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9076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shú

)为汝(rǔ)多知乎?

练习:

1、下列括号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问其故(故:

缘故,原因)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

认为)

C.及其日中如探汤(及:

到)

D.孰为汝多知乎(知:

知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一儿以日初远。

C.而日中时远也。

而日中时近也。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孰为汝多知乎?

3、下列说法与文本不一致的一项是()

A.孔子路遇两小孩争辩,上前询问原因,再现

了孔子好学好问的特点。

B.两个小孩一个是从视觉的角度,一个是从触

觉的角度,来判断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人近一些的。

C.两小孩知道的问题孔子却不知,孔子懂得的

知识还没小孩多。

D.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

不知。

4、翻译下列句子。

 

2.短文两篇

枭逢鸠

枭逢鸠。

鸠曰:

“子将安之?

枭曰:

“我将东徙。

“何故?

“乡人皆恶我鸣。

以故东徙。

“子能更鸣,可矣;

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练习一:

A.子将安之(安:

哪里)

B.子能更鸣(更:

更加)

C.丁氏对曰(对:

回答)

D.得一人之使(使:

劳动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

A.子将安之?

B.闻之于宋君。

C.东徙犹恶子之声.

D.宋之丁氏家无井。

3、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枭逢鸠》是为了讽喻:

一个人沾染上坏毛病,如能力求改正,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

若以为埋怨环境,迁怒别人,既无济于事,也是没有出路的。

B.《枭逢鸠》这篇寓言提醒我们,反省自我,是一切反省的前提。

如果沾染上坏毛病,最好换一个环境。

C.《穿井得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对于传闻,一定要详察,不要轻信、轻传。

D.《穿井得人》启示我们说话要防止发生歧义;

不要轻信流言飞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练习二:

【一】枭逢鸠。

”枭曰:

”鸠曰:

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二】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有闻而传之者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皆恶我鸣恶:

讨厌、憎恨。

B、子能更鸣更:

改变。

C、及其家穿井穿:

凿通。

D、闻之于宋君闻:

听说。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其他三项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子将安之B、有闻而传之者曰

C、国人道之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枭的东移,鸠觉得如果不改变鸣叫,东移就没有意义。

B、文段【一】提醒我们:

反省自我,是一切反省的前提。

C、“国人”产生误解,完全是因为“传之者”的人云亦云。

D、文段【二】告诉我们:

4.请把第三大題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

’王曰:

‘何坐?

’曰:

‘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

)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下列括号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之习辞者也(辞:

辞令,言辞)

B.王曰:

“何坐?

”(坐:

坐下)

C.所以然者何(然:

这样)

D.寡人反取病焉(病:

辱)

2.下列各句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橘生淮南则为橘。

A.为其来也。

B.何为者也?

C.生于淮北则为枳。

D.孰为汝多知乎?

3.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着重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机智勇敢的晏子,一个是傲慢自大的楚王。

B.面对楚王的无理、傲慢和侮辱,晏子不卑不亢,应对得体。

C.本文记述了晏子在楚国君臣对他和楚国进行轻蔑和侮辱时,所做的针锋相对的斗争。

D.文章表现了晏子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4.翻译下列句子。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齐之习辞者也习:

熟悉

B.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拜见

C.齐人固善盗乎固:

本来

D.所以然者何所以:

……的原因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橘生淮南则为橘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B.孰为汝多知乎

C.为其来也D.何为者也

3.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真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宴会中,楚王依计污蔑齐人善盗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傲慢无理。

B.被晏子反驳后,楚王的自嘲,说明他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C.晏子在楚王面前表现得不卑不亢,机智地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

D.晏子思维敏捷,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还击了楚王的无理刁难。

4.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世说新语》三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旁李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复裈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裈。

”儿云:

“已足,不需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A.撒盐空中差可拟(拟:

相比)

B.诸儿竞走取之(走:

走路)

C.寻作复裈(裈:

裤子)

D.今既著襦,下亦当暖(著:

穿)

2.下列各组中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取之信然。

C.母甚异之。

D.人问之。

3.下列分析与文本不符的一项是()

A.《咏雪》采用了衬托的手法,先以谢胡的回答作铺垫,然后才引出谢道韫的比喻。

B.《道旁李树》采用了映衬的写法,以诸儿不能推晓事理,竞走取之来反村王戎的“不动”,表现了王戎聪慧过人之处。

C.《复裈》中人物语言采用了类比手法。

D.三篇短文都用到了衬托手法。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与诸小儿游尝:

曾经

B、谓康伯曰谓:

告诉,对……说

C、取之信然信:

相信

D、寻作复裈寻:

过一些日子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著襦著我来旧时裳

B、人问之吾欲之南海

C、母问其故故不须耳

D、下亦当暖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思考,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B、甲文运用了对比写王戎的早慧,乙文韩康伯用类比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早慧。

C、甲文王戎很聪慧,乙文韩康伯不仅聪慧,有悟性,而且有德性:

懂事、孝顺。

D、甲文王戎不去实践,而凭空猜测是不可取的;

乙文韩康伯说谎话也是非常错误的。

4.请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5.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A.贫者语于富者曰(语:

告诉)

B.子何恃而往(恃:

凭借、倚仗)

C.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买:

购置)

D.犹未能也(犹:

还,尚且)

2.下列各组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A.吾欲之南海。

B.西蜀之去南海。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人之立志。

A.富和尚所以“不能至”,是因为没有付诸行动。

B.贫和尚所以“至焉”是因为有理想后付诸行动。

C.富和尚一味依赖客观条件,而贫和尚不依赖客观条件。

D.富和尚没理想,没恒心;

贫和尚有理想,有恒心。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鄙:

边远的地方

B、贫者语于富者曰语:

告诉、说

C、子何恃而往恃:

凭借、倚仗

D、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买:

购买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吾欲之南海

A、之虚所卖之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