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8084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7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年级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二年级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二年级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二年级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二年级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年级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二年级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年级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年级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全Word文件下载.docx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

/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

,两极为0。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

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

由23º

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

26'S向南北降低

23º

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º

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4、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

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

,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

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

-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5、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6、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四、地球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

⑴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

⑵划分:

莫霍面(地壳和地幔分界面平均深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分界面,平均深度2900千米,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㈠物质组成

⑶岩石按成因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

岩浆岩:

岩浆冷凝形成,如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

沉积岩:

风化物经外力(流水或风力)堆积,最后固结成岩形成。

特点具有层理结构和常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新的岩石。

如石灰岩变成大理岩、页岩变成板岩、砂岩变成石英岩、花岗岩变成片麻岩。

2.物质循环

三大类

岩石转换

 

㈡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地震、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对地表形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①划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分为六大板块,名称:

③亚欧板块⑤印度洋板块②太平洋板块①美洲板块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特别注意亚洲的西亚和南亚属于印度洋板块。

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

③消亡边界:

常形成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生长边界:

常形成海岭,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背斜:

未受外力侵蚀地貌,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地。

判断方法: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未受外力侵蚀地貌,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或盆地。

中心部分岩层年龄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如右图

受到外力侵蚀地貌:

背斜顶部岩石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2.断层:

分为地垒和地堑两种基本形态。

地垒:

岩层发生断裂后,两侧突起的部分。

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泰山、庐山。

地堑:

岩层发生断裂后,中间相对下沉的部分。

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

如下图。

3.地质构造的应用如下图

㈢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⑴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能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⑵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

①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等。

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的形成,沙丘、沙垄等。

②流水侵蚀:

流水冲蚀:

瀑布、峡谷(多为V型谷)、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等。

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流水溶蚀:

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等。

主要分布在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分布地区,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流水堆积:

山前冲积扇(绿洲地区)、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

③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芬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二、大气环境

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

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选择性散射和反射。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

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来源,属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

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属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

部分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称大气辐射,另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增温,属长波辐射。

三者之间关系如下图:

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㈢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

(1)温压关系:

(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3.判读和应用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

PC,PB>

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

PD,PB>

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㈤、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1.成因:

高低纬度间因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产生热量差异。

2.分布

3.季节移动

⑵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⑶东亚和南亚季风比较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炎热干燥

炎热湿润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范围

亚洲东部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㈥、常见的天气系统

过镜后

过镜时

过镜前

冷气团控制

冷锋控制

暖气团控制

气温温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多阴雨、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

雨区在锋后

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暖锋控制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多连续性降水或雾。

雨区在锋前

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㈡低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

1.概念:

气旋与反气旋是指大气的运动状况,而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的分布状况。

低压与气旋对应,高压与反气旋对应。

2.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比较

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值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值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与风向

气流形成(北半球)

气流状况及风向

北半球

逆时针向

中心辐合

东部:

偏北风西部:

偏北风

顺时针向

四周辐散

西部:

偏南风

南半球

垂直气流与天气

气流形成

天气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过镜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天气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

长江流域的伏旱秋季:

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三、水循环和洋流

㈠水循环

2.类型与环节

(1)类型:

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可分为乙海陆间循环(包括A、C、B、D和E环节)、甲陆上内循环和丙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2)环节: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G蒸腾。

㈡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