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8473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分析Word下载.docx

《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分析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分析Word下载.docx

总的来看,2006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即广义货币增长率先扬后抑,而狭义货币M1的增长率则呈逐月上升之势。

2006年5月份以后,M2增速有所回落,而M1增速则逐步加快。

两个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这种差异,彻底改变了2005年下半年广义货币增长率快速回升,而狭义货币增长率较缓的“剪刀口”状态。

到年末,狭义货币M1增长率甚至还超过了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图9-1)。

M1增速加快可能受以下因素影响:

(1)经营效益好,市场活跃,企事业单位投资意愿较强,对活期存款的需求迅速增加,这明显地表现在2006年企业活期存款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2)银行承兑汇票签发量5月份以后增长放缓,企业为应对支付需要而持有更多的活期存款。

图9-1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变化

图9-2中国货币流动性结构(M1/M2)的变化

两个层次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这种相对变化,较大幅度地改变了中国货币供应的流动性结构(见图9-2)。

M1/M2在2006年下半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年末,该比率为36.47%,较年初上升了1个多百分点。

交易性货币的占比上升,一方面助推了中国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也构成了中国物价指数在2006年第四季度呈上升趋势的货币成因。

2.基础货币供给及结构

2006年基础货币总体增长平稳。

前11个月平均增速为10%,11月末基础货币余额6.9万亿元。

12月份受财政集中拨付等因素影响,基础货币增速有所加快。

12月当月财政存款下降0.5万亿元,12月末基础货币余额迅速增至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9%,比年初增加1.34万亿元,同比多增7936亿元。

2006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4.8%,比上年末高0.6个百分点;

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3%,股份制商业银行为7.2%,农村信用社为10.8%。

中国的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构成(见表9-1)。

到2006年底,中国基础货币供给总额为75597.96亿元。

根据基础货币方程式,可以从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来分别考察引起基础货币变动的原因。

央行资产的增加和负债项目的减少会扩张基础货币,反之,则会紧缩基础货币。

自1994年中国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并实行强制结售汇制以来,外汇占款一直是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2006年依然如此。

到2006年底,中国的外汇占款余额达到了84360.81亿元,较2005年底的62139.96亿元净增近22220.85亿元,这给基础货币供给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2006年各季度的外汇占款环比增加额分别为5090.36亿元、4988.11亿元、4758.71亿元和7385.76亿元。

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方,基础货币供给增加的另外一个渠道便是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的增加。

1~12月份,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净增8723.64亿元。

央行对这些金融机构增加的债权,主要是为了发挥金融稳定职能而发放的再贷款。

由此可见,央行金融稳定的职能与货币稳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对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科目增加造成的基础货币扩张,央行同样可以通过其调整资产和负债两条路径予以冲销。

不过,负债方的变化,例如政府存款的意外增加也自动冲销了央行资产增加造成的基础货币扩张。

1~12月,政府存款净增加了2683.42亿元,减少了相应数额的基础货币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政府存款对中国基础货币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在每年的年底时尤为突出,大致情况是,到每年12月份,政府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余额相对于11月份总会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这会直接导致基础货币供给的增加。

2005年第三季度末,政府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余额为9875.09亿元,到12月底这一余额就急剧下降到了7527.23亿元,减少了2347.86亿元。

2006年第三季度末,政府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余额为14226.94亿元,到12月底便急剧下降到10210.65亿元,减少了4016.29亿元。

面对政府存款的剧烈变动,央行同样可以有资产手段和负债手段予以应对。

例如,在资产方,央行可以减少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

在负债方,它可以发行央行票据。

事实上,自199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就一直在通过减少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来应付国外资产增加对基础货币的冲击。

2006年1~12月份,在资产方,央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就净减少了1301亿元;

而在负债方,央行总共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净回笼了9444.58亿元的基础货币。

到2006年底,央行票据余额已经达到了29740.58亿元。

表9-1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

2006年,基础货币余额及其增长率呈先抑后扬的态势(见图9-3)。

2006年1~7月份,基础货币的增长率呈下降之势,1月份的基础货币增长率达到了15.47%,7月份就下降到了7.46%。

但是,在年底,基础货币的增长率则出现了大幅度反弹,第四季度各月的基础货币增长率分别为9.01%、16.42%和20.85%。

基础货币增长率的大幅度反弹,可能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但它对2007年货币与信贷增长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2006年底基础货币增长率的大幅度上升,反映了央行通过发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的不完全性。

也许正因为2006年底基础货币的大幅度增长,而其他对冲手段都难以奏效,才迫使中央银行在2007年的头一个半月之内先后两次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图9-3中国基础货币余额及同比增长率

3.银行信贷

2006年,金融机构信贷曾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增长,到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3.8万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14.6%,增速比2005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

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2005年末增加了3.18万亿元,同比多增8265亿元,远远高于央行年初制定的2.5万亿元的信贷增长目标。

纵观2006年各季度银行信贷增长的变化,全年贷款投放呈现逐季下降格局,各季度新增贷款分别为1.26万亿元、9208亿元、5787亿元和4247亿元。

外汇贷款余额1664亿美元,同比增长10%,比2005年底增加168亿美元,但是,外汇贷款新增加额较2005年却下降了3亿美元。

从信贷增长率的变化来看,2006年也呈先扬后抑的特征,2006年1~7月份,银行信贷增长率延续了2005年底上升的态势,信贷增长率从1月份的13.8%上升到了7月份的16.3%,但在2006年下半年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见图9-4)。

这是我们在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动向时应当引起注意的。

图9-4中国信贷同比增长率(2001~2006年)

分部门和期限看,无论是居民户还是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中长期贷款均呈现同比多增态势。

2006年末,居民户贷款余额为38284.86亿元,较2005年底增加6119亿元,而在2005年对居民户贷款的增加额仅为650亿元,2006年同比多增5469亿元。

对居民户贷款中,短期消费性贷款和中长期经营性贷款增长较快,其中,中长期消费性贷款较2005年底增长了1450亿元左右。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2006年中国的股票市场出现了大幅度上涨,可能有部分投资者获取银行信贷资金后投资于股票市场。

对居民户的经营性贷款较2005年底增长了4584.87亿元,主要集中在中长期经营性贷款上。

受投资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也较2005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共增加2.57万亿元,同比多增2796亿元。

从贷款的期限结构来看,短期贷款增长相对稳定,而票据融资在第二季度之后则逐季减少。

中长期贷款增速在年初呈上升趋势,但受政府多次紧缩性宏观调控的影响,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在年末趋于减弱,各季度中长期贷款环比增加额分别为5258.92亿元、4013.72亿元、3974.68亿元和2741.95亿元。

详见表9-2。

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

2006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73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为91%。

在这些新增中长期贷款中,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37.6%、19.7%和8.3%。

详见表9-3。

表9-2人民币信贷(部门结构)

表9-32004~2006年中国信贷增长的机构情况

分机构来看,2006年国家控股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增加额为12199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从2005年的32.4%上升到了38.8%;

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占比则有所下降,2006年上述金融机构的贷款占比分别为10.9%、23.4%和13.6%,在2005年,它们的贷款占比则分别为14.4%、25.3%和14.7%。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贷款在2006年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全年新增贷款969亿元,较2005年的421亿元增长了130.16%,相应的,外资金融机构的贷款占比也从2005年的1.8%上升到了2006年的3.1%。

可以预料,今后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的竞争将会日益加剧。

4.存款

2006年末,包含外资金融机构在内的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了34.8万亿元,较2005年底增加4.95万亿元,增长15.9%,增长率较200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

其中:

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3.5万亿元,较2005年底增长了4.9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6.8%;

外汇存款余额1611亿美元,尽管人民币持续升值,全部金融机构的外币存款余额还是比2005年底增长了89亿美元,同比多增21亿美元。

详见表9-4。

表9-4金融机构的存款结构

在存款的期限结构方面,企业和居民更加倾向于活期存款。

这与货币供应M1的增长速度高于M2的增长速度恰相印证。

2006年末,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16.4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少增1125亿元;

其中,活期存款稳定增长,定期存款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企业存款余额11.3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74万亿元,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增长明显加快,定期存款增长率总体有所下降。

财政存款余额1.0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919亿元,同比多增1161亿元。

另外,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各季度的环比增长率呈下降之势,各季度存款总额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6.39%、4.22%、3.23%和2.22%(见图9-5)。

居民储蓄存款环比增长率低于全部存款的增长率,而企业存款增长率在第三、四季度高于全部存款的增长率。

存款环比增长率的这一变化,从潜在的原因来看,可能反映了居民储蓄率占比下降的趋势;

从直接原因来看,则明显地受到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即当股票市场行情高涨的时候,存款尤其是居民的储蓄存款增长率明显下降。

图9-52006年各季度存款的环比增长率

5.货币市场

在货币市场方面,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

2006年,银行间市场拆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