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8657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文档格式.docx

《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文档格式.docx

讲授过程中,联系作家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和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路径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风格的演变,掌握相应的文学史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鉴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和其它文学类课程相辅相成,旨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   论

课程教学内容:

1.中国当代文学及其分期。

作为文学史概念,“中国当代文学”指1949年至2000年间发生在大陆、台、港、澳四地的文学现象。

其主体部分在大陆地区。

分为三个时期:

(1)(1949—1978)文革前17年和文革时期文学。

通常简称“50、60年代文学”。

(2)(1978—1989)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

(3)(1989—2000)社会转型期文学(90年代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

一元;

多元;

三元一体。

文革前文学:

现实主义的再现型:

生活形态的真实感;

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人物形象的典型化、英雄化。

创作主题和风格与政治联系密切,可概括为从颂歌到战歌。

新时期文学:

随着现实主义的本来面目的恢复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涌入,形成多元化格局。

总的趋势是“向内转”,从社会生活的表象描写转向人的内心世界。

社会转型期文学:

主流文学;

精英文学;

通俗文学,三元一体的态势成为90年代文坛的特点。

3.关于“教与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程的重点、难点:

理解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涌入后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三个不同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特点,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2.三个时期当代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怎样学习“中国当代文学”课程?

第一章 文革前17年和文革时期(五十—七十年代)文学

第一节 革命历史小说《青春之歌》

1.林道静的人生三部曲和作家杨沫的生平创作。

2.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青年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

这个形象高度概括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

3.其他青年形象:

林道静成长道路上的三个引路人卢嘉川、江华、林红;

余永泽形象辨析。

4.《青春之歌》的修改与争鸣及5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特征归纳。

第二节 茹志鹃的《百合花》

1.表现战争环境中的人性美。

小说将战争作为背景,以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围绕一床“百合花被”而产生的纠葛作为线索,歌颂了普通人崇高的心灵美。

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军民鱼水关系这一庄严主题。

2.生动丰富的细节描写。

其特点是

(1)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2)有些细节反复出现,前后呼应,贯穿全文,在情节展开中起连结、转换作用。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百合花被”既是小说的情节纽带,也是人物美好心灵的象征,更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

3.小说的叙事特色和“清新俊逸”风格的形成。

第三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和“干预生活”小说

1.作家王蒙简介。

2.小说艺术构思的特点:

(1)视角的选择。

来自生活的感受通过主要人物林震来透视。

(2)是中心事件的安排。

选取处理麻袋厂厂长王清泉问题作为中心事件来展开主要人物的矛盾。

3.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客观意义具有揭示“官僚主义”作风,“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实倾向。

但重心是从林震个人感受和体验的角度去写的。

小说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矛盾,表现一个年青革命者的心路历程。

4.“干预生活”的代表作。

50年代探索尝试的“重放的鲜花”。

5.另一种读解。

超越其具体情节,表现的是两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情感方式的差异。

第四节闻捷的抒情诗

1.简介闻捷的诗歌创作及当代诗歌草创期的颂歌美学原则。

政治抒情诗和生活抒情诗成为两大基本范型。

2.闻捷爱情诗的思想特色:

(1)歌颂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歌颂新生活的美好。

(2)歌唱劳动生活中的爱情。

把爱情与社会主义劳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

表现了新时代的爱情观念,也是歌颂新生活的特定角度。

《苹果树下》以“苹果树从开花到结果”这一自然过程来象征青年男女爱情成熟的心灵历程。

把爱情与劳动统一于苹果树的艺术形象。

3.闻捷抒情诗的艺术风格。

(1)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2)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

(3)借美丽的风景画、风俗画来抒情。

第五节老舍的《茶馆》

1.“人像展览式”的结构:

《茶馆》突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模式,由几十幅人物剪影构成三个时代的横切面,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社会人生。

其特点为:

(1)打破传统格式重人物轻情节。

(2)选择了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场所。

(3)着眼于时代去分幕。

(4)画卷的贯穿线索。

2.《茶馆》的人物塑造和主题:

以一个茶馆为中心,以“侧面透露”的方式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近50年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完成了“埋葬三个时代”的创作立意,永久性的艺术价值在于对一个逝去时代民情风俗的描绘。

3.炉火纯青的戏剧语言:

个性化;

动作性;

幽默感。

第六节文革时期的文学概况

1.文革十年文艺思潮。

《纪要》引发空前的文艺灾难。

理论体系为:

(1)创作目的:

以塑造英雄典型为根本任务。

(2)指导思想:

为路线斗争服务。

(3)创作原则:

三突出(4)创作方式:

三结合。

2.文革创作的主流——假、大、空。

3.文革中的地下文学。

文革前成名的作家丰子恺的散文;

“七月诗派”的曾卓、牛汉“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诗歌分析。

年青一代中涌现出的作者。

红卫兵--知青的地下诗歌,《第二次握手》坎坷曲折的命运。

1.本章分析的小说、诗歌、话剧,是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作品,除了文革时期的“假、大、空”之作外,也是那个时代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是用传统的现实主义笔法写的,列为第一章既符合时间的顺序,也符合由易到难的原则。

学生可以从中学习了解各种体裁基本的创作手法和作品解析的基本方法。

2.本章的难点之一是学生与作品的时代距离。

要帮助学生理解时代文艺思潮对创作的重大影响。

与同时代的作品相比这些作品都有超越、创新之处,了解这些创新点对于理解作品,掌握文艺作品的分析方法是有益的。

3.本章的难点之二是对《茶馆》的分析要运用戏剧理论知识,在学生以前接触较少的情况下,分析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要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了解五六十年代小说的主要特色和代表作品,掌握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批评方法,理解话剧《茶馆》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

1.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

2.《青春之歌》怎样表现出作者的创作立意。

3.茅盾为什么说《百合花》的风格“清新俊逸”?

4.《百合花》细节描写的特色。

5.小说《百合花》怎样通过两个小人物来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6.刘世吾、林震人物形象分析。

 7.《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题意义探析。

8.结合《苹果树下》谈谈闻捷爱情诗的主要特点。

9.闻捷抒情诗的艺术风格。

10.《茶馆》戏剧结构的特色。

11.《茶馆》怎样完成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12.《茶馆》的语言特色。

13.谈谈《悬崖边的树》、《半棵树》两诗象征手法的运用。

1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艺术特征。

第二章新时期(八十年代)文学作品

第一节 古华的《芙蓉镇》和伤痕、反思文学

1.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兴起和主要特征。

长篇小说《芙蓉镇》是“反思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

2.小说通过一组人物(胡玉音、秦书田、黎满庚、王秋赦、谷燕山、李国香)二十年的命运浮沉和小镇的风俗变迁,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的变迁史,是“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3.小说成功地刻画了胡玉音这个在磨难中刚强不屈,敢于怀疑和思考的农村妇女形象。

和秦书田这个当代文学中独特的“右派”形象。

4.小说在政治风云和人物命运的展示中描绘了一幅湘西风俗民情图画。

第二节《爱,是不能忘记的》

1.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的争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

2.小说的社会价值在于敏锐地揭示了婚姻与爱情分离的悲剧,是一曲理想爱情的悲歌。

小说中宗教式的精神爱情观削弱了作品的思想光芒。

3.作者用心灵的折光作为表现的唯一视角,情节只是一个潜在的框架,成为“心态小说”的成功尝试。

第三节《陈奂生上城》

1.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在新时期农村题材小说中具有重要地位。

2.陈奂生形象的典型性:

陈奂生是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农民典型。

这一艺术形象真实地概括了当代农民的生活境况、精神品质和性格弱点。

3.小说的艺术特点“土洋结合寓洋于土”:

细腻而富有动感的心理描写;

喜剧性格的塑造;

语言通俗幽默,地方色彩鲜明。

第四节汪曾祺的《受戒》

1.民风淳厚的优美意境。

小说在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2.淳朴人性的抒情诗。

《受戒》通过对寺庙生活、小和尚与村姑恋爱故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健康人性的礼赞,也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3.小说的旧忆难免带有一种忧伤的情调,具有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结构如行云流水,自然随意,作品语言口语化,既亲切自然,又朴素雅洁。

第五节 路遥的《人生》

1.才干出众、个性顽强的农村青年高加林,以个人奋斗的方式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时背弃了初恋农村姑娘刘巧珍,背离了传统的人生观、爱情观。

2.从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和三个当事人的性格因素,看高加林爱情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3.高加林人生奋斗的悲剧结局,真实地折射出了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凸现的问题,人物成为具有超前意识的时代先行者。

第六节《棋王》和“寻根文学”

1.“寻根文学”出现的背景和主要特征。

2.小说围绕吃饭和下棋两件事描绘了一个独特的知青形象,作者意在“写人生不是写知青”。

3.在物质贫困精神也贫乏的生活中,下棋成为王一生的精神支柱或曰一种精神寄托,其中蕴含着道家文化的深意。

4.在亲情与友情的描写中体现出王一生性格的另一面,从而使这一人物成为性格丰满的典型形象。

5.从创作风格和手法看,《棋王》使用的是朴素无华的白描手法。

第七节 舒婷的诗歌

1.朦胧诗的崛起及其争论。

2.以《致橡树》以《神女峰》为爱情诗是舒婷诗歌最有影响的部分,诗人张扬的是双方独立平等,有共同理想基础的爱情。

3.追寻自我的人生思考。

在《双桅船》《船》等诗中,诗人始终在追寻自我,抒写了一代人的心灵历程。

4.舒婷诗歌的艺术特点:

善于营构浓郁的感情氛围,以情动人;

善于以隐喻、象征、拟物化等手段构成意象;

运用了直觉、幻觉、错觉等现代派手法。

第八节 北岛的诗

1.《雨夜》借助一段动人的爱情描写,让人了解那一个特定年代的精神现实,了解一代青年人不甘于个性被压抑,精神受桎梏的心声。

2.《回答》体现了一代觉醒者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忧患意识,用警句式的语言概括了动乱年代荒谬残暴的本质,作出了“我不相信”的回答。

3.北岛诗歌的主要创作特征:

悲愤的、富有理性和怀疑色彩的抒情方向;

运用大量的意象构成总体象征,使得诗歌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第九节 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