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题的答卷Word文档格式.docx
《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题的答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题的答卷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农忙过后遗留的小麦和玉米秸杆等农作物垃圾进行统一规范,并合理安置、整齐摆放,以前农忙时节房前屋后和公路上乱堆乱放的现象得到了很大改观。
三是平时和检查一个样。
不管是集体调研,还是单独走访,甚至突击检查,每个村都非常干净。
一些群众自豪地说:
“现在不管上级检查不检查,我们平时都讲卫生,再也不搞临时突击啦!
”
环境治理井然有序。
基本做到了“四无”:
一是无乱堆乱放。
街头巷尾的柴垛、垃圾、砖头瓦片不见了,家家户户门前整洁干净。
“房还是原来的房,可街已经不是原来的街了,这环境让人看着真舒心。
”过往群众无不交口称赞!
二是无乱扔乱倒。
垃圾、废弃物有人清扫、有点收集、有车收运、有场处理、有制可依,无向雨水口、绿化带和花坛扫倒杂物和乱泼污水的现象。
三是无乱贴乱画。
对非法广告及张贴涂写逐村、逐街、逐墙进行清理,沿街电线杆、路灯杆、墙体和橱窗上的“乱象”一扫而光。
四是无乱搭乱建。
有针对性地开展摊点乱摆乱设、亭棚乱搭乱建专项治理活动,集贸市场整齐有序,街道干净卫生。
乡村文明大幅跃升。
卫生天天打扫,垃圾定点投放,群众满意度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是陈规陋习不见了。
随着农村环境治理的深入持久推进,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群众良好的健康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养成,有的群众甚至提前起床,赶在干活前就把卫生打扫了一遍。
二是文明新风吹来了。
在群众中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培育农民身边的典型,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户创建活动如火如荼,文明新风飘进了千家万户。
三是幸福指数提升了。
环境整治让公共场所的面貌焕然一新,广大群众晚上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在优美的环境中踏歌起舞,一张张发自内心的笑脸展现出了久违的幸福与快乐。
社会关系和谐融洽。
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收获的不仅仅是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以及形成的良好习惯,同时也锻造了党员干部的作风,融洽了干群关系。
这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亲力亲为,走村入户、融入群众,在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同时,也一并梳理解决群众中存在的各类矛盾、纠纷和困难,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工作很满意,既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夯实了基层基础。
二、一套系统管用的“解题法”
我市在解答农村环境治理这道难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全民发动、资金拉动、统筹联动、创新驱动、奖惩调动、管护推动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法,快速有效破解了农村环境治理“顽疾”。
(一)建立全民发动机制,依靠群众自觉治理。
农民是环境治理的主力军。
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坚持共治共享理念,注重全面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打一场消灭“垃圾围村”的“人民战争”。
一是从思想上发动群众。
要变环境,必先变观念。
为使科学的生态观、环境观、卫生观在广大群众中扎根,通过电视、网络、流动车辆、微信平台等媒介,公开发布《倡议书》,大力宣传开展环境治理的重大意义、方法步骤、政策措施及治理成效,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转观念、树新风。
坚持把环境治理与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入户走访、访贫问苦等时机,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党员、贫困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引导他们带头“自扫门前雪”,争做保护环境卫生的示范者。
二是从行动上引导群众。
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的一些生活陋习。
我市紧紧抓住这一根本性问题,开展了由市、乡镇领导带头的进村劝导活动;
村里采取村干部、党员和组长包组联户的形式,深入到农户家劝导。
同时,还借助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独特优势,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小手拉大手、美在我心中”活动,对广大妇女开展垃圾分类存处、家庭清洁卫生等知识培训,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影响身边的人。
三是从责任上约束群众。
设立村级卫生区,并将村级卫生区划分为村级共同区和农户责任区,村级公共卫生区包括村主道路、群众活动场所和村级市场等,由村级固定清扫员天天清扫,固定清运员天天清运;
农户责任区包括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绿化区等,要求各农户落实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三包”责任。
通过落实责任,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治理的积极性。
(二)建立资金拉动机制,多元投入保障治理。
据测算,维持农村保洁系统正常有效运行,每年需要投入3000多万元。
俗话说:
“有钱好办事,没钱办事难。
”针对专项经费相对有限、群众自筹资金收缴参差不齐等问题,我市主动创新融资方式,强化资金使用管控,切实解决了常年困扰的资金瓶颈。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
市财政每年设立一定数额的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按照2万元/村的标准,为全市223个行政村配套基础经费。
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环境治理奖补办法,如果每户自筹经费60元,市财政将按照1:
1的标准实施奖补,多收多补,少收少补。
今年,共落实财政专项资金2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已拨付各镇办专户,后续筹集的1000万元也已落实到位。
二是整合项目资金。
坚持“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则,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绿色家园示范村以及扶贫等项目资金进行优化整合,上下联动,集中力量办大事。
先后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发挥了集聚拉动效应。
三是引导群众参与。
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按照60元/户的标准,向农民群众收取少量生活垃圾处理费,市财政再以同样的标准实施奖补,调动了镇村群众自筹经费的积极性。
今年,全市收缴群众自筹资金609.5万元,市财政等量奖补609.5万元,不仅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而且增强了群众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和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意识。
四是加强使用管理。
建立了全市农村环境治理及长效管理资金专户,制定了市、镇办、村三级资金台账。
专户资金实行村收缴、镇统管、市配套、市监管的运行模式,每个镇办账户实行专人专户管理,每个村落实“三册”(总账本、点工本、票据册),做到了痕迹化、制度化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透明度,保障了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建立创新驱动机制,破点带面有序治理。
坚持求实与求变相结合,积极借鉴外地鲜活经验,不断创新治理思路对策,以关键点位的突破带动全局整体有序推进。
一是创新工作方法,实施一户一策。
针对每家农户房前屋后存在的脏、乱、差问题,逐户“把脉”、逐症“下药”、逐个“销号”。
为增强工作的针对性,XX市还将问题归纳为“门前三堆”“乱搭乱建”“乱倒乱扔”“残破对联”“乱涂乱画”等11个门类,分类实行“一户一策”督办,先后拆除乱搭乱建棚子2600多个,乱堆乱放整治8万余处,清除乱涂乱画1200余处。
二是创新攻坚方式,开展集中整治。
坚持抓重点、抓关键,从硬处起土打开“突围”缺口。
围绕“难缠村”“难治点”,各镇办整合工作力量,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全体干部分头下到村组,采取中心开花的模式,按照点、线、面依次推进,从村庄延伸到主干道路、街道集市,坚决不掉一村、不留一路、不漏一地,立起了环境卫生质量的“硬标准”。
据统计,今年集中整治出动人力18.9万人次,机械3.6万台次,清理垃圾5.1万方。
三是创新引领举措,突出典型牵动。
每年安排各镇办对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的村组进行绿化、亮化、美化,集中打造一批示范村、示范路、示范街,让群众从“洁、美、绿、亮”的村容村貌中看到变化,在相互比对中作出判断,不断增强对环境治理工作的价值认同。
特别是示范创建使一批“难缠村”大变样后,群众主动保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明显提高,镇村干部的畏难情绪和思想顾虑也彻底打消,形成了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四)建立统筹联动机制,夯实基础科学治理。
我市把农村环境治理不仅仅看作是一个垃圾处理问题,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视野,将其作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切实改善民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件大事来抓。
一是树立科学系统的治理理念。
倡导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以系统的思维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后发赶超,更注重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提出了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健康、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的目标,通过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提升”工程,做美环境,做实管理,做高品位,做出活力,真正让乡村成为生活的乐园和旅游的目的地。
理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治理农村环境,就是提升软实力、增强竞争力,就是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二是锻炼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
在环境治理工作展开之前,首先要求各级干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村情民意,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利用积极因素,稳妥有序地开展群众工作。
坚持做好耐心细致的动员劝导工作,充分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搞越俎代庖,不搞强迫命令,不搞“龙卷风”行动,最大限度消除抵触和对立情绪;
坚持既堵又疏,既严格要求,又实事求是解决问题,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凡是能做到的,就及时解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增强基层组织执行力。
农村环境常治常反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和执行力。
坚持以农村环境治理中暴露出的问题为线索,对全市基层组织进行有针对性地整顿和提升,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通过治假、治浮、治惰,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基层执行力,使基层组织不仅成为了农村环境治理的坚强领导核心,更成为了服务群众的第一平台,各级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各项工作推进也更加顺畅了。
(五)建立奖罚调动机制,激励加压担当治理。
严格的考评奖惩,不仅可以让干部感到压力,还能让干部产生动力,更会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
我市在环境治理中注重强化考核督导,严格奖惩兑付,形成了比学赶超争一流、势如破竹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一是推行“评级定档、升级晋档”制度。
根据村容村貌现状(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和长效管理情况(清扫保洁、垃圾清运、资金管理、责任落实),制定出台农村环境治理及长效管理工作检查考核内容和打分标准,按照一类村(A、B档)、二类村(A、B档)、三类村(A、B档)6个档设置分值,依次对全市223个行政村评级定档并贴上“标签”。
在此基础上开展“升级晋档”活动,坚持每月检查打分,实行动态管理,逐步使三类变二类、二类变一类,最终所有行政村全部晋升为一类A档村。
二是实施量化积分奖惩制度。
对市上组织的镇办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检查、巡查、考核及各镇办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全部予以分值量化,累积相加,形成镇办农村环境治理量化积分。
镇办农村环境治理量化积分一周一通报,依据镇办量化积分情况对镇办全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排名。
规定在全市配套镇办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专项资金中,拿出20%作为以奖代补资金,依据镇办量化积分予以分配奖惩。
三是落实动态跟踪考核制度。
建立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直通车微信群,各镇办按要求每天发送清扫保洁现场照片,镇办主要领导上传每周到村督导环境治理情况的现场照片,推动各镇村明争暗赛、相互叫板。
坚持每周印发《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动态》,通报各镇办量化积分排名、领导指示、整治要情、镇办风采、挂牌督办、本周要点等情况,激发了镇村干部的工作斗志和干事热情。
四是建立督查问责制度。
坚持每季度由市级“四大家”分管领导带队,组织“两代表一委员”逐镇办逐村检查评判环境卫生治理情况,对评选出的“十佳村”进行表彰奖励,对滞后村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特别是按照相关规定,排名末位的1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