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1248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

《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解析】A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

汉代是重农抑商比较严重的朝代,所以B项错误。

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该内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到政治权利问题。

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C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经济·

汉初经济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并识记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能力中档。

学生只要准确记忆汉代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内容即可答对,但答对的前提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

本题整体看并不难,但要读懂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才能甄别出D项是无关项,要准确记忆A项的现象出现在明朝时在可以。

0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6)表1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均田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它以唐代后期的均田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的分析能力。

本题是我认为最有智慧的一道题,本题学生这容易选择BC两项,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可能会产生定势思维的错误,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二是学生忽视了材料数据,不知道多少亩土地算是自耕农。

04.(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名师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

05.(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

“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错误;

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错误;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

【名师点睛】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

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

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我;

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0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答案】D

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以及两宋之际,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A项、B项和C项不是其原因,故排除。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名师点睛】本题以江南农业的开发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等。

经济重心南移是近几年全国卷和海南卷命题的高频考点,我们在备考是要关注。

03.(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B

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

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

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是筒车,故C项错误;

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控制,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

04.(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

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分工进行,联系所学内容可知在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

图片内容明显为多人集体劳作,与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所以A项错误;

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些在图片内容中反映不出来,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井田制之下,到汉代井田制已经瓦解,不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情况,所以C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

本题的干扰项为C项,井田制下也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

井田制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逐渐崩溃,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

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的一个小细节,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0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

宋代的土地制度

【名师点睛】从唐两税法开始,到宋代完成的经济关系、土地制度变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这种变革有的学者将它归结为两个分离,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国家同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离,而这两个分离在新社会历史条件下,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本上介绍了宋代实行的主要是租佃制,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导出这种制度的实质性内涵。

租佃制最主要的就是在土地兼并问题上的一种新型的选择,通过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来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06.(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C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的难点在于题干中引文是文言文,对于此类型的选择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解答:

1、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 

确定历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