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使后面的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
让……争斗
3.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为了宾语而发出这个动作。
①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
为……哀悼
三、形容词
1.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温故而知新。
故、新:
旧的(新的)知识。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①见贤思齐焉。
齐:
看起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
使……削弱
4.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①友人惭惭:
形容词意动,感到惭愧。
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
“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
背离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
专一
常见文言虚词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
他"
(他们)、"
它"
(它们)。
例:
昂首观之:
代词,指蚊子。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物外之趣:
的。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
(《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
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其真无马邪?
(《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三、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四、于
1、对,对于。
向例:
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6、被例:
受制于人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任重而道远。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
六、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然数年恒不一见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尘气莽莽然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通假字(“通假”指“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四种: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是知也。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孤塔)高插青冥。
2.谓语省略
(1)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使之与台齐
4.介词省略
(l)见二虫斗(于)草间。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1.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例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惟危楼一座。
(2)见宫殿数十所
3.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徐喷以烟
(2)留蚊于素帐中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一、保留(像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可保留不译)
二、删除(删掉无意义的或没必要翻译的虚词、累赘部分)
三、添加(补出省略或隐含的内容)
四、对换(通假字换成本字,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五、调整(特殊句式调换,比喻、典故灵活翻译)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宠辱偕忘________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④微斯人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
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1)日光;
一起;
探求;
如果没有
(2)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有。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4)我不同意这一观点。
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
【解析】【分析】
(1)、景:
日光;
偕:
求:
微:
如果没有。
(2)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对重点词语正确翻译,句式上样正确认识。
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璧:
玉璧;
忧:
以......为忧;
乐:
以.....为乐,据此进行翻译。
(3)藤子京也有此胸怀,谪守巴陵郡后并没有沉沦,而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以此证明。
(4)审查题干,联系生活,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阐述理由时,层次要清晰,语言要简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
⑴日光;
⑵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⑶有。
⑷我不同意这一观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意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某种观点的看法,考生要正确对待观点,表明态度,阐述要合理,论述要清晰。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