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50871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PPTX 页数:74 大小:2.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普通心理学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普通心理学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普通心理学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普通心理学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pptx

《普通心理学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ppt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pptx

普通心理学,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第一节发展及其相关概念第二节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第三节语言与认知发展第四节社会性发展第五节成年以后的发展,第一节发展及其相关概念,一、生命的各个时期二、影响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三、发展中的共同规律四、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一、生命的各个时期,发展阶段:

在人的一生中,身心特征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分为不同阶段,这就是发展阶段。

发展任务:

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

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特征标准就叫做发展任务。

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可以把一生分成八个阶段:

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下表是人生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遗传因素:

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

环境因素:

在个体的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

包括两种:

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两类因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的效应模型遗传和环境在个体的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

好的遗传和好的环境带来好的发展;不良遗传和不良环境带来不好发展;其中任何一个不良,会带来中等程度的发展。

三、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共同规律:

指个体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发展状况。

它是从某一群体的平均水平得到的,反应了特定群体共同的发展特点。

所谓的儿童发展的“里程碑”指的就是这一点。

个别差异:

发展中的个体在功能特征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即个体之间的差异。

四、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纵向研究法在一段时间内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例子:

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追踪,每年都要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状况,直到四年级,从而了解他们社会性成熟的变化。

优点:

可以研究变量在时间因素中的变化发展。

缺点:

1、需要较长时间,资金投入较多。

2、由于时间较长,被试会逐渐流失,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下降。

四、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纵向研究法在一段时间内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例子:

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追踪,每年都要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状况,直到四年级,从而了解他们社会性成熟的变化。

优点:

可以研究变量在时间因素中的变化发展。

缺点:

1、需要较长时间,资金投入较多。

2、由于时间较长,被试会逐渐流失,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下降。

四、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纵向研究法在一段时间内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例子:

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追踪,每年都要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状况,直到四年级,从而了解他们社会性成熟的变化。

优点:

可以研究变量在时间因素中的变化发展。

缺点:

1、需要较长时间,资金投入较多。

2、由于时间较长,被试会逐渐流失,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下降。

(二)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

其中每一个年龄组的被试叫做一个“群体”。

例子:

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

要同时研究这四个群体:

新生、二年级、三年级、毕业班。

优点:

避免了纵向法时间过长、耗资较多和流失被试的不足。

缺点:

不同的群体受环境的影响可能不同,所以他们之间可能无法比较。

比如上面的研究,如果三年级学生都下过乡,其他学生没有经历过,如果盲目相比较的话,就会使研究的结果不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律。

(二)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

其中每一个年龄组的被试叫做一个“群体”。

例子:

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

要同时研究这四个群体:

新生、二年级、三年级、毕业班。

优点:

避免了纵向法时间过长、耗资较多和流失被试的不足。

缺点:

不同的群体受环境的影响可能不同,所以他们之间可能无法比较。

比如上面的研究,如果三年级学生都下过乡,其他学生没有经历过,如果盲目相比较的话,就会使研究的结果不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律。

(三)群体连续研究,首先在同一时间内选定不同的群体(横向)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群体进行追踪研究(纵向)。

例子:

研究老年人的酗酒量与年龄的关系。

在6580岁年龄段中选择不同的年龄群体,研究他们的酗酒量变化。

对这些被试追踪研究五年,看看他们酗酒量变化的趋势。

结论:

如果趋势相同,如都减少,就可以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酗酒量在减少。

优点:

克服了环境变化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不足:

时间长,耗资多。

第二节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一、胎儿期的发展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四、感知觉的发展,一、胎儿期的发展,

(一)出生前的身体发展三个时期:

胚芽期(02周):

从单细胞分裂形成细胞团,着床于子宫壁。

胚胎期(2到812周):

产生主要身体系统:

心脏搏动,脑部、肾脏和消化道结构、头颅、眼睛、耳朵、嘴及四肢,性别已经分化。

胚胎期最容易受到环境的伤害,各种生理缺陷(聋、哑、盲等)以及流产主要发生于这个时期。

胎儿期:

出现了骨骼细胞、反射,形成了外形特征,身长、体重增加。

30周具备离开母体生存的可能性。

(二)影响胎儿发展的不利环境因素,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亲血液中吸取营养,并将废物排出。

母亲的身体状况影响胎儿的发育。

已发现的对胎儿发育有致命影响的因素:

1、德国麻疹:

影响眼睛、耳朵、心脏等2、X射线:

基因突变3、性病:

智力障碍、盲4、香烟:

流产、早产、心跳不正常5、酗酒:

智力障碍、身体小、大脑小6、吸毒与药物:

影响各方面的正常发育,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外在生理发展:

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方面。

内在生理发展:

大脑的发展。

内在生理发展的两方面:

1、脑和大脑皮层的发展体积:

6个月时,达到成人一半,2岁时为四分之三,4岁时与成人接近。

2、突触生长与神经纤维髓鞘化突触数目增加,建立新的神经回路神经元髓鞘化,神经冲动传导加快。

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四、感知觉的发展,研究发现:

从出生开始,所有的器官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功能,各种感知能力在出生后得到迅速发展。

(一)触觉这是最早发展的感觉。

婴儿对外界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上。

口腔触觉的研究:

新生儿对吸吮过的奶嘴注视时间长于光滑的普通的奶嘴。

手的触觉的研究:

03个月出现的前够物行为:

在可触及范围内若存在物体,手臂活动越多。

45个月:

婴儿开始有较成熟的够物行为,能抓住运动的物体。

(二)视觉,新生儿的视觉功能:

新生儿会对灯光眨眼,视线可以随着灯光的移动而移动,可以追随移动的目标。

与成人的区别:

眼睛小,网膜结构不完整,视神经发育不完全。

婴幼儿视觉能力发展的表现:

1、视觉调节:

调节眼球的凹凸能力。

如视觉最佳距离不断加大,4个月接近成人的视适应。

2、视觉辐合:

视线可以集中于某个物体,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能力不断增强。

3、视觉分辨:

分辨出不同图案、形状和不同颜色。

4、立体视觉:

视崖实验,视崖实验中的婴儿,(三)听觉,胎儿:

56个月,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透过母体听到外界的声音。

新生儿:

可以把头转向声音来源,并具有视听协调能力,如当说话声音和面部表情相吻合时,注视时间比不吻合时更长。

婴幼儿:

听力不断增强,视听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节语言与认知发展,一、儿童的语言发展二、认知发展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一、儿童的语言发展,

(一)语言获得阶段不同的民族之间,儿童掌握母语的阶段和各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极为相似。

各阶段及其特征如下表:

儿童口语获得的阶段和特征,

(二)影响语言获得的因素,1、遗传因素:

一项研究1岁前儿童的沟通能力发展速度与亲生父母的智力有显著相关,但与养父母智力无相关。

2、出生前因素:

如母亲的年龄、疾病、营养状况等。

3、语言环境:

父母是否内向,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敏感性等。

(三)语言获得的理论,两类主要理论:

先天论:

强调遗传的、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

学习论:

强调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的作用。

1、乔姆斯基的先天论假设:

人类不同的语言存在一种基本的形式普遍语法,同时人类习得语言的时间和方式也存在普遍性。

转换生成理论:

人类具有先天的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即“语言获得装置”(LAD)。

外界提供原始的语言材料,语言装置对之进行加工,获得语言中的句法规则,转换生成内在的语法体系。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语言活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的联结。

强化论:

语言的获得是学习和强化的结果。

如婴儿发出类似“妈妈”的声音,受到母亲的爱抚,以后就会不断发出这样的声音。

模仿论:

婴儿语言的获得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这种模仿不一定即时表现,它可以有一定的创造性和选择性。

3、如何看待学习论和先天论,都有不足:

先天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处在不同环境中的儿童获得语言存在明显差异。

学习论无法解释儿童为什么短时间内可以获得那么严密、复杂的语言。

处在不同环境中的儿童在学习语言时的程序是基本相同的。

错过了某个年龄段关键期,语言的学习会非常困难。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于语言的获得过程:

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中确实有很多强化和模仿机会。

儿童与成人语言的互动是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重要基础。

虽然LAD的存在还没有得到神经生理学上的证实,但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上来看,这种独特的脑机制确实是有可能存在的。

二、认知发展皮亚杰的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的理论,认知发展:

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一)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图式。

人类的心理反应实质上都是适应的过程,即取得机体和环境的平衡。

适应分为两种:

同化:

将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顺应:

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例如:

儿童以吮吸母奶的方式来吮吸奶瓶嘴同化。

当他们发现奶嘴不同的时候,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吮吸方式,原有的吮吸活动发生了改变顺应。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能力初步发展,婴儿靠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逐渐将自己与他人、与物体分离。

认知概念发展中最重要一点是“客体永存性”的发展:

46个月:

当个体看不见物体时,就以为物体消失了。

2岁:

当物体被掩盖时,还会去寻找。

2、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逐渐能够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也就是开始有了一定的符号功能。

此阶段,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的局限是:

片面性:

思维只集中在事物某个方面,忽视其他方面。

如“守恒”实验:

认为高的杯子中水多,只看到高度,没看到粗细。

自我中心(我向思维):

认为别人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相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运用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活动,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自我中心程度下降,开始克服“片面性”,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

发展了了解他人的能力,增进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完善,思维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开始运用抽象概念,能够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思维具有更大弹性和复杂性。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质疑:

是否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的“三山实验”:

把玩具娃娃放在山的另一边,要儿童说出玩具娃娃的所看到情景。

(如图所示)后来研究者认为这个任务对儿童太难,太不熟悉。

改编的实验“农庄实验”和“警察抓小偷”:

处于十字架某个部位的警察是否能看到各个部位的小偷?

(如图所示)结果:

可能由于儿童对情景比较熟悉,正确率高达90。

三山问题的实验情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质疑:

是否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的“三山实验”:

把玩具娃娃放在山的另一边,要儿童说出玩具娃娃的所看到情景。

(如图所示)后来研究者认为这个任务对儿童太难,太不熟悉。

改编的实验“农庄实验”和“警察抓小偷”:

处于十字架某个部位的警察是否能看到各个部位的小偷?

(如图所示)结果:

可能由于儿童对情景比较熟悉,正确率高达90。

警察抓小偷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