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5743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Word下载.docx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Word下载.docx

(2)发展:

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

(3)特点:

自由报名,通过差额录取。

(4)影响:

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

知识点2·

中枢政务机构

1.汉武帝时期:

中外朝制度

(1)形成以尚书为主的决策机构,具体事务分由六曹职掌。

(2)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省制

尚书台改称,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3.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1)概况

(2)职能:

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负责审核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

(3)影响

知识点3·

赋税制度

1.汉代:

赋税有不同种类,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2.魏晋:

实行租调制,按征收粮食和绢帛。

3.北魏:

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随堂演练

1.阅读教材P44“学思之窗”: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试答:

2.阅读教材P44“学思之窗”:

教材剖析

1.阅读教材“唐三彩文官俑”(见教材P43)

信息解读:

唐朝葬俗中,人去世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较为常见。

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颜色以褐、绿、白为主。

主要反映唐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陶瓷业的进步。

2.阅读教材“唐三彩文官俑”(见教材P43)

唐朝葬俗中,人去世后

4.唐初:

租庸调制

(1)内容

(2)影响:

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5.唐中后期:

两税法

(1)背景:

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4)影响

 

多随葬各种明器,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较为常见。

3.阅读教材“唐代三省位置图”(见教材P45)

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列左右,尚书省稍远,分别体现其决策和执行职能。

便于与皇帝共议国事,反映了唐代中央机构的完备。

探究一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论要点

角度

内容

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后经历夏商周的世袭制、战国的军功爵制、西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选官制度的趋势

(1)选拔标准: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原则: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对点训练

1.“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

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A.军功爵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钱穆说:

“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

”据此可知,科举制()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探究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1.运转

2.特点

(1)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

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掌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1.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

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

()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

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

探究三(核心素养)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汉代的中枢政务机构

汉初以来,汉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威胁到皇权,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中央机构。

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

(1)中国古代的中枢政务机构在各朝代之间既有继承,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汉代就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隋朝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

唐朝建立后,承袭隋制,虽略有所改,但基本上没有突破隋代模式。

(2)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也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

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

A.皇权不断得到加强B.中央官员数量增多

C.大臣分工逐渐明确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建立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3.通过相关图文材料,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兴衰、政治制度及经济文化成就

4.结合相关材料,了解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三皇五帝;

夏商周的兴衰及政治、经济制度等

难点:

原始人类分布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文化特征;

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

【知识概览】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中华文明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时期的相关内容。

原始社会从古人类出现到夏朝建立之前,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旧石器时代出现了元谋人等古人类,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像仰韶文化等。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私有制、阶级等,国家开始出现。

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夏、商、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代表。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人类文明的起源》,学生观看视频,思索中华大地上的古人类是如何而来的。

教师结合视频导入本课。

【讲授新课】

框题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知讲解』

概念解析:

石器时代

教师提问:

什么是石器时代?

学生回答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石器时代是一个考古学上的时间区段。

第一个文明国家地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中华文明的石器时代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教师说明: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以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

距今1万年后后到约2000年前,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教师出示图片,区别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打磨石器的区别,学生观察并说明区别。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教师出示PPT,要求学生结合教材说明古人类的名称、时间、位置。

学生描述古人类的生活场景

教师总结

『合作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

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原始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他们为什么选择在这些地区繁衍?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归纳;

我国已知远古人类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教师出示PPT图片“北京人头骨化石图片”,补充北京人头骨化石的相关内容: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到底在哪里?

自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不知所踪后,这个谜就一直在破解之中,但到现在都未能如愿。

1998年,包括有“北京人”之父之称的贾兰坡院士在内,14名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发起的"

世纪末大寻找"

同样无果而终。

教师出示图片“北京人遗址烧过的遗物”并补充相关内容。

用火是原始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火的使用是人类开始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开始。

元谋人还不知道用火,北京人开始懂得利用自然火,如闪电引发的山火等。

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那么,北京人用火有何作用呢?

大家讨论

学生讨论并展示

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出示PPT图片“新石器时代主要人类遗存”并让学生在图上找出新石器时代的几个重要遗存

学生展示

教师强调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

教师引导学生在教材上找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

文化共同特征:

1、打磨结合方法制造石器

2、大量使用陶器

3、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等

教师强调:

分布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

结合教材P3-5,概括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并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的社会特征

教师出示PPT图片:

早期文化遗存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体会早期文明的成就

姜寨遗址复原模型并介绍地点:

陕西临潼

生产:

新石器、原始农耕

生活:

聚族定居

社会:

共同劳作平均分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教师介绍:

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良渚遗址:

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PPT图片大汶口文化遗迹和良渚文化陪葬品,教师提问这两个遗址出土文物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良渚文化陪葬品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