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练习题二十八.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926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1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练习题二十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练习题二十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练习题二十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练习题二十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练习题二十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练习题二十八.docx

《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练习题二十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练习题二十八.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练习题二十八.docx

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第7课启蒙运动练习题二十八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练习题二十八

第1题【单选题】

“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

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基于这样的认识,法国思想家()

A、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扬人文主义

C、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信仰

D、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欧洲启蒙运动的核心是()

A、自由

B、民主

C、科学

D、理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与欧洲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主义共同的思想特征是()

A、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现实生活的享乐

B、反对封建束缚,崇尚自由平等

C、反对私有制,批判圈地运动的罪恶

D、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他们把其看成是法国的文化霸权。

材料意在强调()

A、对启蒙运动的人文反思

B、启蒙运动根植专制传统

C、理性主义摒弃人文主义

D、启蒙运动开展的排它性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如何更好地治国安邦,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

中外思想家有的提倡“仁政”学说,有的提出“正君心”,有的主张“三权分立”。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孟子②朱熹③陆九渊④孟德斯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用理性和经验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其中的“理性”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科学的判断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集体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教会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康德(1724-1804)宣称:

普鲁士的开明体制,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

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

“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惧怕阴影、但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

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

”这说明康德()

A、赞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B、支持和尊重思想自由

C、认为君主具有理性精神

D、推崇普鲁士军国主义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

”恩格斯此段话赞扬的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

“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这从本质上说明()

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

B、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

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迷道:

“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

“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

”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

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

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

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根据材树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

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

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他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材料二: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

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天人欲”。

材料三: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

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建议”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的。

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背景。

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根源——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以来发展了一种政治世俗主义,削弱了其精神凝聚力,卷入了外交和军事纷争;教会信仰的极度虔诚和神灵与经常非宗教的、世俗的,以及唯利是图的教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照;王室力量的兴起、民族主义和德意志的地方叛乱此起彼伏,与教皇和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野心针锋相对。

——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一些知名人士在讨论,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是恺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还是克伦威尔?

有人回答:

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

非常正确,因为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伏尔泰《哲学通信》

材料三:

事实上,大批群众是被他们中的一个人或多个人领着走的……说社会的进步是由于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社会思想条件自然而然发生的,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它实际上只是在这个社会已下定决心进行实验之后才一蹴而就的。

这就是说,这个社会必须要自信,或无论怎样要允许自己受到震撼,而这种震撼始终是由某个人赋予的。

——亨利·伯格森《道德和宗教的来源》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概括宗教改革发生的社会根源。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

路德在这场改革中的核心主张。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认识宇宙方面的伟大理论成果。

结合材料一,二和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相关史实,撰写一篇小论文,评述材料三的观点(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00字左右)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的自省和外界的观察一样都一直处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和半醒状态。

这层沙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偏见织成的。

透过这层沙幕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沙幕首先烟消云散。

——布克蛤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于当时的资产阶级果敢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仍然还能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却在荷兰建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

材料三:

世俗的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罚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四: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材料一所说的“纱幕”指什么?

为什么在意大利最先烟消云散?

材料二所说的“最果敢、大胆分子”写什么人?

共和化了的上帝的王国指什么?

材料三的作者是谁?

请概括作者的观点。

材料四中孟德斯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

说说上述四则材料之间的联系。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