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历史定稿Word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3378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历史定稿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历史定稿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历史定稿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历史定稿Word下载.doc

《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历史定稿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历史定稿Word下载.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历史定稿Word下载.doc

C.表现技法可分为工笔与写实

D.山水画是其精粹,不太讲究布局

14.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牛耕开始普及全国②出现结构更完备的曲辕犁

③设置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④使用高转筒车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5.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D.抗衡佛老

16.《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

“非臣子所宜言。

”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

从中可以看出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17.“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该宣言的发表

A.说明中共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B.表明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18.右图中所示事件的影响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开始战略转移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C.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下列事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②万隆会议召开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④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D.④①③②

20.“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社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在革命高潮中,各种政治力量都很活跃。

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两个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的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

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

”这一“革命”指

A.二月革命B.彼得格勒起义C.七月流血事件D.八一九事件

22.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

“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

……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23.下列文艺作品中创作风格最为接近的是

①②③④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第Ⅱ卷(综合题共160分)

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资料来源: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

〈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

《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

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

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

……其它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

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一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7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9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10分)

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来进行;

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

他说:

“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或干预,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

“对我们国家的理想和精神来说,自愿自觉的行动总比从国库里拨出款来要强上千百倍。

——摘自黄安年《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等

材料二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

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末,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

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摘自(美)塞缪尔·

埃利奥特·

莫里森《美利坚合众国的成长》等

材料三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

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的就是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财政年度的赤字是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

——温荣刚《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胡佛和罗斯福对社会救济的不同主张。

(6分)

(2)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上述措施反映出国家干预的哪些手段?

(12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举措。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