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8859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分子的基本特征;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

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

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

比如:

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

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

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

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

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

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师:

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

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

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

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

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

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

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26kg,一滴水中约有1.67×

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

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

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第三点特征: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

液体分子间间隔>

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

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

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

O2、N2、CO2等。

问题:

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

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

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

思考:

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2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

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

④列比例,求解;

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

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

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

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

量"

的关系式。

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

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

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

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

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

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

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

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

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

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