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三化学之71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3975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71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71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71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71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71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71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71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初三化学之71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71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其原理是(化学方程式)。

加热溶液后褪为紫色,原因是:

2.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3.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中能形成酸雨的气体有。

4.生活中有酸味的物质有等。

【新知导学】:

1.溶液的分类:

按溶液的酸碱性可将溶液分为性溶液、中性溶液、性溶液。

2.酸碱指示剂的认识:

酸碱指示剂用于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试剂,酸碱性不同的溶

液会使指示剂呈现不同的颜色。

常见酸碱指示剂有:

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等。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______,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_____。

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_____,遇中性和酸性。

3、预习课本34页“拓展视野”家庭自制酸碱指示剂

提示:

取适量新鲜花瓣或者紫萝卜皮、紫菜等切碎,加入适量白酒浸泡半小时左右,过滤即可得到植物色素提取液,装瓶备用。

怎样的色素提取液才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课本P34页)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探究溶液的酸碱性

小组实验:

实验

操作

分别在点滴板上滴加下列溶液(2-3滴)后,再分别滴加两种试液(2-3滴),观察颜色的变化。

并将呈现的颜色分别记录在相应的空格内。

试剂

白醋

稀盐酸

纯碱溶液(Na2CO3)

石灰水

白酒

食盐水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思考交流:

根据实验现象,分别归纳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的变色情况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活动二认识两种测定溶液酸碱性的试纸

实验操作

取两种试纸各三张于表面皿上,分别滴加(1滴)你所选择的三种溶液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并在表格中填入相关试剂名称和试纸呈现的颜色。

试剂选择

酸性

中性

碱性

红色石蕊试纸

蓝色石蕊试纸

1、根据实验现象,分别归纳两种试纸的颜色变化规律。

2、欲测定某地区水样的酸碱性,能否只带一种石蕊试纸?

写出方案。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总结:

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变色情况

2.反思:

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哪些?

分别要注意什么?

如何检验一未知样品的酸碱性?

3、气体的酸碱性如何检测?

4.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操作方法是: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作业布置】

【课后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

以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放鞭炮B.矿石粉碎C.植物光合作用D.酒精燃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A选项燃放鞭炮有二氧化硫等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选项矿石粉碎,只是颗粒大小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选项植物光合作用,有氧气和有机物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选项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选择B。

2.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验证硝酸铵溶解吸热

B.验证Fe、Cu、Ag的活动性依次减弱

C.制取并收集纯净的CO2

D.验证铁钉的锈蚀与氧气有关

【答案】A

A、硝酸铵固体溶解在水中溶液的温度会降低,装置内气体的压强会减小,U型管内红墨水左高右低,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正确;

B、左边试管内铁能和硫酸铜反应,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右边试管内铁能和硝酸银反应,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银强,但是铜和银的活动性无法比较大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混在一起,无法收集到纯净的二氧化碳,而且导管要深入集气瓶底部;

D、铁钉生锈是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两支试管内的铁钉都没有与水接触,都不会生锈,无法达到实验目的,错误。

故选A。

3.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捡拾垃圾是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简单方法。

以下是小敏在江边捡拾的垃圾,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塑料瓶B.泡沫饭盒

C.易拉罐D.垃圾袋

【答案】C

A、塑料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B、泡沫饭盒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C、易拉罐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是无机材料,不属于有机物,符合题意;

D、垃圾袋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取三套如图1所示的相同的装置、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靠。

气密性良好的烧瓶内均充满CO2,三位同学同时分别用注射器向烧瓶中迅速注入等量的水、饱和石灰水和40%的氢氧化钠溶液,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再振荡烧瓶。

观察传感器所示气压变化如图2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2代表加入的是水

B.AB段气压增大的原因之一是液体的添加使气体体积缩小

C.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

D.吸收CO2,用石灰水较合适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会和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被消耗,压强减小,根据三者的差别进行分析。

石灰水由水和氢氧化钙组成,氢氧化钠由水和氢氧化钠组成,常温下,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比氢氧化钙大,40%的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更多,所以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40%的氢氧化钠溶液。

曲线1是水、曲线2是饱和石灰水、曲线3是40%的氢氧化钠溶液;

AB段压强增大是因为加入液体后瓶中的气体被压缩,气体体积缩小,压强增大;

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是因为振荡烧瓶加速了反应。

故选B。

5.如图是“氮元素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a点物质属于单质

B.c点物质的化学式为HNO3

C.d点物质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D.e点物质和f点物质不可能是同一种物质

【答案】D

A、单质的化合价为0,a点物质的化合价为0,属于单质,故正确;

B、c点物质属于酸,且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所以是HNO3,故正确;

C、d点物质属于碱,d物质是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正确;

D、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和+5,,e点物质和f点物质,可能是同一种物质,故错误;

故选:

D。

6.城市污水经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统称“中水”,因为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的污水(下水)之间,故名为“中水”,说法正确的是

A.“中水”是一种饮用水

B.利用“中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C.“中水”中水分子的构成与蒸馏水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同

D.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成“中水”的过程中要过滤、吸附和蒸馏

A、“中水”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的污水(下水)之间,不是一种饮用水,故A错误;

B、利用“中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故B正确;

C、“中水”中水分子的构成与蒸馏水中水分子的构成相同,故C错误;

D、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成“中水”的过程中要过滤、吸附,不需要蒸馏,故D错误。

7.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下列方法正确的是选项

选项

物质

方法

A

CaO粉末(CaCO3)

加入过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

B

CuSO4溶液(H2SO4)

加入过量CuO粉末,微热,充分反应后过滤

C

NaOH溶液[Ca(OH)2]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D

Fe(Fe2O3)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A.AB.BC.CD.D

A、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会将主要物质除去,故A错误;

B、CuO能与稀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B正确;

C、Ca(OH)2能与过量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碳酸钠(过量的),故C错误;

D、Fe和Fe2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将主要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错误。

【点睛】

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8.下列河南特产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洛阳杜康酒酿造

B.南阳玉雕石刻

C.新郑红枣晒干

D.信阳毛尖采摘

A、酿酒的过程中粮食不断发酵,生成新的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正确;

B、南阳玉雕石刻的过程中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错误;

C、新郑红枣晒干的过程中,水分蒸发,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错误;

D、信阳毛尖采摘的过程中,毛尖的位置改变了,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错误。

9.由Mg(OH)2和MgO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含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8%。

取该混合物10g,将其投入110g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12%B.24%C.20%D.30%

试题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反应中,镁原子的总质量不变,即反应前镁的量=反应后硫酸镁中镁的量;

由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和混合物的质量,可计算镁元素的质量,再利用硫酸镁中镁的质量分数,求出硫酸镁的质量,而混合物与酸的质量之和为反应后溶液质量,最后可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为10g×

48%=4.8g,

则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镁的质量为4.8g÷

×

100%=24g,

而反应后溶液质量=10g+110g=120g,

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20%。

故选C

考点: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

能利用元素守恒的方法来计算溶质的质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不可盲目利用化学方程式来计算溶质质量。

10.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SO42﹣、OH﹣

B.H+、Cl﹣、CO32﹣

C.Cu2+、Cl﹣、OH﹣

D.Na+、NO3﹣、SO42﹣

A、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H+、CO3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Cu2+、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三种离子间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