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5774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文言虚词》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文言虚词》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文言虚词》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文言虚词》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

《《文言虚词》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虚词》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

格式——主语+之+谓语,不译。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主语)(谓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语><谓语>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罪之有?

         姜氏何厌之有

◆语气助词:

怅恨久之顷之

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

可代人,代事,代物

•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母亲听到焦仲卿的话之后,就很生气地拍打着胡床。

•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狼》)

•——用刀砍狼的头,几刀就砍死了它。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我诗歌)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您宽容我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标志。

相当于“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人情裁断。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相当于“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只不过是被武力所逼迫罢了

•⑤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风尚不能流传已经很久了。

•⑥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毛先生凭着能言善辩的口才,比百万军队都强。

动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小练习:

1、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二、其

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们)”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秦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也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大王非常喜爱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肴之战》)

•——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静女其姝(《诗经·

静女》)

•③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诗经·

氓》)

小结:

(1)代词

(2)副词

(3)连词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完成下列练习

2、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3、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4、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6、亦各言其志也

7、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8、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指示代词,那3、第一人称代词,我的4、第三人称代词,他

5、代词,其中6、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7、指示代词,那个,这个

8、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1、安陵君其许寡人

2、则齐国其庶几乎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4、其若是,孰能御之

5、国无主,其能久乎

6、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7、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8、霰雪纷其无垠兮

1、副词,表祈使2、副词,表揣测3、副词,表反问4、连词,表假设

5、副词,表反问6、连词,表选择7、副词,表祈使8、补充音节,无义

 

三、而

①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②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③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④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⑤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嗤嗤地笑了起来。

•⑥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⑦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⑧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动词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柳敬亭传》)

•——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课堂练习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掩口胡卢而笑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0、军惊而坏都舍

1、连词,表假设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结果4、连词,表并列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7、连词,表假设8、连词,表转折9、代词,你的10、动词,如同

四、以

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秦也不把城给赵国,赵也始终没有把宝玉给秦国。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用”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人质,救兵才会派出。

•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用)……身份”

•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

•——于是辞去宰相的职务,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到达泰安。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离近(的地方),那么游览的人就多;

(道路)险要而且距离远(的地方),那么到那里(游览)的人就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洞内)。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