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李胜元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4963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李胜元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李胜元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李胜元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李胜元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李胜元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李胜元Word格式.doc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李胜元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李胜元Word格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李胜元Word格式.doc

二是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三是过于注重接受学习,忽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四是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和书本中,忽视了学生丰富的社会实践。

纵观当前国际课程改革趋势我们不难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

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的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

比如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的“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的“综合活动”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课。

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实施现状:

眼下,综合实践活动正在我市各中小学有条不紊的开展。

但在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有的甚至没有起步。

很多学校虽已把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计划,但并没有去督促、检查教师的执行情况,久而久之,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际已演变成各学科教师的练习课。

即使有教师想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但苦于理论以及实践经验的匮乏,往往不能很好的将其实施下去,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也就体现不出来。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状的呢。

笔者用近两年的时间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以下就这方面谈谈我的思考:

一、导致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不理想的原因

(一)认识不足

1、地方政策推进不力,学校重视不够,师资缺乏。

由于该课程缺少政府教委政策支持,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很大一部分连参加过该课程培训的教师也没有,即使有参加了培训的老师,回校后,由于学校不重视,该课程也只能处于停止状态。

2、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任务

造成教育工作者这种“任务观”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是由教育部做出规定,要求学校及教师实施的,而不是由于教育发展到某个阶段,得到广大师生认可而自然发生的。

在这种背景下,因为各级教育领导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还没能感觉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一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们就会产生为难甚至是退缩情绪。

即使在外来力的干预下勉强为之,教师也就很可能将其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

另一个原因是仍有部分教师尚未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号上,于是乎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非考试科目在实施过程中就必然显得“雷声大雨点小”。

3、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成于以往的各活动课

一些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没什么两样。

客观说,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92年以来活动课的研究和实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最突出的就是在学习活动方式上。

“活动课”没有强调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的载体还是晨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校传统活动等等。

而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活动的载体也更加广泛,除上面讲到的外,还有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等。

4、存在精英主义倾向

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只在成绩比较优秀的班集中开设这门课程,这样做就直接致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优等生的专利,成为成绩不佳者的奢侈品。

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这些学校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态度,害怕做不好会影响学校形象;

而且许多教师固执的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因为他们“学好主学科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呢?

”这其中固然有学校自身压力的原因,但在根本上却是学校领导及教师未能端正课程实施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学习的权利。

况且,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

从已有实践结果来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间良好合作,促进了学生对活动的积极参与,对合作行为的关注大大扭转了学生的“自我中心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往往转变为内驱力,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技能。

因此我们应改变精英主义倾向,鼓励所有的学生都来参加,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神和理念真正得到贯彻与落实。

(二)操纵不当

1、时间单一化

课程实施时间单一主要指教师在执行课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在某天的某节课,他就在这天的这节课进行指导,固定了课程教学时间,而不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灵活调配。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灵活性是很大的,尤其表现在时间的安排上。

它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但更多的实践内容并不能够事先安排,偶然性较大,与学生的学习也必然存在冲突。

因而,我们应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将其移至这一天进行,也可以将几次的活动时间合并在一起进行。

总之,时间的安排要随具体的需要来定。

2、指导不到位

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能否到位,是这门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若指导不到位会使学习活动难以进行,导致学与教的脱节。

学习活动指导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许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活动,以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综合实践活动。

而且在活动中摆不正师生关系,易走极端,要么事事过问,越俎代庖;

要么过分民主,放任自流。

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教师并未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旨趣,另一方面教师还没有树立起主体性的学生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从“教”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种思维定势使得许多教师很难走出“教为中心”的怪圈。

因此,活动又说又玩的表面热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必然“貌合神离”。

而“神”的体现主要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就要求师生树立主体性的教育观。

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新鲜事物。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受眼前利益的驱使,对综合实践活动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对该课程的学习常常敷衍了事。

就曾有学生说过“这门课花这么多时间,其它课学不好,考试怎么办?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并调整和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为此,有两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一是在课程开展之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二是要深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策略。

前者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端正学习态度有着重要作用,后者则是学生成功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条件。

做好这两项工作,将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地探索者转变,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发展,生成终身发展的理念。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这两项工作必要且非常迫切。

3、过分注重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目标和评价中分别写道:

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实践和过程性体验。

但也有许多教师把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作为评优评先的有利条件,过分追求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热衷于评比、展示、出书。

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直接导致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出现“准备匆匆忙忙、过程马马虎虎、结果真真假假”的情形。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宗旨出发指导学生,而不能舍本逐木。

二、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一)政策推进,加大投入。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

(二)开展适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

1、体验性的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专家郭元祥教授在他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这样阐述道:

只要符合学生兴趣和知识储备的特点,只要具备探究性学习的客观条件,对学生身心没有危害,都可以作为探究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

教师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时,结合“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可安排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走进工厂,或者也可以是协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又有针对性的事。

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养成正确的劳动观,获得知识与经验的双丰收。

2、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它主张打破原有的观念,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这一方面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是相吻合的,鉴于此,本人试图摸索一条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一是结合生活,提出问题。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寻找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关系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超越体系化教材之外的东西,可以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如:

《关于校园绿化情况的调查》、《学校周围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分析与对策》等等。

二是自主合作,确定方案。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又约束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

因此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在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后将有同样兴趣、爱好、选择同一研究课题的学生有机组成研究小组,协商会话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

合作小组的规模一般在5—10人左右,提倡自主自愿结合。

在这里,合作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

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发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与分享,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是直接体验,解决问题。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直接体验获取知识都较推崇。

例如:

“裴斯泰洛齐一再强调:

‘生活会造就人’,福禄贝尔呼唤‘让自然做你的教师吧’,杜威则直截了当地说:

‘学校课程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让学生走进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获得感性的认识,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人;

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创新的意识。

四是全程评价,体验成功。

这一学习过程重视的是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这也就决定了它的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与水平,而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进步,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每一步的真实体验。

学生若达到能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能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能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能通过学习自己解决身边的一些小问题这都是成功的,都是值得肯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

研究性学习并不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而仅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都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内涵,它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的,要想切实达到课程目标,应该将四者结合起来进行。

所以我们要处理好这四者的关系,以综合主题或综合形式是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状态。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打破我国学科课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