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820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docx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docx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

第十六章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

第一节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西医诊断标准:

(1)病毒感染,秋冬春季多见:

(2)起病较急,局部症状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痒、灼热感或咽痛、声音嘶哑或咳嗽,一般全身症状较轻。

(3)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较多的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犯表:

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

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4)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扶湿、挟滞等兼证。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口服

1.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剂:

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薄荷(后下)

2.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剂:

银翘散加减。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3.暑湿袭表:

解暑祛湿解表

方剂:

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方剂:

参苏饮加减

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化痰止咳。

方剂:

加减葳蕤汤加减。

生葳蕤、淡豆豉、红枣、生葱白、炙甘草、桔梗、薄荷、白薇

(二)辨证使用中成药

1.痰热清注射液:

清热,解毒,化痰,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证

清开灵注射液:

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

双黄连等注射液:

清热解毒,清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2.感冒清热颗粒: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

维C银翘片: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流行性感冒

藿香正气胶囊: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三)针灸治疗

列缺,风驰,合谷,肺俞等

(四)其他治疗

1.对症治疗

2.抗菌药物治疗

3.抗病毒药物治疗

三、护理

1.一般护理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重症感冒宜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

若汗出热退时,宜用温毛巾或干毛巾擦身,更换衣服,避免受凉。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体温、寒热、汗出、咳嗽、咯痰、痰色、舌脉及服药后反应。

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风寒感冒者,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可给予热饮料,或盖被保暖,以助微汗出。

风热感冒者,汤药宜温服。

4.饮食护理

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

忌辛辣、油腻厚味食物。

风寒感冒者,宜热食,忌生冷,风热感冒者,可多食水果,气虚感冒者,宜多选温补、易消化食物。

5.情志护理

因感冒多次反复发作,情绪低落,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二节中风(脑血管意外)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

A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展,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4)一般发病后l~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B脑出血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T应作为首选检查。

(二)证候诊断

A中经络

(1)风痰入络: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2)风阳上扰: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言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3)阴虚风动:

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腻,脉弦细弱。

B中脏腑

(1)痰热腑实: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

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

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

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

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

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

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撤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

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口服中药治疗

A:

中经络

风痰入络:

祛风化痰通络

方剂:

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独活

风阳上扰: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剂: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阴虚风动: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剂:

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版、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B:

中脏腑

痰热腑实:

通腑泻热,熄风化痰

方剂:

桃仁承气汤加减

大黄、芒消、桃仁、当归、芍药、丹皮

痰火闭窍:

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方剂:

羚角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钩藤、霜桑叶、川贝、竹茹、生地、菊花、白芍、茯神木、生甘草

痰湿蒙窍:

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方剂:

涤痰汤

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茹、枳实、菖蒲

元气衰败: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剂: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

(二)中成药治疗

华佗再造丸: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用于痰瘀阻络之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

安宫牛黄丸: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以治疗温热病热陷心包,中风昏迷,

苏合香丸:

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中风,中暑,痰厥昏迷,心胃气痛。

(三)针灸

处方:

针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

(四)其他疗法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1.血压控制

2.溶栓、抗凝治疗

3.脱水降颅压

脑出血:

1.防止出血加重

2.控制颅内压

3.保护脑细胞

4.手术治疗

三、护理

1.一般护理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第三节胸痹心痛(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明确诊断。

必要时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2.西医诊断标准:

当临床上出现与心肌缺血相关的心肌急性坏死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

满足下列条件任何之一即可诊断。

(1)心肌标记物(cTn最佳)水平升高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分位值,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者。

a心肌缺血的症状。

b新的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新的ST段改变如ST段上抬或下移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

c心电图中有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

d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的存活心肌丢失或新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2)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常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出现新发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和(或)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证实有新发的血栓,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肌标记物之前。

(3)基线cTn水平正常的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者,如心肌标记物水平升高超过

URL99%分位值,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肌标记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分位值的3倍被定义为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二)证候诊断

(1)心血瘀阻:

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2)寒凝心脉:

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形寒肢冷,胸闷心悸,甚则喘息不得卧。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或弦紧。

(3)痰浊内阻:

心胸窒闷或如物压,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脘痞,痰多口粘,舌苔浊腻,脉滑。

痰浊化热则心痛如灼,心烦口干,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心气虚弱:

心胸隐痛,反复发作,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懒言,面色恍白。

舌淡暗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5)心肾阴虚:

心胸隐痛,久发不愈,心悸盗汗,心烦少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气短乏力。

舌红,苔少,脉细数。

(6)心肾阳虚:

胸闷气短,遇寒则痛,心痛彻背,形寒肢冷,动则气喘,心悸汗出,不能平卧,腰酸乏力,面浮足肿。

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剂:

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寒凝心脉: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方剂: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