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别录5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1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言别录5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格言别录5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格言别录5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格言别录5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格言别录5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格言别录5集.docx

《格言别录5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言别录5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格言别录5集.docx

格言别录5集

(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弘一大师的《格言别录》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半,其中的道理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了,前面这一类《敦品类》看似简单只有两条,但是真正要明白道理,还需要继续揣摩和学习,我们下面讲《处世类》,从这一章开始也就是具体告诉我们怎样把圣贤的教诲应用在处世接物上,帮助我们提升智慧,提升能力,曾经有人悲欢做事难,做人更难,好像很有道理,而困难从哪里来,如何解决应对,似乎没有答案,其实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无数圣贤哲人早已把答案合盘托出。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与事,困难是难以回避的,应对得体需要能力,更需要智慧,通过事务的磨砺,涵养德行提升灵性,这一条就是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如何突破,“处难处之事愈宜宽”,越是处理难办的事,越应该宽大包容,事情的难处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方面,事情本身的复杂,外部条件不具足,自已能力的欠缺,人事的牵制等等,都要冷静分析,耐心化解排除,如果急于求成,只会带来更多障碍,越是和难以相处的人相处,越应该慈和厚道,用自身行为去感化对方,品行不好的,难以相处的人都是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不明白做人的道理,我们应该怜悯他们,善巧方便加以引导,排斥抵触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激化矛盾,“处至急之事愈宜缓”,越是遇到紧急的事,越应该缓和周到,《弟子规》教我们事勿忙,忙多错,就是说匆忙仓促难免疏漏,增加事情的难度,办事全在圆融周密,思虑深远,如果心浮气躁,固执己见,急于求成,往往只会败事,坏事,“必有容,德乃大”,做人一定要心胸开阔,涵容一切才能成就德行的广大,“容”包括的范围很广,对于别人的过失,要能宽容,见到别人的善事,要能够随喜,不同的民族文化要兼容并蓄,不同的国家社会,要能够和容,则无人不能和睦,无处不能和谐,虚空容纳日月星辰,山川万物一切善与不善,美丑与衰没有分别,没有选择,才显出宽广博大,这种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叫做道,随顺自然规律,渐渐拓宽自己的心量,涵容万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就叫德,如果自私自利的心胸狭窄,见人过失不能包容,见人有好事,反而嫉妒障碍,不能接受不同的意见,排斥异己固执己见,处处对立冲突,随者心量的缩小,生活空间越来越小,终日生活在不安痛苦,烦恼得失之中,幸福也会随着性德离自己越来越远,谚语说量大福大,实在是非常有道理的,“必有忍,事乃济”必须有忍耐,事情才能成功,一切法得成于忍,“忍”不仅指面对逆境恶缘,不如意的人与事,都不可以怨恨冲突,包括面对顺境好事,喜欢的人与物同样要忍耐,也不能过份贪恋迷执,乃至于自然环境,风霜雨雪的侵袭,都要有一定的忍耐适应,事情发展中,时节因缘的转换,也要忍耐随顺,不能急躁鲁莽,大的事情需要大的忍耐,小的事情也要有小的忍耐才能够成功,即使一个细节的忽视放纵,都可能影响全局,所以孔子教导学生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句是告诉我们,无论一件事情的成功,或者一个人的德行的成就,都要能够拓宽心量,包容忍耐,容与忍相辅相成,成就事业,造就人格,安定世界都在其中。

 

吕新吾云: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

‘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

盖群情多闇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胡成胡久。

 

自古至今往往有一些人发心做好事,希望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大众,却往往遇到种种障碍磨难,或者功败垂成,或者昙花一现,无法得到真实的利益,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各种困惑,以为好人没有好报,对行善失去信心,其实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讲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许多好事不能成就,往往都是因为自己,考虑不周,方法不适当,违背人情事理,失去大众支持而造成的,明朝学者吕坤先生,号新吾,他曾针对这种现象,说过一段话,要为天下做好事,既要审度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力,还要观察时机因缘,慎重选择适当的人选,如果贪图私欲,就难以成就大事,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这句话不只是办事轻率浮躁,胡作妄为的人,要慎重考虑,即使我们用大公无私的心,办正大光明的事,也要懂得调和人心,随顺一般的人之常情,善于调整大家的情绪,感受,还要把事情的道理方法说明白,使众人信服遵从,容易着手,然后事情才能做到成功,长久,普通人多数没有,远见卓识,如果一味用道理严格要求,让小人无法谋取私利,怀恨在心,就可能鼓动利用大众,一起来反对破坏,那么即使有好方法,可以利益社会大众,又怎么能够成功长久呢,明白了这个道理,相信我们利益众生的事业,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无往不利。

强不知以为知,

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

是谓薄福。

 

现今社会重视技能的培训,却忽视圣贤的教导,许多做人的基本概念都产生错位,而导致了待人处世的能力下降,在人际交往中,陷入困惑迷茫不知所措,这一条正是纠正我们的偏差错误,把人生导入快乐自在的正确轨道,“强不知以为知”,这句格言也就是讲,不懂装懂,本来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能干,却不知道,早已经被人看穿,孔子教导学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实事求是首先表现出我们求教的真诚恭敬,知道自己的不足,虚心好学才能得到良师益友的帮助,提携,不断向上提升,如果狂妄自满不懂装懂,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指导与信任,还怎么提升学问能力,智慧德行呢,“强不知以为知”,其实是给自己设置障碍,所以说“此乃大愚”,真正是遇痴到了极处,“本无事,而生事”,就是指没事找事,无事生非“是谓薄福”,就是指福报微薄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有一句诗,正可以解释这句话,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这句诗的意思是,请您记住世间的苦人,都是自找麻烦的多,也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凡事都有一定的时节因缘,攀缘强求无事生非,并不能改变因果规律,徒然给自己带来烦恼痛苦身心不安,哪有快乐幸福可言呢,顺应事情的发展规律,清净安详快乐无忧,才是真正的福报,所以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

无事时,戒一偷字;

有事时,戒一乱字。

这一条是告诫我们在忙闲之间我们应该避免的错误心态,时时保持心里的端正平衡,是处理事情的关键所在,“无事时”就是事情没来的时候,“戒一偷字”这里“偷”字是苟且懈怠的意思,要戒除贪图安逸,因循懒散的心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循度日安逸享乐,不但消磨意志,使人养成懒惰的毛病,更会让人的能力智慧下降,心理承受力薄弱,防患于未然,常常保持警觉心,正可以从容调整预备弥补不足,更能充实自己深思远虑,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日日这样充分准备,真正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忙而不乱,条理清晰,井然有序,“有事时”,就是说事情来的时候,“戒一乱字”就是讲,要戒除慌乱无序,首先心态要镇定平和,不能慌乱思路清晰,才能正大确处理,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就要在各方面都有允分的准备,如果平时懒散懈怠,凡事没有条理,事情来时必定是心思散乱,进而办事秩序混乱,事情怎么可能不杂乱无章,又怎么可能成功呢,所以首先就要克服,心浮气躁,这里说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处理事情最忌讳急躁,一急躁安排自己都来不及,哪里还能从容办事呢,这两句看似无关,其实因果分明,平时修养是真因,心平气和谨慎勤勉是基础,遇事不乱是结果,修行功夫得力心定神闲,就不会精心疏忽,未雨绸缪才能处变不惊。

刘念台云:

“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

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

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刘念台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刘忠介公,他曾主持蕺山书院,教学以慎独为宗旨,他教导学生说,学道的人遇到事情不能应对,就是自己心性有缺陷的地方,心有磨练心志的方法,没有修炼事情的方法,磨练心性主要就在心中,心中不存一件事,心里没有丝毫牵挂,清净开朗才能事事圆满,这是修行静心,功夫得力的地方,“主静”是古代读书人修养道德的重要方法,《礼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提倡寂静无为回归自性,主静无为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使内心保持,清净明朗,用智慧而不用感情处理事情,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同我们眼前的银幕,不留一物而能现,各种画面清澈明晰,执着于一件事,就像一张白纸,只能印刷一次,重复印刷书写,就会一塌糊涂,做主静功夫,首先要注意“此心受病处”一句,也就是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切问题都不能向外部找原因,反省自己观察自己的心,不妄动,不攀缘,是主静的下手处,效果则见于,“无一事乃能事事”一句,心中有事都是妄想烦恼,清净心生智慧,才能解决问题,真心无念,果然能认识“静”的奥妙之处,谁还肯事事操心牵挂,给自己设置障碍呢。

 

论人当节取其长,

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

后计其利。

 

这里上一句是教我们评论他人是选取他的长处,婉转体谅他的不足,“论人当节取其长”,“节取”这个词出自《左传》,意思是不因为一件事物的恶,而舍弃其善,可以取其善的部分,充分发挥每一件物品的作用,对人也是如此,不能因为人有缺点,而全盘否定,抑制他的长处,天生我材必有用,哪一件物哪一个人没有可取之处呢,求全责备不过是暴露自己的肤浅刻薄罢了,“曲凉其短”,曲是委曲婉转的意思,“曲谅”就是指即使面对犯错误的人,甚至恶人,不仅要能够够体谅包容,还要顾及他人的尊严,态度要柔和,不能直截了当,用刻薄的言语,伤害他的自尊心,或者矜持傲慢,都会让对方难以接受我们的善意,这一点也是我原来身上的坏毛病,会因为别人做的一件错事,就对这个人全盘否定,自从学习了《格言别录》,我也在逐渐改正自己这个坏习气,好那我们接着讲下一句,“做事必先审其害”是说做事要先看事情的危害,而后再考虑可能的利益,凡事都有利有弊,或者利多弊少,或者利少弊多,或者利弊各半,都要理智分析取舍,尽力弥补弊端,最大限度的利益大众,这一句重点在先与后两个字,《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利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真有假,只有依据圣贤的教导用智慧分辨,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目光短浅,感情用事,往往把利当成害,把害当成利,当然难以做出正确的取舍,本末倒置,次序错乱,做事情怎么可能成功呢,这句格言充分体现出古代贤人待人的厚道仁慈,以及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真实智慧,能够这样待人处事,还有什么不能相处,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又怎么还会有冲突,有障碍呢。

 

无心者公,

无我者明。

“无心者公”就是说,没有成见就能公正无私,心是生命的主体,是言语行为的主导者,是每个人命运的创造者,也是修身的根本,然而心有真有假,真心每个人都有,没有生死来去,也谈不上有无,这里说的心专指分别执着的妄心,《大学》讲正心,说心里如果有了喜怒好恶,就会失去公正,心里有果有所恐惧,或者忧虑患得患失,就会失去公正,一般人不能做到平等公正,就因为心里先有了好恶是非的看法,“无心”就是心中离开,这些喜怒哀乐没有成见,没有执着,就恢复了真心的公正平等,“无我者明”就是说,不存我执无私忘我,就能明辨事理,这里我的意思是自以为是或存有私心,无我就是不存一已之见,无私忘我的意思,一般人都把身体当成我为了满足这个身体的欲望维护我的利益,于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已,造作种种恶业,或者把思想意识当成我坚固执着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不能接受不同观点,产生和其他人的对立矛盾,各种冲突斗争都从我这里开始,反而埋没迷失了真我,怎么能算一个明白人呢,五十年代,雷锋,焦裕录无我,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牺牲奉献,直到今天他们的事迹仍被广为传颂,雷锋的塑像至今屹立在美国西点军校校园,作为军人领导人的楷模,他们的精神超越时空,超越国界,他们了解事实真相,放下对假我的执着,完善成就真我,这才是真正明察事理。

以上的《处世类》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它强调了圣贤学问,关于做事的方法,下一章节我们讲“接物类”,就是怎么把其中的道理应用在接物的方面,《接物类》物这个字不仅包括人,还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一切自然现象,我们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包括在这个字的里面,接物也就是我们应该怎么与人交往,怎样与天地万物沟通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