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考06089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笔记10考试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0295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自考06089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笔记10考试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东自考06089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笔记10考试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东自考06089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笔记10考试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东自考06089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笔记10考试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东自考06089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笔记10考试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自考06089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笔记10考试用Word文件下载.docx

《山东自考06089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笔记10考试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自考06089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笔记10考试用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自考06089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笔记10考试用Word文件下载.docx

9、劳动关系特点:

法律平等性、经济的依赖性、管理的从属性、权益的冲突性、实力的差异性、冲突的影响性、互动的复杂性。

10、劳动法律关系: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11、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具体而言是共同指向的劳动活动。

12、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包括:

劳动权;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休息、休假的权利;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劳动者应尽的义务:

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

13、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

(1)法律调整机制

(2)企业内部调整机制(3)劳动争议处理机制(4)三方协商机制(5)惯例调整。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1、合作,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2、合作的根源主要有‘被迫’和‘获得满足’。

3、冲突的根源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前者由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后者由那些更加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造成。

4、冲突的根本根源:

异化的合法化(理论基础,1776《国富论》)、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

5、冲突的背景根源:

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情况、工作场所的不平等、工作本身的属性。

6、罢工,冲突最明显的表现形式。

其他表现形式有不服从行为、退出行为、权利义务的协商(上下级)。

7、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文化因素(价值观、信仰、态度和道德观)、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作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具体表现在企业和工会的具体目标设定上。

8、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影响因素只能影响冲突和合作的程度与表现形式,无法从根本改变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冲突与合作的存在。

比较收获:

人力资源策略的局限性,解决不了冲突的根本;

理解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既加剧了冲突,但也提供了解决冲突的渠道。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1、经济环境。

劳动力市场变化、厂商所面对的要素市场变化。

2、技术环境。

产品生产的工序和方式,必需的资本密集程度、受新技术影响程度、复杂性、知识技能依赖程度。

3、政策环境。

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关于就业的政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以及其他政策。

4、法律和制度环境。

规范雇佣关系双方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社会文化环境。

6、国家促进就业的原则:

(1)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2)国家采取措施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

(3).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4)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的服务体系。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

各学派的观点

1、按照从保守到激进顺序排列的代表性五大理论学派:

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

2、新保守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主要观点:

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的最大化,而且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认为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

美国典型。

3、管理主义学派,由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

观点:

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劳资之间存在冲突的原因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始终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

观点基础是雇佣关系一元主义的信念和价值观。

日本典型。

4、正统多元论学派。

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

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该学派认为,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与管理方对经济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冲突的。

工会和集体谈判是有积极作用的。

该学派观点的基础是雇佣关系多元主义的信念和价值观。

德国典型。

5、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更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张改革。

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力处于主导地位,工会和集体谈判非常必要。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最大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将经济部门划分为核心和周边部门。

瑞典模式是该学派最具代表性的实例。

精英理论。

6、激进派。

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成。

更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

认为其他学派提出的‘和谐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假象,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化,工会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倾向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

西班牙典型。

7、一元主义的特征:

组织全部雇员都属于一个由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的团队;

只存在单一的权威来源,就是管理方;

因为所有雇员都追求同一个目标,所以冲突是不合理的;

第三方的出现对雇佣关系是一种侵扰,所以工会没必要存在。

第二节劳动关系理念溯源

1、劳动关系理论。

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将社会经济的性质和发展归因于资本的内在性质,尤其是归因于工作组织的私人所有制特征。

激进派。

工业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将社会经济的性质和发展归因于工业化过程,与资本本身发展过程无关。

正统多元论学派和管理主义学派。

工业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将社会经济的性质和发展归因于资本的性质和工业化进程的联合作用。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新保守学派的理论是《国富论》,该理论假设资本主义之所以会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因为鼓励‘自由’竞争和放松了对管理方权威的各种限制。

2、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必被社会主义取代。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社会学方面的成就:

阶级和阶级斗争;

剥削;

异化;

工会、国家和意识形态;

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埃米尔·

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

工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以所有成员的功能整合的方式获得发展的,秩序和进步代表着经济和社会自然发展过程的主流,而冲突和停滞仅仅是局部的问题。

埃米尔·

迪尔凯姆1893年的《社会劳动分工》反映了由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会社会过渡中的问题。

工业化社会理论概括为三个方面:

传统的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分类已经过时;

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相分离,所有者越来越分散;

工会与集体谈判制度更加成熟。

后工业化社会理论,伍德沃德和布劳纳创始人,生产技术导致了工作的高度分工和规范化。

4、马克斯·

韦伯和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精于计算的理性和官僚制的广泛传播;

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关系;

矛盾的结局。

第三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1、斗争模式。

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斗争,表现为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

2、多元放任模式。

秉承新保守派劳动关系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情况的至关重要因素,工会是负面的。

3、协约自治模式。

分为劳资抗衡模式和劳资制衡模式。

劳资抗衡模式,行使争议权,国家对集体协议立法,以法国、意大利等为代表;

劳资制衡模式,劳工参与企业经营,德国、奥地利等为代表。

4、综合模式。

美国邓洛普1958年《产业关系体系》,对劳、资、政的分析,提出产业关系系统理论。

系统由主体(雇员及工会、雇主及雇主协会、政府)、环境(技术环境、行为者面临的市场和预算约束、行为者的权力关系和地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以及规则(薪酬福利、操作规程、奖惩制度和解雇制度等)组成。

后由伍德、冈德森完善。

冈德森模型由投入、主体、转换过程、产出组成。

综合模式的具体形式分为国家统合、社会统合、经营者统合三类。

社会统合模式特征:

劳资双方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

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强大力量;

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

劳工对其他劳动阶层的忠诚度高于对本产业的忠诚。

社会统合模式内容:

工会联盟与雇主联盟力量都很强大,并且共同构成强大的劳动市场组织;

劳资双方都愿意保持工业和平,明确反对国家干预;

设立争议处理机构;

劳资双方组织的影响扩大;

工会组织和雇主组织成为集团利益组织,插足政界,发表政见,左右舆论。

经营者统合模式特征:

劳资关系主要发生在企业层级;

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不具有强大力量;

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只存在于产业阶层;

劳动者对本产业的忠诚度高于对其他劳动阶层的忠诚。

国家统合模式,强制干涉。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1、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是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阶段。

2、该阶段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政府在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于劳资纠纷采取不干预的方式,实际上倾向于雇主一方。

第二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1、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第二次技术革命,引发生产工艺组织的变革。

2、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

3、该时期劳动关系。

团结权解禁,工会组织迅速发展,政府采取建设性干预政策,立法干预、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

1905年,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于芝加哥诞生。

1871年,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

4、该时期劳动关系特点:

工人运动继续发展,工会组织广泛建立;

资方或雇方开始让步,增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励;

劳资矛盾目标没有变,但激烈程度有所下降,集体谈判制度得到确认;

政府积极干预。

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

1、1935年,罗斯福《社会保障法》,标着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转变。

2、行为科学理论。

侧重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探求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寻找管理员工的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

三个重要方面:

工业心理学的出现;

霍桑实验;

社会系统理论。

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

芒斯特伯格《心理学和工业效率》。

社会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切斯特·

巴纳德。

3、劳动关系的制度化。

产业合理化运动。

4、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比其他时期更明显;

政府不但加强了劳动保障方面的立法,而且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等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