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精品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4961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精品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精品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精品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精品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精品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精品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精品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精品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精品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6第五节、滑膜炎和关节囊炎

17第六节、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18第七节、不可复性关节前移位

18第八节、关节囊扩张伴关节盘附着松弛

19第九节、关节盘穿孔,破裂

20第十节、骨关节病

21第四章口腔颌面部先天性畸形

21第一节、唇裂

22第二节、腭裂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损伤

第一节 挫裂伤

【诊断】

1.裂口较深,创缘不整齐,常呈锯齿状.

2.裂口周围的皮肤有挫伤.

3.常伴有肌肉,骨骼,血管,神经等损伤。

【治疗原则】

1.清创,彻底止血,修复创缘,严密缝合。

2.伴有骨折者,应先复位,固定,再缝合创口.

3.全身给予抗生素,TAT1500u肌注。

第二节 切割伤

1.创缘整齐,深浅不一,.创口较清洁。

2.如伤及面神经则致面瘫,上级大血管致大出血。

伤及唾液腺导管或腺体可致涎瘘。

1.清创缝合。

2.面神经及唾液腺导管被切断作端端吻合,唾液腺损伤应结扎,防止涎瘘。

活跃出血,结扎。

3.全身给予抗生素,TAT1500u肌注。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硬组织损伤

(一)牙及牙槽突损伤

牙挫伤

1.有牙的创伤史。

2.牙松动、,叩痛,咬合痛。

3.常伴有牙龈撕裂及出血。

1.轻度牙挫伤可不作特殊治疗,暂不用患牙咀嚼食物.

2.牙损伤重,松动者,对患牙简单结扎固定,调合。

牙脱位

1.牙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明显改变或脱位.

2.牙松动,伸长,疼痛,妨碍咬合。

3.嵌入者牙冠变短。

4.完全脱位者,牙已脱离了牙槽窝或仅有软组织粘连,或完全脱离.

5.局部牙龈可有撕裂红肿,出血或伴发牙槽骨骨折.

1.部分脱位者,均应先将牙充分复位,固定2~3周。

2.完全脱位者,如牙离体时间不长,可行牙再植术。

3.调合。

牙槽骨骨折

1.常有牙龈撕裂出血和肿胀。

2.摇动损伤区某一牙齿时,邻近数牙及部分骨板和牙龈随之移动。

3.骨折片移位,可有咬合错乱。

4.常伴有牙折或牙脱位.

5.X线片可明确骨折线.

1.复位固定,时间3~4周。

2.牙龈撕裂者,给予缝合.

(二)上颌骨骨折

1.典型的上颌骨骨折

(1)Lefort Ⅰ型:

又称上颌骨低位骨折,骨折线从梨状孔下方,牙槽突上方及上颌骨结节上方向双侧水平延伸至上颌翼突缝。

(2)Lefort Ⅱ型:

又称上颌骨中位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框内侧壁,眶底,颧上额缝至翼突,有时可伴发脑脊液鼻漏.

(3)LefortⅢ型:

又称上颌骨高位骨折,骨折线横过鼻骨,经眶尖,颧额缝向后达翼突,形成颅面分离,常伴发颅脑损伤或颅底骨折。

出现脑脊液耳漏,鼻漏。

有时因暴力的方向不同,临床上可出现不规则形骨折。

2.骨折块移位及合关系紊乱,骨折块常向后下移动,;

致前牙开合而中1/3变长.

3.常出现眼镜状眶下淤斑,睑球结膜下出血或复视。

4.常伴发颅脑损伤,出现头痛,头晕,呕吐,昏迷等症状,常出现脑脊液耳鼻漏.

5.X线片,CT片可明确诊断。

1.伴有颅脑损伤者先处理颅脑损伤。

2.应及早复位与固定。

3.合并软组织损伤者,先缝合口内创口,再行骨折复位固定,再缝合外部创口。

4.骨折线上的牙应尽量保存,如牙松动,折断,龋坏,牙根裸露过多或有炎症者,则拔除。

儿童颌骨骨折,如恒牙胚已暴露并有感染者,也应拔除.

5.全身给予抗生素,骨折早期可内服,外敷中草药.

6.上颌骨骨折多数可行颌间弹力牵引复位固定3~4周。

7.切开复位骨间坚固内固定。

(三)下颌骨骨折

1.外伤史.

2.骨折段移位,合关系紊乱。

3.骨折段运动异常。

4.张口受限,疼痛,下唇麻木.

5.牙龈撕裂及出血。

6.髁突骨折,可见后牙早接触,前牙开合,耳前区压痛,肿胀,开口受限,有时办法外耳道损伤或颅中凹骨折.

7.X线片,CT片可明确诊断.

1.复位,固定及全身抗感染。

2.儿童骨折多用保守治疗,多采用颅颌绷带及塑胶夹板固定,严重开放性创伤或骨折移位明显者可采用手术复位,尽量避免损伤恒牙胚。

髁突骨折大多数可采用保守治疗,髁突骨折移位不明显者,髁突高位骨折,可采用颌间弹性牵引,髁突骨折移位明显者,可采用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髁突呈粉碎性骨折者,可手术摘除髁突。

第二章唾液腺疾病

第一节 唾液腺炎

根据感染性质,唾液腺炎症分为化脓性,病毒性和特异性感染三类。

腮腺最常见,下颌下腺次之,而舌下腺和小唾液腺则少见。

(一)流行性腮腺炎

a)儿童多见,多有接触史,潜伏期2~3周。

b)双侧常同时或先后发病。

c)以耳垂为中心腮腺弥漫性肿大,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轻度压痛.腮腺导管口通常无明显红肿,唾液分泌清亮.

d)常伴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e)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但分类淋巴细胞增加,多数患者血清淀粉酶升高。

f)少数并发睾丸炎,脑膜脑炎,听神经损伤,心肌炎胰腺炎,乳腺炎,肾炎。

g)一般感染一次终身免疫,但临床亦可见复发者.

【鉴别诊断】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为单侧腺体受累,全身症状明显,腮腺导管口红肿,可有溢脓。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可出现核左移和中毒颗粒.

2.过敏性腮腺炎常有其他过敏史,腮腺肿大突然,消肿迅速,肿大腺体触之松软,无痛。

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急性腮腺淋巴结炎 肿胀局限于腮腺某一部位,通常不引起弥漫性肿大。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出现核左移,常可在邻近部位查出感染灶.

4.儿童复发性腮腺炎腮腺反复肿胀,挤压腺体导管口有溢脓或胶冻状液体溢出。

禁作腮腺造影检查,以防感染扩散。

a)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

b)对症及抗病毒治疗.

c)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d)发生并发症者,会同相关科室共同诊治。

e)发病后应隔离3周以上。

以防传染流行。

(二)急性化脓性唾液腺炎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见于慢性腮腺炎急性发作,也可见于全身情况衰弱或腹部大手术后;

急性化脓性下颌下腺炎则主要是在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或慢性下颌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

2.多为单侧腺体受累。

3.受累腺体肿大,疼痛,压痛,导管口红肿,可有溢脓.

4.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因肿胀压迫,可出现暂时性面瘫。

脓液穿破腮腺包膜后,可扩散成蜂窝织炎.

5.急性化脓性下颌下腺炎可伴口底水肿,吞咽困难及舌运动受限.

6.可有全身中毒症状,高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核左移和出现中毒颗粒.

a)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应与流行性腮腺炎,咬肌间隙感染和腮腺淋巴结炎相鉴别。

i.流行性腮腺炎:

儿童多见,多有传染接触史,多累及双侧腺体。

腮腺导管口通常无明显红肿,无脓性分泌物.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但分类淋巴细胞增加,多数患者血清淀粉酶升高。

ii.咬肌间隙感染:

多来源与牙源性感染,常有牙痛史。

肿胀以下颌角前上为中心,张口受限明显。

腮腺导管口无红肿,无脓性分泌物。

iii.腮腺淋巴结炎:

肿胀局限于腮腺某一部位,通常不引起弥漫性肿大。

腮腺导管口通常无明显红肿,无脓性分泌物,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出现核左移。

常在邻近部位查出感染灶。

b)急性化脓性下颌下腺炎应与下颌下间隙感染和下颌下淋巴结炎相鉴别.

i.下颌下间隙感染:

多有牙痛史,口腔内多可找到牙源性病灶,如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等,下颌下腺导管口通常无明显红肿,无脓性分泌物.无进食肿大及涎腺绞痛症状.

ii.下颌下淋巴结炎:

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口底通常正常,下颌下腺导管口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

无进食肿大及涎腺绞痛症状,急性炎症期不宜行涎腺造影.

1.抗炎及支持疗法。

2.保持口腔清洁,应用口腔含漱剂。

3.炎症早期可局部理疗,外敷如意金黄散;

如导管通畅,予毛果芸香碱糖浆,或饮用酸性饮料,口含维生素c片,加强引流。

4.脓肿一旦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

腮腺脓肿切开指征:

(1)局部出现可凹性水肿.

(2)局部跳痛并有局限性压痛点,穿刺出脓。

(3)导管口溢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5.腮腺脓肿切开引流时应注意向不同方向分离,分开各个腺小叶的脓腔,并注意保护面神经。

6.急性下颌下腺炎炎症控制后,应进一步检查有无结石存在,以确定是否需要后续治疗。

(三)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1.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生,男性多见,可单侧或双侧发病。

2.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最常见于5岁左右,成人复发性腮腺炎为儿童复发性腮腺炎延期愈合而来,故有幼年发病史.

3.腮腺反复肿胀伴不适,挤压腺体导管口有脓液或胶冻状液体渗出。

4.年龄越小,复发间隔时间越短,多于青春期后自愈,少数延至成人期后痊愈。

5.腮腺造影示末梢导管呈散在点,球状扩张,排空迟缓,主导管及腺内导管(叶间,小叶间导管)无明显异常.

1.儿童复发性腮腺炎应与流行性腮腺炎相鉴别 后者肿胀更明显,但通常不会反复发作,一般感染一次终身免疫,腮腺导管口分泌正常。

2.成人复发性腮腺炎应与舍格伦综合征感染型相鉴别 后者多见于中年女性,无幼年发病史,常有口干,眼干及结缔组织病.造影可见主导管呈羽毛,花边,或葱皮状改变.

3.成人复发性腮腺炎还应与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相鉴别  后者无幼年发病史,腮腺造影两者表现明显不同,后者以导管系统(包括主导管,叶间,小叶间导管)扩张不整为特征,而前者只是末梢导管呈散在点,球状扩张,除非有逆行性感染而使主导管稍有扩张不整外,腺内导管均无改变。

1.本病具有自愈性,故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减少发作为原则。

2.有急性炎症表现时可应用抗生素。

3.腮腺造影对本病有一定疗效。

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1.多数患者有局部因素,如导管口周围瘢痕,导管结石或异物阻塞.

2.多发生于中年,多单侧受累。

3.腮腺反复肿胀,多与进食有关。

4.挤压腮腺,导管口留出浑浊的“雪花样”或黏稠的蛋清样唾液。

久病者颊部可触及索条状腮腺导管。

5.腮腺造影示主导管,叶间,小叶间导管部分狭窄,部分扩张,呈腊肠样改变。

1.成人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参见慢性复发性腮腺炎之鉴别诊断.

2.舍格伦综合征感染型 多见于中年女性,常有口干,眼干及结缔组织病,造影可见主导管呈羽毛,花边或葱皮状改变,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

1.去除病因除涎石,扩导管。

2.保守治疗导管内注药(如碘化油,抗生素),腺体按摩,温热盐水含漱等.

3.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腮腺导管结扎或保留面神经腮腺切除。

第三节、涎石病

1.导管阻塞致排唾障碍,进食时腺体肿大伴疼痛,餐后不久腺体多可自行恢复。

2.导管口黏膜红肿,挤压腺体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渗出。

3.双合诊常可触及导管内结石。

4.可引起腺体继发感染,可扩散致下颌下或舌下间隙感染.

5.长期反复发作,腺体纤维化,呈硬结性肿块.

6.x线片可见阳性结石,下颌下腺导管前部结石可拍下颌横断合片,下颌下腺内及导管后部结石可拍下颌下腺侧位片。

【鉴别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