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记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2451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记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记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记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记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记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记录Word格式.docx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记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记录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记录Word格式.docx

个体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影响

①个体社会化:

观念的社会化、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②个体个性化:

个体意识的发展、个体特征的发展、个体价值的实现。

6.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分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朱熹:

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读书六法。

亚里士多德:

德智体和谐发展,“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本研究教育学

《学记》是中国最早,也是西方最早的教育文献;

(2)教育学的独立形成阶段:

培根:

首次把"

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较为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卢梭:

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根源,强调情感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抽出了“天赋人权”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凯洛夫:

《教育学》建国后译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梅伊曼:

提出“实验教育学”思想

拉伊:

《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提倡儿童中心。

布鲁纳:

《教育过程》提出“学科结构”

卢布姆: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将教育目标分为:

认知,情感,动作领域三大目标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主张

杨贤(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是清政府于19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

(4)当前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

7.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①社会科学,人文学科②实践性极强的理论学科

③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教学科目。

8、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2)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

(3)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

(4)有助于其它教育理论的学习;

【第二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

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

广义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

狭意教育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①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的标准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②教育目的集中反映时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终极性;

培养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与专业性质不同,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①教育目的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

教育方针则属于政策学范畴。

②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

教育方针是阶级或者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③教育目的有时候市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能够不具有约束力;

教育方针则是有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但教育目的由个人或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被政府或政党采纳后,一样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3、教育目的的结构组成部分:

①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素质所做出的规定②所培养出的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4、教育目的的功能

规范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卢梭)、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纳托普、孔德和涂尔干)

两者互为存在的关系。

6、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①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是指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特性。

②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7、中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义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8、落实中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9、落实中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两个全面:

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

②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各育均有相对独立性;

现实或真正的教育是一体的

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技,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她的全面发展。

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情的认识,激励受教育者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章学生】

1、学生的本质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②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发展的不平衡性②发展的顺序性③发展的阶段性④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⑤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学习的分类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看。

自主学习与她主学习:

从学习的人性基础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来划分。

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划分。

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看。

继承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从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

符号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

从学习内容和手段来看

4、现代学习方式:

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独立和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②合作学习(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

③探究性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具有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特点)

5、小组合作实施应当考虑:

①组间同质,组内异质②设立小组目标③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④明确个人责任⑤均等的成功机会

6、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

①提出问题②决定研究方向③组织探究④搜索并整理资料⑤得了结论⑥采取社会实施

【第四章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由以下4点决定)

①学生身心发展差异性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多元性③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多样性④教师需具备多方面素质

创造性(由以下3点决定)

①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变化性②教学中的个别性③教育教学过程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

示范性

长期性

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持续性

个体性和集体性

2、教师职业角色

①教育者②文化的传播者④研究者

3、教师职业形象

①教师的道德形象:

乐于奉献,坚持公正

②教师的文化形象(核心):

传统文化的传递着维护者,新文化的创造者

③教师的人格形象:

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

4、教师专业素质

①专业道德②专业知识③专业技能④专业情意

专业道德:

忠于事业,甘于奉献;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严于律己,积极进取

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基础);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一般文化知识:

专业技能:

教学技巧;

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加工能力;

语言表示能力;

交往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5、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及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发展途径:

①职前教育②入职培训③在职学习

策略:

①以评价促发展(评价的两个目的分别是形成性目的和总结性目的)②自我发展

6、师生关系性质

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一方面,交往双方或多方都是平等的主体,都具有主体性。

另一方面,主体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的,具有交互性。

7、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关系的外部结构:

教育关系;

心理关系;

伦理关系

师生关系的实践表现:

专制型;

放任型;

民主型

8、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搞好学校教育有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教师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③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⑤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作用,并在师生关系中学会与人相处,对学生走向社会,学会与人合作有重要意义。

9、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视作有主观能动性、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等

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

③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10、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

①学生机会权

②学习条件权:

是指受教育权在发生和发展起点阶段的基本权利,也是继续享受学习成功权的前提性权利(教育条件建设请求权、教育条件利用权、获得教育资助)

学习成功权

11、学生受教育的自由权

①免于恐惧的权利②免受歧视的权利③免受控制的权利

【第五章课程】

1、课程定义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3、课程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课程类型:

①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分: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②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③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④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来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⑤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说影响学生的方式分为: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课程结构: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进行。

3、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需要、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科技革新主要表现在:

①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②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③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学生发展:

对课程目标的制约,对课程设置的制约,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4、中小学课程的三种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计划:

是指由课程权利主体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门类、课程设置顺序、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年编制。

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