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拉德反应实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4045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拉德反应实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美拉德反应实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美拉德反应实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美拉德反应实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美拉德反应实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拉德反应实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

《美拉德反应实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拉德反应实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拉德反应实验报告文档格式.docx

  

(2)嗅闻每根试管,描述其风味并记录感官现象。

  (3)用铝箔纸将每根试管盖起来,放入100℃水浴中,加热45min,再在水浴中冷却到25℃,记录每根试管的气味(例如:

巧克力味、马铃薯味、爆米花味等等)。

记录颜色0=无色,1=亮黄色,2=深黄色,3=褐色。

  结论:

不同的氨基酸对于美拉德反应产物具有很大的影响

  五、讨论

  1、导致食品体系发生褐变的常见因素有哪些?

主要因素有:

酶褐变和非酶褐变

  

(1)酶褐变是由氧化酶对食品中多酚类物质氧化聚合而引起的褐变变化;

  

(2)非酶褐变主要是由食品中的糖分、蛋白质、氨基酸等发生的化学变化所引起的,与酶没

  有直接关系,主要包括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

  2、美拉德反应的机理和条件分别是什么?

  反应机理:

还原糖与氨基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终生成多种类黑精色素——褐色的含氮色素。

具体步骤:

  注:

截图选自龚平,阚建全美拉德反应产物性质的研究进展.食品发酵工艺.XX年第35卷第4期(总第256期)141

  影响因素有:

羰基化合物、氨基酸化合物、pH值、水分、金属离(本文来自:

WWW.xiaocaoFanwEn.cOM小草范文网:

美拉德反应实验报告)子、亚硫酸盐但是本实验只能说明氨基酸化合物种类的不同对美拉德反应产物有影响。

  1水分活度太大3、实验缺陷:

  2变量太单一,只有原料氨基酸的种类在变○

  3实验结果误差大,因为不同的人感官鉴定结果差别较大○

篇二:

实验一美拉德反应

  实验一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

  一、实验目的

  ①探究不同氨基酸与同一种还原糖发生羰氨反应产生什么样的风味。

②探究为什么不同的氨基酸和同一种还原糖发生羰氨反应会产生不同的风味。

二、实验原理

  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原糖和氨基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终生成多种类黑精色素—褐色的含氮色素,并产生一定的风味,这类反应统称为美拉德反应(也称羰氨反应)。

三、实验方法

  1、向8根装有50mgD-葡萄糖的试管中添加8种不同的氨基酸(各管中添加量为50mg),再加入0.5mL的水,充分混匀。

2、嗅闻每根试管,描述风味并记录感官现象。

  3、用铝箔纸将每根试管盖起来,放入100℃水浴中,加热45min,再在水浴中冷却至25℃,记录每根试管的气味及颜色。

四、结果与讨论实验现象如下表:

  氨基酸种类L-天门冬氨酸L-赖氨酸L-苯丙氨酸

  氨基酸加D-葡萄糖加入量(g)入量(g)0.0550.0500.052

  0.05110.05020.0503

  未加热前反应

  加热后反应现象

  现象

  溶解,溶液无颜

  土豆味,无其他变化

  色

  溶解,溶液呈棕巧克力味,溶液颜色

  黄色变深

  不溶,溶液无颜酸刺激性气味,仍不

  色溶

  L-甲硫氨酸L-脯氨酸L-精氨酸L-亮氨酸

  0.0500.0500.0540.050

  0.05280.05120.05020.0503

  不溶,溶液无颜

  生土豆味,仍不溶

  溶解,溶液无颜面包香味,无其他变

  色化

  溶解,溶液无颜巧克力味,溶液变红

  色褐色不溶,溶液无颜

  奶香味,仍不溶

  讨论:

1、导致食品体系发生褐变的常见因素有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非酶褐变就包括美拉德反应。

几乎所有的食品中均含有羰基(来源于糖或油脂的氧化酸败产生的醛和酮)和氨基(来源于蛋白质),因此都可能发生羰氨反应,故在食品加工中由羰氨反应引起的食品颜色加深的现象比较普遍。

  2、美拉德反应的机理:

氨基化合物中的游离氨基与羰基化合物中的游离羰基发生缩合反应→氮代葡萄糖基氨在酸的催化下经过阿姆德瑞分子重排作用生成单果糖胺→重排产物果糖胺可能通过多条途径进一步降解,生成各种羰基化合物→多羰基不饱和化合物一方面进行裂解反应,产生挥发性化合物;

另一方面又进行缩合、聚合反应,产生褐黑色的类黒精物质,从而完成整个美拉德反应。

  反应条件:

反应物中必须含有游离氨基和游离羰基;

且不能在完全干燥的条件下发生反应,水分含量在10%-15%反应易发生;

反应需要加热;

要有氧气参与。

篇三:

美拉德反应实验讲义

  080084002美拉德反应

  1.了解Maillard反应基本原理和条件控制2.掌握Maillard反应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步骤二、实验原理

  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原糖与氨基可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终生成多种类黑精色素——褐色的含氮色素,并产生一定的风味,这类反应统称Maillard反应(也称羰氨反应)。

Maillard反应会对食品体系的色泽和风味产生较大影响三、试剂

  1.D–葡萄糖2.L–天门冬氨酸3.L–赖氨酸

  50mg

  50mg

  4.L–苯基丙氨酸5.L–缬氨酸

  50mg50mg50mg50mg50mg

  6.L–甲硫氨酸7.L–亮氨酸8.L–脯氨酸9.L–精氨酸四、实验步骤

  

(1)向装有50mg葡萄糖的试管中分别添加不同种类的氨基酸50mg,再加入0.5mL水混匀。

  

(2)嗅闻每根试管并记录感官现象,接着用铝箔纸盖住每根试管,先放入100℃水浴中加热45min,再冷却至25℃,记录每根试管的气味(如巧克力味、马铃薯味、爆米花味等)。

记录颜色,填入下表中。

  五、思考题

  1.导致食品体系发生褐变的常见因素有哪些?

2.美拉德反应的机理和条件分别是什么

  3.什么原因导致美拉德反应产生的褐变程度不同?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一、实验原理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中性盐,蛋白质即从溶液中沉淀析出,这种作用称为盐析。

盐析法常用的盐类有硫酸铵、硫酸钠等。

  蛋白质用盐析法沉淀分离后,需脱盐才能获得纯品,脱盐最常用的方法为透析法。

蛋白质在溶液中因其胶体质点直径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无机盐及其它低分子物质可以透过,故利用透析法可以把经盐析法所得的蛋白质提纯,即把蛋白质溶液装入透析袋内,将袋口用线扎紧,然后把它放进蒸馏水或缓冲液中,蛋白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透析袋而被保留在袋内,通过不断更换袋外蒸馏水或缓冲液,直至袋内盐分透析完为止。

透析常需较长时间,宜在低温下进行。

  二、实验材料和试剂

  10%鸡蛋白溶液:

选新鲜鸡蛋轻轻在蛋壳上击破一小洞,让蛋清从小孔流出,然后按一份鸡蛋清,加9份0.9%氯化钠溶液的比例稀释。

  含鸡蛋清的氯化钠蛋白溶液:

取鸡蛋一个除去蛋黄取蛋白,加320ml蒸馏水和100ml饱和氯化钠溶液,通过数层纱布过滤,取滤液。

  饱和硫酸铵溶液,硫酸铵晶体,1%硝酸银溶液,1%硫酸铜溶液,10%氢氧化钠溶液。

  三、实验步骤

  

(一)蛋白质盐析

  取10%鸡蛋白溶液5ml于试管中,加入等量饱和硫酸铵溶液,微微摇动试管,使溶液混合后静置数分钟,蛋白即析出,如无沉淀可再加少许饱和硫酸铵溶液,观察蛋白质的析出;

  取少量沉淀混合物,加水稀释,观察沉淀是否会再溶解。

(二)蛋白质的透析

  注入含鸡蛋清的氯化钠蛋白溶液5ml于透析袋中,将袋的开口端用线扎紧,然后悬挂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使其开口端位于水面之上。

  经过10分钟后,自烧杯中取出1ml溶液于试管中,加1%硝酸银溶液一滴,如有白色氯化银沉淀生成,即证明蒸馏水中有Cl-存在。

  再自烧杯中取出1ml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1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滴加1-2滴1%的硫酸铜溶液,观察有无蓝紫色出现。

  每隔20分钟更换蒸馏水一次,经过数小时,则可观察到透析袋内出现轻微混浊,此即为蛋白质沉淀。

继续透析至蒸馏水中不再生成氯化银沉淀为止。

  实验报告记录透析完毕所需的时间。

  巧克力中的脂肪起霜

  一、

  实验原理和目的:

  可可脂以多种(Ⅰ—Ⅵ)晶型的形式存在,这些晶型的融点依次升高。

另外一种命名系统对这些形态的命名是:

Ⅰ=r,Ⅱ=α,Ⅲ和Ⅳ=β’,Ⅴ=β2,Ⅵ=β1。

当脂肪晶体的不稳定晶型发生融化,到达表面,再重新结晶称为粒度更大、更稳定的Ⅵ晶体时,会在表面覆盖一层白色或灰色的外衣,这就是巧克力的表面的脂肪起霜。

为避免或延迟起霜,有必要再开始贮存的时候就让尽可能多的可可脂以较为稳定的Ⅴ型晶体存在,并避免高温贮存。

快速冷却会形成小的不稳定的晶体和晶种。

如果部分结晶的巧克力经过适当退火(保持在32℃)处理,将即将形成的不稳定的Ⅰ—Ⅵ型晶种融化,接着再经过缓慢冷却,就可以形成以更稳定的晶型为主的结晶。

本实验的目的就是举例说明在退火过程中冷却速度和加入晶种对巧克力晶体结构的改变。

二、实验材料

  无糖巧克力,铝制平底锅三、实验步骤

  1.在一个100mL的大烧杯中融化2块无糖巧克力。

用烘箱加热,避免过热,

  并防止湿气进入巧克力。

  2.称取6g熔化的巧克力放入铝盘中,并在底部均匀铺成一个薄层。

放入冷

  冻箱中大约20min。

拿出并将其破碎成小片。

再在冷冻箱中放置10min使其充分冷却。

  3.30min之后,调节剩下的熔化的巧克力到34℃。

将冻结的巧克力迅速放

  入热巧克力中。

搅拌巧克力1min或直到小片融化而且混合情况良好。

4.将一半的巧克力倒入铝盘,冷却60min。

  5.在剩余的一半中通过将样品再加热到大约40℃破坏任何的晶种。

将其倒

  入另外一个铝盘并冷却60min。

  四、思考题

  1.比较样品和未熔化的巧克力块的表面颜色和外观。

2.描述为什么特定处理会影响观察到的表面光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