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7691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

《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

本章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服务器设备选择的要求和特点,以及设备的安装。

实践分析:

通过网络体系结构的学习,了解网络各层的功能和实现,以及他们的区别。

问题思考:

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对学生启发教学,并提出问题,使他们能够自己思考了解、理解。

具体问题:

1、网络通信协议的功能。

2、什么是OSI/RM?

3、计算机网络被划分成几层,各层的功能是什么?

第一节协议和体系结构

一、网络通信协议(Protocol)

数据链路是由物理链路和逻辑链路组成的。

其中,逻辑链路就是由协议和相应的规程组成的。

1.协议的定义

也称为网络协议。

网络通信中要完成的包括:

信息表示、对话控制、顺序控制、路由选择、链路管理、差错控制、信号传送与接收等问题,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协议来实现的。

定义:

为网络数据通信而制定的规则称之为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3个要素:

语法、语义和同步(时序)。

(1)语法:

数据和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目的地址,源地址,以及相应的位置】

(2)语义:

控制信息的含义。

【何种控制信息需要发出,响应如何】

(3)同步:

即通信中事件的实现顺序。

【举例:

说话的过程,来说明问题。

2.网络协议的层次结构

计算机网络需要实现的任务是复杂的,所以协议也必然会是很复杂。

要单独通过一个模块实现是很复杂的,实现和更新都不方便,所以采用层次结构模型来描述网络协议。

每一层定义了一个或多个协议,以完成相应的部分的通讯功能。

【举实际中的例子来说明,公司的层次;

邮局的例子】

(1)分层的概念。

体现了“分工合作”的思想。

每一层只需要关心自己所需要做的工作。

这种结构化的设计方法,各层次相对独立、界限分明,以便网络的硬件和软件分别去实现。

(2)服务的概念。

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上层使用下层的“服务”,同时又为更高一层提供自己的“服务”。

【区别:

协议是水平的关系,服务是垂直的关系】

(3)接口的概念。

接口是相邻层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低层向高层通过接口提供服务。

【就像是电视的遥控器,只要使用就可以了,不用了解内部的功能构造】

(4)对等实体的概念。

每一层次中包括两个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5)通信协议的概念。

网络中各层的对等实体之间都将进行通信,需要有一套双方都遵守的规则──通信协议。

(6)层次结构的概念。

二、网络体系结构

1.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

定义:

计算机网络的所有功能层次,各层次的通信协议以及相邻层次间接口的所有集合。

2.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原则

网络协议都采用层次结构。

不同网络协议的分层方法会有很大差异。

分层考虑原则:

(1)各层功能明确。

具有自己特定的,与其他层次不同的基本功能。

(2)接口清晰简洁。

要求通过接口的信息量最小。

(3)层次数量适中。

避免层次太多而引起系统和协议复杂化。

(4)强调标准化。

各层功能的划分和设计应强调协议的标准化。

3.网络体系层次结构的优点

采取层次结构具有如下一些优点:

(1)各层相互独立:

只要知道下一层服务,而不需了解其实现的细节。

(2)灵活性好:

某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层间接口不变,则上、下层均不受影响。

(3)实现技术最优化:

分层结构使得各层都可以选择最优的实现技术,并不断更新。

(4)易于实现和维护:

可以在较小范围内来实现、调试和维护,操作要简便。

(5)促进标准化:

各层的功能和所提供的服务都可以进行确定、说明,这有助于促进标准化。

4.网络体系结构实例

(1)网络体系结构SNA。

IBM公司于1974年提出的。

(2)数字网络结构DNA。

DEC公司于1975年提出的一个以分层方法设计的网络体系结构。

(3)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8年提出的最著名的网络互连国际标准协议。

(4)局域网参考模型IEEE802标准。

IEEE802标准是由IEEE802委员会(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的局域网标准委员会)制定的。

(5)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

形成于1977~1979年间,其最早起源于ARPAnet参考模型。

虽然TCP/IP协议与OSI/RM标准有一定的差异。

但由于它是因特网上采用的实际协议标准,并被公认为当前的工业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

(6)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第二节OSI/RM参考模型

之前,大的计算机公司都定义了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

这些层次的划分,功能的分配与采用的技术术语差异极大。

不同的协议之间却无法直接相连。

所以需要,制定一个国际标准的网络体系结构也就势在必行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3年正式发布了著名的ISO7498标准: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

只是一个技术规范,而不是工程规范。

OSI/RM是在市场已有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基础上,博采众长,而形成的。

一、OSI参考模型

1.OSI/RM的7层模型

从第l层到第7层的命名为: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2.OSI/RM中的对等实体和7层协议

各层协议定义了相应层的协议控制信息的规则。

3.OSI/RM各层的主要功能

(1)物理层(Physicallayer)

物理层实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

(2)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数据链路层在通信的实体之间负责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连接。

(3)网络层(Networklayer)

通过路由算法,选择最适当的路径,并实现差错检测、流量控制与网络互连等功能。

(4)运输层(Transportlayer)

运输层完成端到端的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

它为高层提供端到端可靠、透明的数据传输。

(5)会话层(Sessionlayer)

组织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步,并管理数据的交换。

(6)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

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

(7)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

开放系统与用户应用进程的接口,为OSI用户提供管理和分配网络资源的“服务”,如:

文件传送和电子邮件等。

【举例子说明各层的功能。

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这次通信要做什么?

运输层:

对方的位置在哪里?

网络层:

到达对方位置走哪条路?

数据链路层:

沿途中的每一步怎样走?

物理层:

每一步怎样实际使用物理介质?

各层的数据单位使用了各自的名称:

物理层:

比特流。

数据单位为帧。

分组,数据报。

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报文。

二、TCP/IP参考模型

TCP/IP体系结构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虽然并不完美,但是也没有什么大的缺陷,并被大多数的网络所使用。

对于厂商和用户来说,没有必要更换相应的体系结构。

所以,TCP/IP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事实标准。

 

层次

主要协议

应用层

HTTP、FTP、SMTP、DNS、DSP、Telnet、WAIS……

传输层

TCP、UDP、DVP……

网络层

IP、ICMP、AKP、RARP、UUCP……

接口层

Enternet、Arpanet、PDN……

第三节物理层

完成物理链路连接的建立、维持与释放;

传输物理服务数据单元;

进行物理层管理。

网络中传输介质是多种多样的。

一、物理层的特性

1.机械特性

机械特性规定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几何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方式等。

【插座大小尺寸、个插脚】

2.电气特性

规定信号线的连接方式相关的电气参数。

【1或O的电平范围、速率和距离限制】

3.功能特性.

对接口连线的功能的定义。

【数据信号线、控制信号线、定时信号线、接地线】

4.规程特性

规定了数据传输时的控制过程和步骤。

【链路建立、维持和解释】

【可以举例说明这几种不同的特想的区别】

第四节数据链路层

一、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1.数据链路

物理链路的基础上,使用控制规程,构成数据链路。

并形成了有一定格式的数据帧。

一条链路上可以产生多条数据链路。

2.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功能

物理链路不可靠的。

数据链路层要在物理层提供物理连接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所以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1)链路管理。

链路两端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

(2)帧的装配。

数据单元是帧,封装和解封数据帧。

(3)帧同步。

接收端能够识别出一个帧的开始和结束。

(4)寻址。

在多点式链路中,要知道哪个结点发来的数据,就必须知道发送端的地址。

【MAC地址】

(5)差错控制。

保证相邻结点之间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采用检错重传方法。

(6)流量控制。

相邻结点之间的流量控制。

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以防止接收能力不足而造成的数据丢失。

实现收发双方速度匹配。

【停止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和选择重传ARQ协议】

【网络层、运输层中也需要解决流量控制问题】

(7)透明传输

二、停止等待协议

1.停止等待协议原理

基本思想是:

发送端对发送的数据帧加上校验码并进行顺序编号,每次按顺序发送一个帧,然后等待接收端的响应帧,并且根据响应帧来决定发送下一个帧还是重发原来的帧。

具体操作:

1.发送结点:

a.从主机中取出一个数据帧

b.V(S)=0,对发送状态变量初始化

c.N(S)=V(S),再将发送状态变量的值写

入到发送序号中,并将数据帧送入发送缓冲区中。

D.再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帧发送出去。

(但是仍然保留副本在缓冲区中。

E.设置超时计时器(设置适当的超时重发时间,tout,一般为大于一次正常数据帧传输与应答信息传输时间的总和。

F.等待。

(等待后面的情况中一种的出现)

G.若是接收到确认信息ACK。

则从主机中取出一个新的数据帧,并为其确定新的状态变量,和序号。

(在这里我们只选用1个比特位来承载序号信息,所以只有两种可能,所以更新状态变量时,使用公式V(S)=1-V(S),就可以了。

)然后再转入第三步。

H.若是收到否认帧,则转入第四步,重传数据。

I.若是超时,则还是转入第四步,重传数据。

2.接收方(协议)

a.V(R)=0。

接收的状态变量初始化,值等于发送方发送的数据帧的序号。

以便于识别接收。

B.等待。

等待发送的数据帧的到来。

C.当接受到一个数据帧时,就开始检错,无错则执行后面的算法。

有错则执行第8步。

D.如果N(S)=V(R),则说明接收到正确的数据帧,可以接着执行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