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20759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

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国国家统计局局长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

,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

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

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国均低于25%。

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

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

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

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

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

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

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也很低,不仅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远远低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从表14-2可以看出,按1995年美元不变价进行折算,中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虽然从1995年的267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63美元(增幅为73%),但与发达国家2003年人均5710美元相比,仍然相差5247美元,仅为其平均水平的8、11%。

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到2003年中国也还低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均665美元)以及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地区(人均615美元),仅高于南亚和东亚、北非的发展中国家。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相关数据计算,199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为3、5%,五年后的1998年提高到5、1%,到2003年则提高到6、9%。

但与美、欧、亚的一些主要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特别是美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一直在缓慢上升,从1993年的21、2%上升到2003年的23、3%。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德国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它们的制造业地位相对下降。

特别是,中国与德国的差距已经比较小了,德国从1993年的9、5%下

二、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统计表现

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的最直观表现是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世界第20位以后,提升到2005年的世界第3位(见表14-4)。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贸易顺差国之一,反映了中国工业制成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通常,可以用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作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观察指标。

根据世贸组织统计,1980年中国的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0、8%,仅为美国的6%、日本的7、1%;

到2000年,中国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7%,是美国的34%、日本的49%、欧盟的33%。

加入WTO以后,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陡然加快,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名次在2004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制成品出口经济体,占有率达到8、3%,是美国的81%、日本的104%、欧盟的53%。

2000~2004年间,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2003、2004年的年均增速更是高达36%和37%,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目前,美、欧、日是中国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也是世界各国商品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地区市场上各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状况来观察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在特定市场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定义为Ai=Xi/Ci。

其中,i代表某种产品,Xi为出口目标国家(例如美国)从X国家进口的该产品数量,Ci为该国从中国进口的该产品数量。

Ai大于1则表明其他国家相对中国该产品在特定竞争市场更有竞争力,小于1则表明中国的该产品在此市场更有竞争力。

1、在美国市场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在美国市场上,我们选择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四个国家为行文简便起见,我们把欧盟也称为“国家”。

作为对比。

从对比国家看,中国制成品的竞争力一直在上升。

2001年,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相对于中国制成品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些国家相对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8、1、32、1、03、1、18;

而到2004年,只有欧盟相对中国仍旧具有竞争优势,其他三个经济体相对中国的制成品份额已经处于弱势,即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对于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19、0、78、0、59、0、63。

即使是在2004年竞争力仍然强于中国的欧盟,2001~2004年相对于中国的竞争优势指标也在不断下降,已经从2001年的1、8下降到了2004年的1、19。

这表明,在美国市场,中国制造业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均有所提高。

从分行业来看,中国最强的产业是“其他制成品”,办公和电信设备已经超过了纺织品和服装,成为第二强产业。

中国最弱的是运输设备(特别是汽车)、化学品、集成电路及元件、动力机械及设备,并且这些产品的竞争力还在萎缩。

与领先者欧盟相比,中国的化学品(特别是药品)、运输设备(特别是汽车)、动力机械及设备劣势最明显,而办公和电信设备、其他制成品(特别是个人及家庭用品)、服装、纺织品竞争优势比较大。

2、在欧盟市场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欧盟是发达国家集中程度最高的政治经济联合体,欧盟的不断扩大将使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大、更统一以及更稳定的市场。

我们主要选取了欧盟25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美国、瑞士、俄罗斯等4个经济体,进行比较分析。

相对于这些竞争对手,在欧盟市场上,中国制成品出口的竞争力基本上都表现为不断增强的趋势。

目前,美国(2004年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1、153)和欧盟以外的欧洲国家(2004年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5、68)制造业产品的总体竞争力都强于中国,但中国已经超过了瑞士(2004年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0、449),俄罗斯则处于明显的劣势(2004年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0、085)。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盟市场中,中国制造业相对于美国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美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2、418,到2004年已经降到了1、153。

在欧盟市场,相对于以上经济体,中国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依次是办公和电信设备、个人及家庭用品、服装,最弱的则是汽车、化学品和钢铁。

与美国的竞争力相比,中国制造业最强的是服装,美国对欧盟的服装出口仅为中国的1/40;

其次是个人及家庭用品,美国的出口额是中国的1/20;

另外,中国占优势的产品还有电信设备、纺织品、办公和电信设备、电气机械、其他半制成品等。

与美国的产品竞争力相比,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最弱的产品是药品、汽车;

其次是动力设备、其他运输设备、科学和控制仪器。

其中,化学品(包括药品)的竞争力表现为日益下降。

3、在日本市场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在日本市场,选择美国、欧盟、国和中国地区作为比较对象。

从总体看,2004年,这四个经济体的制成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都已经落后于中国,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依次是0、55、0、61、0、21、0、17。

而且,中国相对于这些经济体的竞争力还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

相对于这些经济体,2004年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制造业由高到低分别是服装、个人及家庭用品、纺织品、EDP办公设备、电信设备等,最弱的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石油和矿产品,药品最低。

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从理论上说,决定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优势,另一类是竞争优势。

决定比较优势的基本因素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竞争各方分别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结果表现为各国在各不同产业中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

所以,比较优势可以理解为“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力比较”,是“各走各路”的竞争力。

而竞争优势则不同,其含义是“同一产业的竞争力比较”,是“针锋相对”的竞争力。

当然,在现实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是密不可分而难以截然区别的。

但是,从本质上说,两者的差异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在现实经济中,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于比较优势,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于竞争优势,其变化趋势怎样,也是极为重大的问题,对于确定一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从统计上精确描述决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因素和竞争优势因素,具有相当的难度,甚至,用不同的指标来评测可能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竞争力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多指标合成指数来综合地反映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更详细的实证分析容及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可参见金碚、钢、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0期。

限于篇幅,除详细列出的外,读者如需要其他进一步的数据,可向作者索要。

根据该项目的研究所计算出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见表14-5),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2004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7、5(2001年为基准年,各行业指数均为100),较2001年有较大的提升。

虽然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均在提升,但决定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竞争优势的增强。

从结构看,尽管各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不同,但竞争优势均在增强;

而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则是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提升,而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

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比较优势有很大的提升,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中的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的比较优势的提升更是显著。

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服装行业的比较优势下降得较多。

从比较优势不同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势产业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当然目前由于产业组织模式的变化,我国可能主要从事的是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行业低端组装部分,但即使如此,越来越多的从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能表明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进行。

在整个制造业中,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这些行业国际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