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92908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docWord下载.docx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doc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docWord下载.docx

教案符合课程的科学体系,逻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分别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有师生互动环节,能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5

4

与教材联系紧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要切合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恰当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特点及自身教学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教学特色

20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突出、醒目

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分析准确,各有侧重,在教案中做出醒目标记

6

教案有所创新,不断充实,体现教学改革精神,具有显著特色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准备、实施及反思阶段的思路修正、内容更新、认识提升的过程和体悟,注意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

7

个性特色和创造性(加分项)

教案在反映学科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积极融入自己的人格和认知特点,(体现教师的个性特点和独特见解),彰显正在或已经形成的教学风格

合计

100

附件二: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比推荐表

课程名称

选用教材

适用班级

教师姓名

年龄

职称

所属系部

所属教研室

所在学院推荐意见:

年月日

评审小组意见

附件三:

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案首页

学院:

课程代码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

职称

教研室

课程类型

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授课方式

理论讲授()实践课()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总学时安排

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课程信息

1.开课时间:

2.开课地点:

3.本节内容:

4.所属章节:

5.授课时间:

6.学时:

7.授课语言:

主要

参考文献

附件四:

教案示例

临床医学院

中医外科学

020256

中医学2009级1班

万鹏

讲师

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理论讲授(√)实践课()

考试(√)考查()

课堂讲授72学时,临床见习20学时

李曰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二版

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

温江校区D教505

辨脓

上篇(总论)第四章(辨证)第五节(局部辨证)

2012年3月22日上午第1节(第3教学周)

1学时(50分钟)

中文

1.顾伯康主编.中医外科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4

2.陆德铭主编.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6

一、学生特点分析

1.知识基础:

2.

本班学生现为大三生,已经完成如下课程的学习:

(1)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专业能力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中药学、中药药理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中医内科学等。

(2)西医基础/基本技能课程:

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基础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用生物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诊断学、影像学、临床技能等。

(3)人文素养素质拓展课程:

古代哲学、中国医学史、医古文、医学人文学、心理卫生学、思想道德修养、医学行政管理、医疗纠纷、国防教育等。

(4)临床学习:

临床技能实践、课间见习、夜间见习等。

目前,在学习中医外科学的同时,还同步学习中医妇科学、温病学、内科学、传染病学,并参与临床技能训练实践等。

总之,如学校的“厚基础、强临床”培养理念所示,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基础都较扎实,能够学好中医外科学。

3.认知特点:

4.

(1)自我认知

处在大学时期中间阶段的学生,既不同于大一新生,又有别于毕业年级学生。

他们不再像大多数新生那样潜意识里主张“放松第一、学习第二”,也不再有因为不适应自立生活而带来的学习心理障碍。

但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认知还不够明确,甚至缺乏认识和思考,因此容易受到外界关于就业和工作等关乎切身利益的不利因素和不良情绪的影响。

(2)专业认知

由于他们已经走过了初入大学的新奇和放松阶段,已经能够准确认可自己的学生身份和学习任务,因此对于专业的认知比较清晰。

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和肯定也逐步变得浓厚和坚定,常有向往专业学习的主动需求,具有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且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3)中医认知

随着对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和见习,他们开始对中医的确切疗效表示认可和信赖,从一开始的盲从认知和学习中医,慢慢转变为发自内心地喜欢和欣赏中医魅力。

并且,通过对局部辨证前半部分的学习,也展示了他们对于外科临床证候的辨识已具有一定的自我甄别和鉴赏能力,故而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对课程内容进行“双向联系”,时刻把临床和基础两大学习板块紧密结合在一起。

5.学习风格:

6.

在前2周的课堂教学中,本班学生表现除了极好的学习主动性,比起被动灌输,他们更喜欢主动学习,喜欢提出疑问,喜欢课堂讨论,对临床知识的渴望程度很高,乐于从病案分析中获取知识点,学习氛围比较融洽。

除了自主学习,他们还自行分成7个学习小组并开展组内和组间合作学习。

但由于他们自身认知特点仍有一定局限性,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界干扰而出现对自我、专业和中医的不稳定认识,所以作为专业课教师,还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扬新的学习风格,即进行批判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全面系统的深入讲解,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1)掌握脓的概念、形成机理及出脓的临床意义。

(2)掌握成脓的特点及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

(3)掌握脓液形质、色泽和气味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4)熟悉脓液部位深浅的特点。

(5)了解脓液特征与顺逆证候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临床预后的指导意义。

3.能力目标:

(1)临证辨识能力

通过PPT主课件、图片影像等辅助学习课件等多媒体手段的生动展示,提高学生的临证辨识能力,特别是对于有脓无脓的辨识能力和对于脓液形质、色泽、气味的辨识能力。

如,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肿疡局部特征(疼痛、肿胀、温度、硬度等)和全身状况(舌脉、寒热等)的变化来辨识脓成与否;

通过图片展示脓液的稠厚来辨识脓的形质;

通过对图片脓液黄白相兼、黑绿及血色的判断来辨识脓液的色泽;

通过比拟活鱼与死鱼的气味来增强辨识脓液气味的感官能力等。

(2)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物教具(水气球、手电筒、火柴头、注射器等)和多媒体视图资料等演示和展示确认成脓的5种具体操作方法,即,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和B超等,积极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内操作练习,以便力争能感受和体会到按触法之应指、透光法之阴影、点压法之剧痛、穿刺法之抽吸等特点,加深理性认知印象,强化感性操作意识,促进对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的综合掌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3)综合思维能力

在完成上述对脓成与否的辨识,及对脓液特征的辨识后,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双向联系”,即,联系临床和联系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

如,关于脓液的形质特征可做如下联系思辨:

气血化生皮肉(生理)←热盛肉腐成脓(病机)←脓液稀薄(特征)→气血亏虚(意义)→补益气血(治疗)。

由此可见,在正确辨识局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对基本础理论的系统回顾,和对临床诊治的全面分析,围绕“一条主线、五个轴点(生理←病机←特征→意义→治疗)”,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外科疾患局部病损的辨识和治疗依据,抓住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能动地串接知识点的综合思辨能力,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分散的、孤立的、片面的知识碎片”。

5.情感态度目标:

(1)对脓液的理性认知

通过介绍“煨脓长肉”的临床研究,纠正学生对脓这一病理产物的不正确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医和西医对脓液认知的差别。

脓液是正邪二气斗争的结果,不是肮脏的恶性产物,脓液排出后疮疡即可愈合,在为医生带来成就感的同时还可获得病人的认同感。

作为中医学生,应该对脓液怀有理性的情感,要正确去认识,而非消极地回避。

(2)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通过介绍重症脓疡患者的病情资料,使学生形成“以患者为导向”的学习观,帮助学生理解“尊重和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的内涵。

(3)对中医的坚定信念

通过上述临床研究和病例学习,客观评价中医治疗脓疡及外科疾病的独特疗效,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的浓厚兴趣和将来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

(4)对自我的不断激励

通过不断地“回顾——分析——联系”脓液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局部临床特点,使学生获得“综合、整体、联系”的学习思维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自信心,从而在学业上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三、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2.

(1)脓的形成机理及出脓的临床意义。

(2)成脓的特点及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

(3)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特征及临床意义。

3.教学难点:

4.

(1)引导学生对脓液进行理性认知。

(2)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如按触法之应指感。

5.解难措施:

6.

(1)纠正偏识,理性认知

通过系统地复习相关基础理论,介绍祖国医学对脓的认识,缜密地分析脓液乃因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的机理,及出脓乃正邪斗争的结果,意义在于载毒外出,使毒随脓泄。

中医亦认为可以藉“煨脓长肉”之机促进疮疡的迅速愈合。

因此,中医医家不像西医那样对脓液有强烈地排斥心态,相反,不仅要求医生仔细查看脓液的形质和色泽,还要不嫌不弃嗅闻脓液的气味。

这种谦恭的行医态度对患者来说无疑已经胜似一剂良药。

(2)总结规律,化繁为简

针对成脓时在临床可见的局部4大表象,即疼痛、肿胀、温度和硬度,分析其在成脓前后的变化特征,总结能够促进学生记忆、理解和临床辨识的规律:

“三高一低”,即,疼痛、肿胀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均为较前增高(明显),而硬度则较前降低。

此外,在体察局部变化的基础上,还要补充和强调不忘查看全身的情况,主要包括脉象和体温等重要体征。

(3)多种方式,灵活示教

由于确认成脓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在课堂教学中若单凭口头讲述,恐有使学生一知半解之虑。

故可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处理,示范教学。

如,按触法可通过水气球进行模拟演示,让同学体验手下应指之感;

透光法可在暗室里让学生相互用手电筒感知;

点压法可让学生用火柴头轻压水气球感觉软陷;

穿刺法可让学生用注射器练习穿刺水气球等;

最后通过手法操作视频资料等辅助学习课件再次进行演示。

(4)注重分析,因果相连

在临床课程课堂教学中,勿忘对基础理论的回顾和分析,通过“双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