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766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9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

【知识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涵义

构成

要素

属性

起源

发展

教育是

教育

本质属性:

有目的的培

1.神话起

1.原始社会

一种有

者、受

养人的社会活动

源说

2.古代社会

目的的

教育

1.人类所特有的有意

2.生物起

培养人

者、教

奴隶社会与封

识的社会活动,个人在

源说(利

的社会

育影

建社会

社会生存的需要

托尔诺、

活动,产

响(中

桑代克、

古代教育特性:

生于人

介)

2.有意识、有目的、自

沛西能)

道统性、专制

类的生

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

性、刻板性、象

产劳动,

活动

3.心理起

征性、作为统治

是传承

源说(孟

3.以人的培养为直接

阶级工具、非生

社会文

禄)

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产性、阶级性、

化,传递

4.劳动起

等级性

生产经

4.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源说(米

验和社

盾运动

3.近现代

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1)具有继承性

(2)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落后或超

、八刖

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

资本主义教育

与社会主义教

4.20世纪后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

创立阶段17C后

发展阶段

1.习俗的认识为主

2..机械类比、比喻、禺

言为主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学原则、制度、思想、内容、

原则

1.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的形成

与发展

3.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

述中

2.卢梭的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

3.最早讲授教育学

4.裴斯泰洛齐:

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华

5.洛克的白板说与绅士教育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学代表:

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三中心论、四阶段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

7.杜威《民族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

新三中心论、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学校即社会、五步教学法

8•陶行知:

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

凯洛夫《教育

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

与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

学记、孔子、墨翟、办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三阶段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的关

于社会生产力的

相互关系

与社会政治经济

制度的相互关系

1.个体发展与社

会发展

2.显性与隐性

3.正向与负向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教育对人口再

生产的作用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2.教育对生产力

的促进

1.制约作用

2.教育对政治经

济的作用

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而核心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身心发展规律

影响因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6.遗传

7.环境

8.个体主观能动性

9.学校教育

第五节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

西方现代

学制

我国现代学制

我国当前的学制

改革

义务教育制度

双轨制、

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

学制由纵向的学

1.概念:

谁必须

单轨制、

癸卯学制第一个实行、

校系统与横向的

接受、谁必须保

分支制

北洋军阀六三三壬戌学

学校阶段组成。

证、实质

我国现行学制是

2.特点:

强制性、

从单轨学制发展

1951中国第一个学制

普及型、免费性

而来的分支型学

1995教育法九年制义

3.我国的义务教

务教育

育制度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

1086、2006管理

六三制、五四制、九年

体制:

义务教育

一贯制多种形式并存

实行国务院领

导,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

统筹规划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为

主的管理体制

第六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针涵盖为谁培养、培养怎样的人、怎

样培养人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理论

我国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

层次结

宗教本位

1957年第一个

1.概念

构:

国家

论、社会本

---1958---1981

2.基本内涵

的教育目

位论、个人

----1985-----1

的、各级

本位论、教

993-----1995--

(1)以提咼国民素质为根本

各类学校

育无目的

----1999四有

宀匕宗旨

的培养目

论(杜威)、

青年(社会主义

(2)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标、教师

能力本位

性质、应具有的

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的教学目

论、知识本

素质)

位论、社会

(3)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需要与人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

的自身发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历史法

实验法

行动研究法

1.自然情境

1.普遍调查、

考察事物发

1.实验室实

教师在现实

中的观察与

抽样调查、个

生及发展的

验与自然实

教育教学环

实验室中的

案调查

过程、揭示其

境中自主进

观察

2.现状、相

本质规律

2.确认性、验

行反思性探

索并以解决

2.直接观察

关、发展、预

证性、探索性

工作情境中

与间接观察

3.单因素与

特定实际问

3.参与性观

3•问卷、访

多因素

题为主要目

察与非参与

谈、测量、调

4.前、准、真

性观察

查表

4.结构式与

非结构式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类型

课程理论流派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斯宾塞、布鲁纳。

要素主义、结构主义。

必修与选秀

活动中心课程论:

杜威与克伯屈

国豕、地方、校本

社会中心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金帝斯、

布厄迪。

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社会

课程内容。

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显性、隐性

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

学生的接受能力、

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学科特征影响课程

编制

第二节课程组织

课程

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评价

课程幵发

整体

课程计划:

扌曰导和规疋教冃

1.目标评价模

社会、知识、儿

性、阶

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

式:

泰勒,评价

童是影响课程幵

段性、

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

学生的行为改变

发的三大因素

持续

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

了多少

1.目标模式:

性、层

依据。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

2.目标游离评价

次性、

动的根据,也是制定课程标

递进

性、时

间性

准的依据。

主要内容:

课程设置、学科

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

学周安排

模式:

斯克里文。

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3.CIPP:

背景、

输入、过程、成果

4.CSE:

需要评

疋、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

结性评价

泰勒原理--确疋

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2.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3.情景模式:

以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为基础,既包含目标模式也包含过程模式

课程标准:

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

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

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目标

实施状况(结构、内容、

实施、管理、评价)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综

总目标:

具体目标:

1.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

一贯,小学以综合课程

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

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

性、均衡性、选择性

3.密切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致的评价与考试体系

6.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结合、高中分科为主

2.内容:

国编到国审。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普及型、基础性、发展性

3.课程实施

4.课程管理

5.课程评价

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

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

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

生活与人格养成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教学的内涵

意义

任务

1.定义

2.特点

(1)以培养全面发展

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1.形式教育---官能心理学,洛克与佩斯泰洛奇

的人为根本目的

(2)由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

2.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实质教育---联想主义心理学,赫尔巴特与斯宾塞

2.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

系统的科学基础与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

本质

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

识过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

掌握知识疋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分为感知教材与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杳知识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认识过程

1•间接性

2.交往性

3.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教学活

动的中心环

节)

课外作业布

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

绩的检杳与

评定

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