的文化内涵,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令人永远缅怀和礼赞的绝响。

唐代文化兼容并蓄,源远流长,不仅滋润着蓬勃生动的现代中华文化,而且还惠及四方,在日本、朝鲜等邻邦文化中熠熠生辉,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而今,当我们回望1300多年前的历史时,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盛唐之风,震撼于唐人阔大而雄浑的眼界、胸襟与见识。

这一切气韵与感受的获得都必须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立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密切联系在一起。

本课正是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本课引言主要择取了唐太宗作为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对君与国、国与民、君与民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透彻分析。

此番论述可见于《贞观政要·

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

本段引言之所以择取众多唐太宗治国思想中有关君、国、民三者关系的论述,目的在于突出反映李世民作为一代杰出政治家,对治国安邦的本质有着一般帝王鲜见的智慧和情怀,恰恰说明其治国理念的高瞻远瞩和作为封建帝王的难能可贵,也正因如此,才为创立一朝治世打下极为坚实的基础。

在此,建议教师出示与引言内容相对照的原文,由学生分析其主要含义,并依据引言内容进行归纳,然后结合引言所提供的唐太宗画像描绘其神态特征,使学生形成对一代明君的非凡气度与心胸的全面、立体的认识(见教学设计)。

第一目“玄武门之变”

主要叙述了李世民随父起兵反隋、建立唐朝、统一全国,到最终通过政变方式取得帝位的过程。

此目中重点讲述了李世民为君的实力,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兄弟阋墙之果。

在建唐和统一的过程中,李世民历尽磨难,功业非凡;

作为皇帝的父亲也深感其功劳卓著,加封名号;

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拥有忠心耿耿的谋士、猛将。

这些实力与优势足以使之有为君之才、之力,但因为是次子而不能继承皇位。

太子建成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亲手射杀同胞兄长建成,部下尉迟敬德杀其弟元吉,骨肉相残,的确有悖伦常,但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分析,李世民诛杀同胞兄弟是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的结果。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此目教学,建议教师重点分析李世民的为帝实力,以及兄弟之间争夺帝位的过程中,太子一方手段的阴险。

在完成本目教学内容后,特别提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思之窗”栏目的材料,训练学生史论结合阐述观点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依据材料进行分析和阐述。

在教师结合课文总结玄武门之变的评价时,注意辩证分析,既不可过分渲染太子建成的恶毒,为李世民夺取帝位寻找充分理由,又不可过于强调政治的残酷性,而使李世民的即位变得过于血腥,在情感上减损其后学生对贞观立业的充分感知。

第二目“‘贞观之治’的出现”

主要叙述李世民贞观一朝的治国方略,阐明贞观治世形成的原因。

唐太宗为帝一朝,确如其名──世民──济世安民。

统治过程中,唐太宗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终于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教材对唐太宗治国方略的阐述主要体现如下:

(1)政治方面

唐玄宗时代的史学家吴兢(670—749年)作《贞观政要》一书,将唐太宗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记述。

太宗在政治统治中非常强调为君者的个人素质及对国家的影响──“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贞观政要·

君道》)在统治思想上,更是突出体现了深明隋亡教训,坚定“民惟邦本”的特点。

在用人方面,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杰出政治家的典型体现。

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注重惟贤与才是用,既往不咎──“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

择官》),“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资治通鉴》卷194),故要求“广开耳目,求访贤哲”(《资治通鉴·

唐纪九》)。

正因如此,贞观一朝方得济济人才,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程知节、秦叔宝等,这些人也因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自己最佳的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出治世伟业。

兼听纳谏是封建帝王的另一重要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

在这方面,唐太宗堪称典范,否则不会有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为君之道鲜明而酣畅的表达: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也不会有魏征“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怒气消散)威。

”(《贞观政要》卷一)的执着,更不会有魏征辞世后唐太宗“思征不已,谓侍臣曰: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卷一)这样由衷的感叹。

在以上的政治统治策略分析过后,建议教师进行“学思之窗”内容的处理。

请学生在阅读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两段文字的含义,并分别阐述两段内容对封建帝王产生的作用。

在此特别提示,对于“作用”的分析不可只局限于贞观一朝和整个唐朝,而应将眼光放远至对后世封建王朝作用的分析。

在本课教材的插图中特别选用了李世民创业时期所骑的“六骏”之一──飒露紫的浮雕图片。

因此建议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补充“六骏”浮雕图片并进行说明,使学生从情感角度充分感受唐太宗的人格魅力。

具体分析如下:

君臣之谊已令人感佩,而太宗对和自己生死与共之战马的眷恋更使人肃然起敬。

为纪念它们,唐太宗亲自撰写颂词,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画家阎立本绘样,阎立本之兄长、工艺家阎立德组织施工雕刻,用浮雕的方式描绘出这六匹战马的形象。

这就是唐太宗去世后,安置于其陵墓祭坛上的昭陵六骏(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勤骠、青骓、飒露紫),这六骏的青石浮雕石刻成为我国石刻艺术史上的千古瑰宝。

(2)经济政策及措施

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共识,但真正富有建树者甚寡,唐太宗为其中之一。

他认为“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务农》)唐太宗在兵戈扰攘之后,关心民间疾苦,把自己的简静无为,推广为对天下民众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

具体措施如:

动用国库粮食和皇室府库,赈济因水旱受灾的百姓;

要求朝廷尽量缩减开支,令臣民勿侍靡费;

实施奖励耕作的政策,使农民纷纷回归故里从事农耕,令农业生产得以复兴;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和减轻赋役负担的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贞观后期天下丰足。

在此问题的讲述中,建议教师重点分析唐太宗的经济措施,及其对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3)慎用法律

唐高祖在武德初年即令人制定唐律。

唐太宗时,又命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加以修订,并于贞观十一年(637年)颁行全国,习称《贞观律》。

唐律502条,分12篇(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刑名五等:

笞──用法定规格的荆条责打犯人的臀或腿,自十至五十分为五等,每等加十,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用于惩罚轻微或过失的犯罪行为;

杖──用法定规格的常行杖击打犯人的臀、腿或背,自五十至一百分为五等,每等加十,稍重于笞刑;

徒──在一定时期内剥夺犯人的人身自由并强迫其戴着钳或枷服劳役,自一年至三年分为五等,每等加半年,是一种兼具羞辱性和奴役性的惩罚劳动;

流──将犯人遣送到指定的边远地区,强制其戴枷服劳役一年,且不准擅自迁回原籍,自二千里至三千里分为三等,每等加五百里,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较重的刑罚。

妇女犯流罪者在原地服劳役三年;

死──剥夺犯人生命的刑罚,是五刑中最重的一种,分为斩、绞两等,绞因得以保全遗体而稍轻于斩。

唐律体现了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立法宽简、稳定法律、执法严明、宁国安民的特点,如减去了大辟(死刑的总称)92条,减流为徒71条;

对死刑持慎重态度,规定了严格的审理、复核程序;

对孕妇处以死刑,要在产后百日执行,既有仁德之意又为国家保护了劳动力;

对于地主“占田过限”、“在官侵夺私田”、擅自加重赋敛等不法行为予以惩治等等。

唐律不仅成为宋律、明律的依据,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法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此问题的教学中,建议教师适当补充相关法律内容,使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唐律的立法特点和精髓。

(4)文德治国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便定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资治通鉴》卷193)的方针。

唐太宗文德治国的突出体现即是通过科举制延揽人才。

他发展了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增设律、书、算、童子等科,连十岁以下儿童中的人才也在遴选范围之内。

为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太宗大办学校,在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国子监下设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200间,生员达3260人。

长安的国子学中,甚至还有大量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派遣的子弟来就学。

“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

国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旧唐书·

儒学传》)长安由此成为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唐太宗对科举制的重视,使并无政治地位的社会中下阶层人士,可以靠自身的本领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因而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在此问题的教学中,建议教师重视最具代表性的文德治国之策──选官制度的完善,即科举制,为此择选典型例证即可。

此外,可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栏目的内容进一步说明唐太宗的文治思想。

第三目“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主要以突厥、吐蕃为例,叙述了贞观一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重大发展,在讲述过程中渗透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方式,并通过太宗之语点明其民族政策及因此产生的积极影响。

(1)统治方式:

采用武力征服、册封、设置机构、和亲等多种方式,主动发展同周边各族的关系,具体表现:

①武力征服:

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突厥族在隋初分裂为东西二部后,强大的东突厥不断骚扰唐朝边郡。

629年,唐太宗发兵10余万打败他们,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此后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

讲述这一问题时,建议教师简述过程,重在分析对东突厥的统治政策。

可选择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如《资治通鉴》中对唐太宗战而后和,特别是羁縻府州之策的确立作了详细记载:

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漠北地区的政权),或西奔西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