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素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1189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素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素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素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素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素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素材Word下载.docx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素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素材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素材Word下载.docx

  有人说,如今大学生就业其实不难,难的是择业难。

这话一点也不假。

毕业生择业时普遍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并且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都以自己所想为要求,作出不切实际的高期望想法。

而对于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如西部地区等,即使用人单位开出较好的待遇条件,毕业生也不愿意去选择。

以上问题势必限制毕业生求职的选择面,从而影响其就业。

  

  二。

毕业生自身素质

  有些毕业生由于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不过关,所掌握的知识不够,甚至用假文凭去应聘。

但经用人单位面试后,就暴露无遗了。

试想一下,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聘用这样的“人才”呢?

所以,专业本领还是最基础的,只有真功夫才经得起考验的,必须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才会在求职中占得先机。

  此外,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现象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

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有人单位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书等都列入招聘条件,甚至把应聘者的身高、长相、气质及家庭背景都列入选择条件,这必然会造成人才错位、紊乱,甚至埋没人才。

  那么,如何解决大学就业难的问题呢?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由全社会共同来解决。

这就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及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

政府所要做的工作

  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建立公共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改革引进人才制度,要充分利用人才资源,针对当代人才结构矛盾的问题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等。

企业所要做的工作

  同行企业中不要进行招聘攀比,盲目提高招聘条件等。

同时可实行与学校联合办学,这也是目前比较受到较大关注的课题。

此外,有条件的企业可提前对毕业生进行“招聘实习”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情况,提前掌握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

若双方满意,等学生一毕业就可签约了,这种做法已在一些企业实行,普遍受到欢迎。

  三。

学校所要做的工作

  目前高校普遍的一些做法就是建立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基地。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推广,一方面学校可打开毕业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又方便了企业挑选人才,达到“双赢”的目的。

此外,应把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这样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情况与形势,让学生心中有数,对自己将来选择职业有所帮助。

同时,针对社会上一些企业需要专才、复合人才,应相对地采取措施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开设社会需要的专业课和选修课等。

  四。

学生所要做的工作

  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是必需的,也是基本的。

同时利用有限的时间、机会多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积累社会工作经验。

一些调查表明,同等学历下,企业往往会优先录用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此外,还要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有些学生专业知识很好,可让他与别人交往,却连谈话都会脸红,这说明个人的心里素质差,这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求职。

所以这方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再者,毕业生要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不要高不成低不就,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多方面造成的。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状况不乐观,但如果大学生自己积极行动起来,再加上政府、企业及学校的帮助,强强联合起来,我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会迎韧而解了。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种囧境,迎来就业的“春天”呢?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内外因的关系认为: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既要重视内因,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因为外部条件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下面仅从自身方面谈谈几点建议:

1.所谓艺多不压身,大学不比高中,有许多的空余时间。

有不少大学生就将这些时间挥霍在网游,恋爱,打球等方面上,由着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在他们的手指间流失,等到大学毕业了,也就失业了。

为了在将来能立足与社会,我们应在大学期间在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要广泛涉猎,为将来打造最好的装备来武装自己。

2.在大学期间要多涉足社会,多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当今有不少大学生眼高手低,心比天高,一心想着毕业后能去某某大公司,国企,政府机关工作。

却不清楚自己凭什么能被聘用。

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比高中更紧密,有不少的兼职,而且校园里也有不少的活动。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

我们还应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正确对自己就业定位,求职择业当面对现实,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不必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

可先就业后择业,积累经验,提升自我价值,为以后找到理想工作奠定基础。

3.调整心态,转变观念。

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估计过高,对某些工作看不上眼。

有些大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意识,看重管理型和技术性的岗位,不愿做基础性工作,更不要说是到经济条件不发达的地区工作。

而企业在招人时,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较高。

有关人士说,企业更愿意招聘那些有社会实践能力、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踏实的人。

而一些大学生不具备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交际、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都是他们的软肋。

现状一:

以创业来解决就业,大学生自己当老板,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在临近毕业之际,或是还在就读期间,有不少大学生就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在上饶师院,在我们中间就有好多例子,他们一边读书,一边经营着自己的小天地,可谓兢兢业业。

有一位我们称之为“零食哥”的经管学院的09级学生,他刚开始穿梭于各个男生寝室贩卖零食,后来生意越做越红火,自己买了辆电动车。

在2010年,也就是大二上学期,他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合作,共同包下了一个KTV,现在生意也很棒。

可是当被问到买电动车的钱是不是自己买零食挣的,包下KTV的钱是不是自己的时,他却笑笑说道:

“开玩笑!

你以为钱是那么好挣的吗?

那些钱大部分都是向父母借的,我的合作伙伴也是一样”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去年4月,临近大学毕业的柏乐在汉口一家广告公司找了份工作,月薪只有几百元,“连生活开支都不够”。

他找到同班同学,商量办一个定位于湖北大学生吃喝玩乐的网站。

为了创业,从去年至今,柏乐先后找父母借了30多万元,诚然,这给家庭带来了更重的经济负担。

不少大学生之所以敢创业,一方面是可以向伟大的父母们借无息的贷款,不用向银行借贷。

他们初入市场,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失败的几率很大。

武汉市青年创业培训中心主任张福宏认为,柏乐的创业勇气和毅力虽值得肯定,但是找父母借债创业的“融资模式”不值得提倡。

大学生创业应尽量找职业投资人借钱,这样他们的项目会得到专业的审核评估,以降低风险,防止盲目性,还能得到经营理念、思路等支持,是一个“融资+融智”的过程。

而找父母借钱融资,因父母阅历有限,特别是对于网站这种盈利周期长、失败率高的项目,难以给予智力支持,创业风险太大,一旦赔了父母的积蓄,会给家里带来很大压力。

现状二:

大学生选择逃避就业而转战“考公”“考研”两大战场

根据调查,在本班励志要考研的15人中,为了以后能找到个好工作才去考研的有12个,其他3个才是因为个人兴趣,而另有10人准备转战“公考”战场,本人就是其中一个。

根据教育部调查,全国报考2010年学历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

这也是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人数纪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

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数量也是逐年迅猛递增,据人保部全国公务员考试数据显示,2008年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考录比约为46∶1;

2009年报考人数飙升至百万人,考录比例为73∶1。

公务员职业吸引力之大,竞争之激烈令人惊讶。

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公考战场就是百万雄狮渡小溪,其中有多少前辈被挤得头破血流,最后两手空空愤慨而去,又有多少后继之士一往无前地踏上这条不归路?

不免让人发出感慨:

一切都是为了就业,而就业却从来没有被抓住过啊。

现状三:

一方面在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见习岗位遭冷落

据新华网报道,2009年辽宁启动了“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316家见习企业共提供了7525个见习岗位,为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寻找就业途径。

然而目前申请见习的大学生还不到4000人,通过报名审查的只有2668人,仅占见习岗位总数的35.46%。

考虑这些人也不可能全部上岗,预计见习岗位空置率将逾七成左右。

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见习岗位遭冷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当代,还是有不少大学生以“天之骄子”自居,就业的观念没有改变。

许多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以至于超过了用人单位实际所能提供条件的水平。

企业所提供的见习地点、工作条件、企业规模和薪资水平,与大学生的期待有一定差距,很多大学生因此放弃见习岗位或就业机会。

因而造成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

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

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

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

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