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 古诗鉴赏 2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869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 古诗鉴赏 2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 古诗鉴赏 2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 古诗鉴赏 2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 古诗鉴赏 2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 古诗鉴赏 2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 古诗鉴赏 2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 古诗鉴赏 2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 古诗鉴赏 2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 古诗鉴赏 2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古诗鉴赏2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专题训练二 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目标解说]

对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考查是高考古诗鉴赏考查中的一个重点、热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重点、难点,而准确判断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则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为此,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准备:

一是继续强化各种表达技巧特征、例句及表达效果的学习;二是提高读懂诗歌的能力,掌握判断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当然,这一切都得靠在训练中实现。

宜增大练习量,增强自信,提高准确判断的能力。

【真题回做】

(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

韦诗中的意象是:

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

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

赵诗中的意象是:

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

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

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韦诗:

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

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

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错题回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请简要赏析诗歌尾联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答案 尾联运用了象征和虚写(想象)的表现手法。

“雨露”象征皇帝的恩泽,“逢雨露”虚写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风波”象征友人生活中会遇到的艰难险阻,诗人以“慎风波”告诫友人要小心行事。

如此一来,表意含蓄委婉,令人回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落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 ①中行:

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

②馘(ɡuó):

割耳朵。

③治安:

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借景抒情。

作者运用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惆怅的心情。

②用典。

作者运用“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③直接抒情。

作者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

④对比。

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写出作者的失落之情。

(答出两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

李 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案 反衬。

作者以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又以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情的执著,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核心知识回放】

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其内在系统非常复杂,具体分类模糊不同。

一般认为:

(1)“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写作特点”“表现手法”皆是同一个意思,只是在“表现手法”一词使用上有广义、狭义之分,江苏卷使用的是狭义的,即与修辞手法相并列的表现手法。

(2)表达技巧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②表达方式

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的角度和方法很多。

如:

a.观察角度多变,b.使用多种感官,c.动静结合,d.正侧结合,e.虚实结合,f.工笔和白描等。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用典抒情等。

③表现手法

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对比、象征、衬托、联想想象、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④篇章结构

主要有照应、过渡、铺垫、开篇点题、层层深入、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3)有些手法内涵有交叉,可以在不同的技巧中使用,彻底分清不太容易。

如描写中的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抒情方式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典抒情既属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和抒情,更属于表现手法之列;“对比”可以归到表现手法中,也可属于修辞手法。

定向训练一 常考六种表现手法强化突破(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化用典故、联想想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

诗人。

②上林:

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 

(1)反衬。

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2)对比(对照)。

“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3)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

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

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意

[金]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注 了了:

了然,清楚。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案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

诗中第一句是“实”,是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

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县斋愁坐作[注]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

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公元1108年,葛胜仲由礼部员外郎被贬歙州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

县衙斋室。

“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 景语作结(或融情于景),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气氛,意蕴悠长,表达出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注]

[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自幼博学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

(或:

运用比拟手法,作者把花人格化,以“孤花”写自身。

)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寄托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注]也愁人苦。

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 莫:

莫非。

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借物抒情(或“侧面烘托”“想象”),前两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为春归而愁,却想象说即使无情的杜宇也因人的愁苦而发出愁啼之声,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深。

(2)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最后一句作者描写黄昏时分天空飘洒的潇潇暮雨来表达春归之后内心的孤寂与凄冷,含蓄蕴藉,韵味悠远。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荔枝香近

[宋]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

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

黄昏客枕无憀①,细响当窗雨。

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

暮往朝来,心逐片帆轻举。

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

共剪西窗蜜炬。

注 ①无憀:

无聊。

②燕新乳③报鹦鹉:

都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结合相关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衬托:

下片用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

虚实结合:

最后三句写虚景,写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

化用典故:

化用了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幾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山东德州德平镇。

黄幾复,与诗人少年交游,此时知广东四会县。

②蕲(qí):

通“祈”,求。

(1)颔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是怎样具体运用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对比。

十年前与十年后形成时间上的对比,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形成环境上的对比,相聚饮酒与孤坐灯下形成行为上的对比,相聚的快乐与离别的孤独形成情感上的对比。

(2)“治病不蕲三折肱”一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答案 用典,化用《左传》中的一个古成语“三折肱,为良医”。

用意是黄幾复已有“治国”(治病)才干和政绩,可以重用,不要让他在下面跌撞了。

①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从专业角度看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答题过程中无须区分,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当景与情构成反衬关系时,一般不答借景抒情,而答成“反衬”(乐景衬哀情)。

②托物言志与象征两者的内涵是相通的。

只是涉及局部具体句子,需要答成象征,而涉及全篇时二者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③虚实结合只有在一“虚”一“实”构成对比时才答成“对比”[如上面第8题第

(1)问]。

④对比与衬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衬托主体未必出现,对比主体双双出现。

虽说在实际评卷中有时两者可以相通,但在对比主体同时出现且地位平等的情况下必须答成“对比”,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定向训练二 古诗写景手法重点突破

1.(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