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忠信观的主要内容docWord文件下载.docx
《孔子忠信观的主要内容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忠信观的主要内容doc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代邢昺将"
解释为"
谓尽中心也"
又称"
中心无隐,谓之忠"
.这些解释表明,出于自己的内心而又中正、不偏不倚是"
本义的起点。
再从观念上看,观念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直观的、不能用言语和文字表达的认识,"
作为一种观念,是先于"
字产生的。
首先反映在哲学和伦理学范畴上,具有"
中"
"
尽"
敬"
的含义。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
就通"
义,反映为部落首长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必须持有公正无私的态度,所谓"
允执其中"
就是尧禅位给舜时的告诫,即要求首领要中正不偏的为部落服务。
朱熹将"
释义为"
尽己之谓忠"
亦由《论语》"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转变而来,即"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的说法。
要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从一而终,尽心尽力,强调施行者对所认定事情的坚持和履行程度。
除此之外,"
还有"
义,段玉裁进一步将"
注之曰"
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
这就说明"
不仅要尽心尽力做好本分之事,还要恭恭敬敬地去看待这件事。
孔子在论及"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之道时又言:
事上也敬。
这无疑是对"
的具体阐述,即侍奉君主不仅要忠心,还要恭敬,也从起点上说明"
来自于内心的敬重。
综上可知,"
在春秋时期呈现出的是一种内在的对自我修养、对自我完善的追求,并由此表现出的对国家、社会、民众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是以中正为特征的来自于内心的恭敬和真心实意的情感。
二、"
从言从行"
的外在践行。
"
由"
人"
和"
言"
构成,《说文解字》中将"
解释为: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即"
首先表现在人的言语上,不说空话,不说假话,表里如一,诚实不欺;
其次,说过的话要能兑现和践行,即信守承诺、言行一致。
商汤在伐桀的动员令中"
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说的就是此意,汤王会信守承诺,也希望人们相信他的话。
因而,从字的结构上看,"
就是既要有不欺人之言,又要有不欺人之行。
对于"
的内涵,我们还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其一,从伦理学范畴来看,表现出的是一种德行,即做人要诚实不欺、言行一致。
在《尚书》
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
中的"
指的就是一种"
德,百姓互相欺诈,不遵守信用,连盟誓都可以推翻,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产生了纠纷,"
在这里就是一种良好的品格要求和道德修养。
此外,在《尚书·
康王之诰》中也有体现:
昔君文武丕平富,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
文武时期,天下太平诚信,政治昭明于天下,昌盛无差错,这里的"
又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儒家也历来将"
作为伦常规范之一,不论是孔子四教五德中的"
还是孟子"
朋友有信"
的人际关系"
五伦"
说,都体现出儒家对"
德的高度重视;
其二,从主客体的角度来看,表现出的是主客体之间双向或多向的道德要求,即在与客体的交流互动中,既不去怀疑和猜忌他人,同时又要取得别人的相信和信任。
诸如《毛诗·
小雅》中言:
如何昊天!
辟言不信。
如彼行迈,则靡所臻。
这是讽刺幽王处事不诚心,不亲近百姓,怀疑和猜忌进献忠言之人,这样就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
不论是指社会环境下的一种伦理道德规范,还是指个人的诚实无欺,亦或者是他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侧重点都是践行于外的,体现的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关系。
三、"
与"
的辩证统一。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伦理道德范畴,还是从其本质含义上进行分析,"
都是非常接近的。
在孔子《论语》中,"
出现了18次,"
出现了38次,"
忠信"
连用出现了7次。
孔子对"
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二者列为四教之内,那么二者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具有同质性。
从中从心,"
从人从言,但人说1是主客体之间双向或多向的承诺时,这样的承诺是否出自自己的真情实意,就不得而知了。
这样的承诺缺乏来自于内心真情实意的支撑,其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因而,"
应当以"
为根基,从"
尽心"
出发。
不仅是主客体之间双向或多向的承诺,而且这样的承诺出自主体的真情实意,一个人没有忠诚之心,他将没有忠诚之言,更没有忠诚之行。
可以说,"
是"
的依据,"
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相互贯通。
童书业先生认为:
'
忠'
者必'
信'
故孔子屡言'
忠信'
且曰'
主忠信'
'
即诚实之意,为道德之本。
着名理学家朱熹对"
的分析更为透彻,他认为:
未有忠而不信者,亦未有信而不出于忠者。
这些简明扼要的解说,明确地道出了"
的本质与关系,二者虽然名词不同,究其本质,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的、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
二者虽然具有同质性,互为表里,但还是有所区别并各有侧重的。
来自于人的内心,是人的内心品质,侧重点在"
我"
."
是主客体交流时的双向或多向信任,侧重点不在于自己,而是"
他"
.如果将"
规定为"
内忠于心"
的话,"
更侧重于"
外信于人"
前者体现的是内在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后者体现的是外在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践行。
正如朱熹的"
忠,以心言;
信,以事言"
孔颖达的"
内尽于心曰忠,外不欺于物曰信"
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对"
侧重点的精炼概括。
第二节"
孝"
义"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包含着许多道德德目,而每个德目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德目有孔子"
五德"
的"
恭、宽、信、敏、惠"
有孟子"
仁、义、礼、智、信"
还有郭店竹简"
六德"
圣、智、仁、义、忠、信"
等。
这里就列举几条有较大影响的德目,在分析它们与"
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会再一次发现,在维系社会运作的道德条目中,忠信起着极其重要而又无法替代的作用。
.
孔子"
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最高道德原则。
在前面第一章已经分析过,孔子"
的人生哲学思想与尧舜时代的"
民主平等"
精神以及西周时代的"
仁政礼治"
精神都有着莫大的渊源。
那么究竟什么是"
呢?
樊迟问仁,子日:
爱人"
在孔子那里,"
就是爱人。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战乱频繁,百姓的生命如草芥,孔子提出"
的概念,是从"
出发,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关切。
"
在个人修养、为政、齐家、治国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体现,既是为人之道,也是人生之道。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认为,能将"
这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者,就可以称之为"
了,具体说来就是"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由此可见,恭、宽、信、敏、惠等品质就是"
的具体表现,皆属于"
而从属于"
都服从于"
这个最高的道德纲领。
其中"
信则人任焉"
诚实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
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以为"
?
便会在具体化的"
中体现出来。
同为道德德目的"
也是一条道德条目与道德纲领之间的关系,"
皆是"
具体的道德规范,在以"
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从奴隶社会起,维持统治阶级政治体制的就是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宗族制度,宗族制度不仅反映的是君臣关系,也是一种血缘关系。
而维护这种关系的就是"
"
就成了维护家庭以及社会伦理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
什么又是"
《孝经》曰: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的最高境界是作为立身处事的根本,其次是对自己的君主孝顺,再次是对自己的父母孝顺。
可见,"
的对象不仅是父母,还有君主。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霸天下,争相招贤纳士,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士归入旗下,突破了原有的以宗亲为原则的选拔制度。
原有的"
已无法维护新的政治体制了,这时候,"
作为新的道德准则出现了。
先来看"
的关系,童书业先生曾说:
在'
原始宗法制'
时代,后世之所谓'
(忠君之忠)实包括于'
孝'
之内。
其所言为"
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并且是从"
道中分离出来的,"
是伴随社会制度的改变而产生的,属于政治伦理范畴,用以维护新的政治关系,由"
衍生1与忠道联系了起来,也就是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联系了起来,"
的内涵开始往外延伸。
再者,"
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礼记》
曰:
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信者,信此者也。
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如果连诚心诚意都做不到的话,就别提对朋友讲诚信了。
的内容之一,和"
一样有从属于"
之意。
内涵的延伸,但仍然属于仁道的哲学范畴。
在中国历史上是表示人们行为的伦理范畴,在不同的传统思想家那里,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
首先备受推崇的是"
义就是宜"
的观点,《礼记》
云:
义者,宜也。
意为适宜、恰当,可看成是人们在生活中一切行为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再者"
常与"
公"
正"
连用,孟子说:
义,人之正路也。
墨子说:
义者,正也。
可见,无论"
的内涵是什么,在古代社会,它都是作为一种衡量人们行为的标准存在的。
同样,"
作为普遍认同的道德德目,它的衡量标准也是"
.如子张问崇德,子曰: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以忠诚信实为主,依照义的规定,这可算是崇德了。
在《论语·
宪问》中有这样的佐证: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为继位杀了公子纠,原效忠公子纠的管仲非但没为主子殉难,反而做了齐桓公的相,孔子弟子子贡认为这不是"
的表现。
孔子却认为: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管仲使天下得到匡正,百姓得到恩赐,民族得以延续。
他主张君子在行事时应和当时发展变化着的环境联系起来,不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泥于小"
一旦脱离客观规律去遵信守忠,那就成了愚信愚忠。
一定要合乎"
正所谓"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第三节孔子忠信观的表现。
面对经济、政治关系发生巨变的时代,人们特别是处于上层建筑的贵族们力图从思想上找到一个依托,使社会秩序归于稳定与平衡。
这时候,忠信观念因其独特的内涵得到了先秦思想家们的呼吁。
孔子是先秦儒家中第一个具体阐述"
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人,孔子的忠信观念并不是绝对僵化的行为模式和规范,他更注重的是忠信的内在精神实质和主旨,既强调个人品格修养方面的"
内圣"
又强调社会道德规范方面的"
外王"
.《论语》作为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着作,也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奠基之作,它对于考察孔子的忠信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孔子的忠信观虽存在于"
只言片语"
中,但其内容却涵盖了做人、为政、交友、立业等方方面面,寓意深远。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