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0185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下载.docx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下载.docx

Mg+、Ag+等不能与SQ2-、CQ2-等大量共存;

Mg+、Fe2+、Ag+、Al3+、Zn2+、Cu2+、

Fe3+等不能与QH大量共存;

Fe2+与S2-、Car与PQ:

-、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

如QH、CHCQQPQ3-、HPO-、H2PQ-、F-、ClQ-、AlQ2-、SiQ32-、CN、C17H35CQO'

_一门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

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Q、HP©

-、HS、H2PQ-、HSQ不能与QH大量共存;

NH+与QH不能

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如AIQJ、S2-、CQ2-、C5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

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

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

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

如3AlQ2-+Al3++6H2Q=4Al(QH)3;

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

如S2-、HS、SQ2-、丨-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MnQ、CqQ-、NQ-、ClQ-与S2-、HS、

SQ2-、HSQ、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

SQ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

2S2-+SQ2-+6Hf=3SJ+3H2O反应不能共在。

H+与S2Q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

Al3+和HCO、CQ2-、HS、S2-、AIO;

、ClQ-等;

Fe3+与CQ2-、HCQ、AIOJ、ClQ-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

Fe3+与“—一门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Fr或OH=I×

1O-10mol∕L

的溶液等。

2有色离子MnQ,Fe3+,Fe2+,Cu2+,Fe(SCN)2+。

3MnQ,NQ-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4SQ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S2Q2-+2H=SJ+SQ↑+H2Q

5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如:

Fe2+与NQ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

NQ、HH相遇)不能共存;

MnQ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

S2-与SQ:

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

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QH)、强酸(H)共存。

HCQ+QH=CQ2-+HD(HCQ遇碱时进一步电离);

HCQ+Hh=CQ↑+HQ

三、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有还原性;

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

价态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

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

还原剂>

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

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

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四、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

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

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

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煌剧烈程度;

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五、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

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Δ点燃

6、其他,例:

2Cu+S===CuSCu+C∣2===CuCb所以,Cl的非金属性强于S

六、“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

(一)“10电子”的微粒:

一核10

电子

Ne

N3-、&

、子、Na+、、

Mg+AI3+

二核10

HF

OH

三核10

申子

H2O

NH-

2

四核10

NH

HCf

3

五核10

CH

NH+

4

(二)“18电子”的微粒

 

分子

^子

一核18

Ar

£

、C子、Cl

、L

二核18

F2、HCI

HS

三核18

H2S

四核18

PH、H2Q

五核18

SiH4、

CHF

六核18

IW

CHOH

其它诸如CH、N2H5+N2HH2等亦为18电子的微粒。

七、微粒半径的比较:

1、判断的依据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2、具体规律: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

Na>

Mg>

AI>

Si>

P>

S>

CI.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LiVNaVKVRbVCS

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F--VCl--VBr--Vl--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F->

Na+>

Md+>

AI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如Fe>

F∈Γ>

Fe3+

八、物质溶沸点的比较

(1)不同类晶体:

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

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1离子晶体: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2分子晶体:

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HF、H2ONH等物质分子间存在氢键。

3原子晶体:

键长越小、键能越大,贝y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

1熔点:

固态物质>

液态物质

2沸点:

液态物质>

气态物质

九、分子间作用力及分子极性

'

定义:

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瓦尔斯力):

影响因素:

大小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作用:

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有影响。

T

(①、定义:

分子之间的一种比较强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②、形成条件:

第二周期的吸引电子能力强的N、OF与H之间(NH、H2O)

③、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使物质熔沸点升高。

4、氢键的形成及表示方式:

F—H∙∙∙F—H∙∙∙F—H∙∙∙J代表氢键。

氢键00

HH

5、说明:

氢键是一种分子间静电作用;

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但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

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能重合)的分子。

I非极性分子双原子分子:

只含非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

Q、H2、C∣2等。

举例:

[只含非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如:

Q、P4等

分子极性1多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

女口:

CQ、CS(直线型)、CH、CC∣4(正四面体型)极性分子:

定义:

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

i举例双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

HCl、NQCQ等

■{多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

NH(三角锥型)、H2Q(折线型或V型)、H2Q

十、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定义: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符号:

△H

单位:

一般采用KJ∙mol-1

J

测量:

可用量热计测量

研究对象:

一定压强下在敞开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反应热:

表示方法:

放热反应△H<

0,用“-”表示;

吸热反应厶H>

0,用“+”表示。

烧热:

在101KPa下,I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J定义: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反应生成lmolH2Q时的反应热。

】中和热:

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H+(aq)+QH-(aq)=H2。

(1);

△H=-57.3KJ∙mol

\弱酸弱碱电离要消耗能量,中和热I△H∣<

57∙3KJ∙mol-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原理:

断键吸热,成键放热。

反应热的微观解释:

反应热=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定义:

表明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V意义:

既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热化学,①、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反应是在298K,Iatm可不注明;

方程式V②、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或晶型;

书写方法③、△H与方程式计量数有关,注意方程式与厶H对应,△H以KJ∙mol-1单位,化学计量数

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在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写下△H的“+”或“-”数值和单位,方程式与△H之间用“;

”分开。

盖斯定律:

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的总热效应相同。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