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9328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特点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即使降水丰富地区,但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影响或发生地区

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

影响的主要地区

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我国东北(夏旱)、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具体见选修五P46表)

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的原因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

节约用水;

加强监测预报;

人工降雨;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旱灾与涝灾的关系

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思考:

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

②冬季风的通道;

③接近沙源地;

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

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

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2、热带气旋――台风

台风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

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

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台风眼风力微弱、天气晴朗的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路径

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

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台风登陆后势力削弱的原因:

地面摩擦力加大;

水汽来源减少;

气温下降。

分布

时间分布:

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具体见选修五P48-49)

(有利影响: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伏旱与水荒②缓解高温酷暑。

①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及时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

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

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

3、寒潮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国家规定:

24小时内降温10OC以上,最低温在5OC以下,称为寒潮)

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

3-4月(最强)和10-11月

侵袭我国的路径

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具体见选修五P50)

北方:

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

南方:

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其中:

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

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寒潮益处:

冻死害虫;

带来雨雪,改善土壤墒情;

带来大风,利于风力发电)

加强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如添衣保暖、固紧室外搭建物),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耐寒品种。

4.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小于1000米的严重天气现象。

三个基本条件:

①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②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

③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快行冷锋影响)。

冬春季节

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正常的,造成作物减产;

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人畜伤亡等;

生态环境恶化。

(沙尘暴的好处:

增加降水,增加土壤肥力,增加水域营养盐类,塑造地表形态。

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①靠近沙源地,且雨季未到,地表干燥,土壤疏松;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大,且多大风;

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严重;

③滥垦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植被覆盖率下降,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①生态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是最有效的人类行为;

②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综合开发;

③合理利用水资源;

④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⑤控制人口数量。

(二)地质灾害

1、地震

概念和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基本概念

①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震级

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

①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③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规律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

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世界主要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

分布特点:

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

西南、西北地区。

如多发区:

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灾情特点

(我国)东重西轻(原因:

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

西部人烟稀少)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

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

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分析因震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a.震级大,破坏性大;

b.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

c.浅源地震;

d.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

e.诱发了其他灾害等

a.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b.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e.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f.加强国际合作等。

2、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时空规律

时间上:

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

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1)自然因素: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

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①靠近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山区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对植被的破坏,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⑤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⑥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

减轻灾害的措施

①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