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坊小学科技类特色课程建设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2790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纸坊小学科技类特色课程建设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白纸坊小学科技类特色课程建设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白纸坊小学科技类特色课程建设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白纸坊小学科技类特色课程建设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白纸坊小学科技类特色课程建设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纸坊小学科技类特色课程建设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白纸坊小学科技类特色课程建设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纸坊小学科技类特色课程建设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纸坊小学科技类特色课程建设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当今以课程与教材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其改革趋势之一——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个性特色,为少年儿童基本素质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我国也逐渐开始对课程决策权力的分配进行改革。

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一发展趋势,为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开展特色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在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中,白纸坊小学确立了“树业强基,立人有品”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提高教师的专业品质,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办学目标。

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提出了“人文与科技并重,品格与能力共生”的特色建设路径。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为宗旨,以打好科学知识基础和培育科技兴趣为重点,注重课内外结合,使科技教育活动形成具有明确目标、具体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将科技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全过程。

二、科技教育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标

(一)科技教育课程开发理念

1.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是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求

我们作为一所小学,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兴趣与向往,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科技活动,感受科学的魅力与力量。

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为在现实学习中,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经历和时间。

所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科技、文艺、体育生活,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我们对学生的问卷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是体育、音乐、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学习过程中体验性较强的科目。

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渴望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到学习的乐趣。

同时,家长也希望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增加综合能力的锻炼,丰富头脑中的科技思维含量,使孩子获得全面、均衡发展。

同时,学校的科技特色建设之路也需要稳固、系统化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有目标、有实施过程、有评价体系的课程来支持。

2.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以教师开发课程内容,学生自主实践为基础的科技教育活动。

总结学校三十年来开展科技活动的经验,认为小学科技教育,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各种科技活动方案的积累,形成一套富有本校科技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科技活动的系列化;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将科技活动课程化,以人文熏陶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推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科技教育课程开发目标和内容

1.科技活动课程化的流程:

我校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是在多年形成的科技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2.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目标

在认真总结学校多年来开展科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把改变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式作为本课程目标的核心。

在目标的构建上充分体现三点:

(1)观察、发现

通过开发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实践、探究

通过开展科技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本领;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利用数据解决问题、能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3)情感体验

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形成与伙伴合作与分享的健康人格;

养成求真、求实、尊重科学的意识和乐于探究、认真钻研的态度。

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初步形成关注、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内容

我们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思考与开发,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梳理和整合。

一是把科技实践活动与传统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实施活动化的校本课程,如每年一度的科技节;

二是把科技实践活动与家长资源、学校资源结合起来,体现自主性和综合性,开发专题化的校本课程,如:

每年开展的科技小专题研究;

三是把科技实践活动与现代信息资源结合起来,建设课程化的校本课程,如《机器人》课程。

以上课程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重视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且操作性强,便于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完善科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

科技教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部分,应纳入学校课程评估体系中加以评估。

又由于科技教育的特殊性,对其评估应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

在课程方面,着眼于评价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科技教育总目标,课程设计是否达到了对学生科技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显著作用;

是否能体现学校培养目标,符合学校整体课程计划的要求;

教师方面,着眼于评价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倡导学生动手实践,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等。

学生方面,着眼于评价学生是否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善于观察思考、勤于动手实践、敢于质疑创新,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进程及特色

(一)课程实施进程

1.建立机制

2002年,学校开始参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学校有很大独立开发课程的空间,结合学校多年来形成的科技教育特色,我们开发了科技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构建了“行政组织系统、科技团队实施系统和专业支持系统”“三体合一”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机制。

组织各学科教师挖掘本学科渗透的科技教育元素,整合课程资源,结合课程设置,建立课程管理网络,制定各年级学生科技教育目标,形成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机制。

2.开发资源

有了课程实施的机构和途径,我们将重点转移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上。

在总结多年来科技教育活动法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动态的校本课程资源库,保障了课程的顺利实施。

具体内容如下:

资源类型

校本课程建设基地

负责人

功能

专家资源

市科协、

北京教学植物园、区科技馆、

大兴麋鹿苑等机构的老师作为专家。

周立军

高复元

翟坤

郭庚

负责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专业培训和指导,专家组成专业支持团队。

地方资源

宣武园林局

椿树少年宫

宣武图书馆

学校周边社区

博物馆

祝亚利

李湘燕

李梦琪

社区青教

主任

为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环境、物质支持。

生活资源

家庭

家长

协助孩子完成课外科技活动。

教材资源

学校

专家及教师

帮助孩子系统接受科技教育。

学校资源

机器人工作室、气象站、科学、信息教室、种植园、科技长廊

科技教师团队

开发、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主阵地。

学科资源

各学科科技教育元素

学科教师

通过学科科技教育元素渗透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

网络资源

电脑网络

信息教师

搜集资料、完成研究成果。

(二)积极探索课程建设途径,构建课程建设特色

1.依托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彰显学校特色,落实办学理念。

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国家课程的原则指导下,因地制宜和因校制宜地选择和探索是最为关键的,因此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不是孤立的,得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紧密相连。

近年来,如何开发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推进课改实施进程,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是我们思考、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牢牢抓住三十年来始终坚持的科技教育不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重构,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我校在科技教育建设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立足实际,整合资源,构建了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体系,制定了《“感受人文,亲近科学——实践体验营”活动方案》。

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了校内外科技教育基地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以及评价方式。

围绕“实践体验营”活动方案,学校开展了相对稳定的主式科普实践活动。

形成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基地实践运行模式。

教师们参照“实践体验营”活动方案,带领学生走近科普基地,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科技的力量。

例如低年级学生在校内活动基地中,参观机器人工作室,进行简单的操作。

走进信息教室,浏览高年级学生制作的科技小课题的成果网页,走进学校种植园,了解花草名称,为树木浇水,美化校园。

中年级开展以走进科技博物馆为主题,学生每学期不仅要参与学校组织的两次集体参观,还要在家长的帮助下,每年走近四次博物馆。

学校提供博物馆的相关资料,学生在参观中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记录,到校后交流参观收获。

高年级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开展小专题研究。

他们走进北京教学植物园、麋鹿苑、园林局等环保教育基地,丰富环保知识,在生活中发现环保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2009年,学校开展了“小小植物医生——美国白蛾的监测与防控”的实践活动;

2010年开展“塑料降解与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

2011年7月学校启动了“1+3+6家校联动节水活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观察、研究、宣传等活动,了解到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危害及防治的措施与方法;

认识到白色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

增长了节水知识,增强了节能意识。

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唤起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

现在学校正在开展以“寻找我们的碳足迹”为主题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校依托专业引领,进一步开发科技教育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丰富的学习条件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以上这些科技小项目研究贴近生活、有益社会,学生的参与度高,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好基础。

校内外基地为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更加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同时也丰富了学校科技教育特色的建设,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添加了美丽的色彩。

2.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联动,提升学校科技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新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设置校本课程的目的应当是弥补国家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不足。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吸纳学校原有的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等,只要是学校自主决定的,属于科技教育方面的,符合国家课程政策,我们就将其纳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

如果在内容指向上属于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则直接归入综合实践活动,超出综合实践活动规定课时的部分课程安排,也可以归入校本课程。

正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所说: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